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对策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对策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对策3篇

第一篇

一、渗透式教育在高校青年教师

师德建设中的优势与灌输式教育相比,渗透式教育能从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出发,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师德建设的全过程,在教育时空、途径和效果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教育时空更为广阔

渗透式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作为一种无讲台、跨时空的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充分利用潜藏于高校中的各类载体资源,有效覆盖师德建设的全过程,让受教育者在所能接触的时空范围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育者只需将教育重心放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有效结合上,在教育过程中借助环境和媒介等载体,使教育对象融入到一种轻松的\自然的环境中去,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无形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想境界。

(二)教育途径更为丰富

渗透式教育变过去的硬性宣传、强迫接受为软性宣传、开放接受,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制度建设、典型榜样、社会实践、有效激励、环境影响、媒介支持等途径唤醒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引起他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青年教师由被动地接受教育信息转变为主动学习,并自愿将所学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此外,网络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变化,也使师德教育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的转变,为开展师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已经成为师德教育的重要领域。

(三)教育效果更为明显

传统的师德建设形式一般以院系为单位组织集中学习,或由学校组织专家领导做辅导报告等,高校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将道德规范传递给青年教师,至于他们能接受多少、认同多少、贯彻如何则无关紧要,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自我转化、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渗透式教育则充分考虑了青年教师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化被动的接受教育为主动学习,减少逆反心理,能对青年教师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促使他们自愿将所学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更易于为广大青年教师所接受和认可。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教师有正确的政治信念,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及自身因素等原因,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问题

1.职业认同感低,价值取向功利。部分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感兴趣,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视教师为副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做兼职赚外快中。在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其价值标准往往是物质利益标准,很少有传统道德标准,一些青年教师受享乐主义和个人利益观的影响,功利化取向逐渐明显,把“钱”途看得比前途更重要,崇尚金钱主义,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2.师表意识较差,人格魅力下降。青年教师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一些青年教师没有把对师德理论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自觉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对师德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师表意识:有的不注重个人仪表,上课迟到早退,任意对学生进行辱骂和挖苦;有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观点偏激,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这些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损害了青年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

3.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育人精神。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观念模糊,工作缺乏责任感,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风纪律松散,治学不严谨,对教学工作抱应付态度,对教学内容不认真钻研,照本宣科,在实际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部分青年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很少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既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缺乏育人精神。

4.理想信念弱化,政治热情不高。现阶段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文化逐渐扩大其影响力,导致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逐渐对思想政治理论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理想弱化,信念模糊,政治观念淡薄,对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局势和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对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失落造成高校部分青年教师“正在失去或者已经失去价值抉择和权衡的能力,因而也就失去了他自身的根基和人性。”

(二)成因

1.环境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一方面,西方国家将广大青年作为文化渗透的最主要对象,他们利用各种载体,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弱化和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导致的社会转型,使得整个社会的新旧思想和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传统道德意识受到挑战。在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少数青年教师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放松了自己对社会和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高校的原因。高校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不够,师德建设缺乏统筹,欠缺考核和激励等配套机制。在教育内容上,存在重业务、轻道德的倾向,高校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技能有较为系统的培训计划,注重教师的科研、学术等,但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等往往缺乏系统的、连续的考虑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忽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无形中助长了青年教师轻道德重业务的倾向。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还比较陈旧,基本上还是采用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至于教师听进多少无关紧要,使得教育的效果较差。

3.自身的因素。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较多,大多经历了7—10年的高等教育,同时也经历了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冲击。与前一代教师相比,他们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政治熏陶,也缺乏更多的社会生活的锻炼。作为高校的新生代,他们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很强,平常专注于教学科研等个人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的学习和提高,理论根基不扎实,阅历有限,对社会实际、现实国情的了解、分析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渗透式教育是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途径

高校需要科学把握道德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机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和继承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从而收到隐性教育的实效。

(一)健全规章制度

有效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师德建设的基本条件,正如罗尔斯所言:“离开制度的公正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那么,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奉行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而已。”高校应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师德建设贯穿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环节,渗透在教学、科研的各方面。通过建立师德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量化,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并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和教研室评价等环节,广泛收集意见,从机制上保证师德考核工作的落实。此外,还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在工作评价和政策导向上,将师德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聘任、晋升和奖励等挂钩,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只有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使其将外在的师德规范要求最终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最终实现师德自律。

(二)树立师德典型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模范榜样价值的精辟揭示。高校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楷模,弘扬先进,唤起青年教师思想意识的觉醒,催生道德心灵的净化和感召主体人格,进而培养青年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一是开展“爱生模范教师”、“十大师德标兵”等评比活动,激励青年教师争当师德典型,使之成为典型引路的重要力量;二是通过广播、网络、简报等媒介大力宣传在师德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师德典型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使广大青年教师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三是组织青年教师向省内外和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

(三)丰富实践途径

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有的放矢,加大投入,利用政产学研合作打造有特色的师德培训基地,积极为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引导和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参观访问、进修培训和志愿服务等,使他们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增长见识,更新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把师德建设寓于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中,让广大青年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

(四)关注教师成长

师德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与解决青年教师的成长紧密结合,只有正确了解青年教师的现实需求并时刻关注他们需求的变化,才能使师德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是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由人事部门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提出统一规划,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探索和改革,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为青年教师展示才能提供平台;二是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鼓励新教师积极参与对科研课题的研究,不断探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改革发展,致力于学校内涵建设;三是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并实行动态观察,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增进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在教师中形成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氛围;四是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在确定师德建设的内容与任务时,不仅要靠“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等正面教育,而且应以关注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为起点,引导青年教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树立正确的需求观。

(五)营造和谐氛围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墨子曾以染丝为例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染者,其色亦变。”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和谐、平等和民主的校园氛围能使青年教师的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施展,同时对学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增强亲和力和凝聚力。高校应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营造校内外环境,给青年教师搭建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平台,建立良好的师德修养的环境,如在校内完善设施、优化校风教风、美化校园环境等,加强文化氛围对青年教师的情景熏陶、渲染和渗透作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青年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六)重视网络育人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目前,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在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师德建设最现代化的载体,打破了我们传统师德建设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渗透师德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好网络媒体在师德建设中的育人功能,抢占网络传播阵地的制高点,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是在校园网上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二是变过去的开会学习、面对面辅导为网上党校、微信、微博、论坛等,营造平等交流、共同参与、全方位开展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人物典型事迹等为契机和切入点,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师德教育活动。

四、总结

总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它也关系到高校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教育艺术,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渗透力,以实现青年教师师德的有效提升。

(本文来自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杂志。《辽宁工业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艺全 单位: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

第二篇

一、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

从根本上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使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忠诚于祖国和人们的开拓型人才是教师的天职。而要想塑造优秀的灵魂,首先自己应该具备这样的灵魂。面临科教兴国的新世纪和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当今的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素质高度融合的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在信息科技高度发展,新知识日益俱增的形势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必然成为其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应努力做到毅然站立于三尺讲台,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加强师德建设,无怨无悔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二、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些青年教师看待教育事业,仅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奉献精神,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兼职或商业性活动上。对教育工作敷衍塞责,上课时照本宣科;面对学生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和知识,有些青年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2.教书育人观念淡薄

一些青年教师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缺乏远大理想,缺少对职业的执著追求,没有足够的热爱教育事业和奉献敬业的精神;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教书育人的含义理解片面,认为只要教好书本知识就是完成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3.欠缺为人师表的作风

一些青年教师从教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遵守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不仅如此,有些青年教师在经济潮流的猛烈冲击下,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偏差;个人的思想理念有了动摇,品质道德出现了下滑,价值取向失去了平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看得过重,心不在焉地对待本职工作,热衷于兼职工作;青年教师中存在轻教学、重科研、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师犹如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将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留给他们一生的烙印。所以教师欠缺的为人师表作风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严重威胁高等教育事业。

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应措施

1.积极加强师德培训工作,重视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应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高校全局发展的高度上,常抓不懈。高校负责人事管理的部门和负责师资管理的部门要把师德培训工作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档案,加强师德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详细研究分析在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摸索出适合自身院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2.积极营建师德建设良好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优秀、先进的榜样和模范典型来带动与提升全院的师风学风。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同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举办老、中、青三代师德高尚教师的现身说法活动,以教育和影响青年教师去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使整个高校充满创优争先的良好师德建设氛围。

3.设立完善的师德奖惩评价机制

有效的考评机制是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不仅要有重要的思想工作,更离不开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因此,设立一套完善的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的评价机制对充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及正确树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评价机制中,要将教师自评、教师互评、领导考评和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作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且把评价结果予以反馈,从而对教师的进步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同时,做到评价结果与职务聘任、职称晋升、行政奖励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师考核中加大教师师德表现的权重分值;对于违反师德情节严重的教师要坚持一票否决制,踢出师资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4.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使师德建设稳步提高

要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做好“传、帮、带”的工作,促进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切实做到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予以关心、关注。对青年教师切实做到解决实际和思想问题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热心服务和细心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工作留人和情感留人有机结合,从而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利的成长条件和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高校要为青年教师创造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机会,以发挥青年教师的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年教师在高校建设中主人翁意识,为青年教师提供优越的舞台,从而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各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让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持久开展下去的生力军,从而使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持续稳定地进展下去。

四、结语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师不仅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更指引着品德教育的提升。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其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全员意识,需要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更要采取细致而长期的教育宣传和合理而完善的措施,切实发挥师德建设运行机制的充分效率,积极开拓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赵金秀 单位: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

第三篇

一、思想建设—持续关注青年教师思想动态

青年教师在由学生向职业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历经时间尚短,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忽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以及敬业精神的贯彻始终,思想文化水平以及师德意识的培养都有待提高。一名教师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发挥主观调控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1)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大会,这种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产生彼此思想上的共鸣相互慰藉,取长补短。更能够从根本上汇总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抚平青年教师思想上的波动;(2)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让青年教师充分融人到学校与学生之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充分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加人党组织,这不仅是扩大知识层面,解决思想困惑的有效途径也会从根本提高青年教师思想的先进性,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上的可靠保障;(4)时刻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以及工作,青年教师面临着成家立业,幼子幼女抚育的现实问题,因此校方应及时对教师嘘寒问暖,力所能及的为教师提供帮助,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二、课程建设—在培训与辅助教学下全面培养授课水平

青年体育教师步人课堂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不足,水平不高。教师承担着学生的成才任务,学校也理所当然的承担着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的任务,这对于稳定青年教师思想,提高授课水平起着极大的作用。(1)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其中包括教育理念的树立、学生心理的掌控、教育目标的确立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运动技巧、战略战术、体育意识等的传播。帮助青年教师高速高效的步人教学正轨;(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了帮助教师全方面能力的提升,可以根据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以及特长为其分配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导师。这种“以老带新”的帮扶模式,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扎根于讲台。在理论与实践交替的进行中以及逐一与针对的教学学习中,逐步获得体育授课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并且注意指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明确理解教育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树立终生服务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决心。目的就是帮助青年教师在业务水平与师德修养两方面的综合提升

三、激励机制建设—提供青年教师长效的奖励机制

对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更在评判激励的过程中为其树立傍样,以及奋斗的目标。据权威调查显示,良好的内、外部激励是发挥个人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最好的途径之一。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激发青年工作的潜能,更在一定层面上鼓励了青年教师的长足进步。激励机制的建立还为教师发展引人健康的竞争机制,消除了传统教学中论资排辈的固封观念。另外奖项评定过程也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查漏补缺的有益时期,有利于教师队伍在傍样作用的引领下,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种激励机制的形式可以是为奖励青年体育教师设立科研基金,开展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建立教师互相听课评课,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分或者是对优秀教师参与评职称等教学活动。在积极性的促使下做到“德”“教”两手抓。

四、行为建设—健全考核与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可以考量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还能帮助教师们在并不成熟的授课过程中查漏补缺。将日常授课考核与定期综合评测相结合,督促青年教师不断进步,并且将青年教师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引人到体育教学中,促使体育教学稳步发展。并在考核机制的激励下督促青年教师履行教育职责,提高师德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学校的教育、学生的长足发展以及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都是任重而道远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行为、授课水平等全方位的培养之下,广大青年教师定会不负众望,成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中流砒柱。

作者:贾丽媛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