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行为法制化浅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主要通过社会道德来约束管理。但随着我国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我国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深,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行为法制化也被提上日程。在简单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基础上,提出师德师风行为建设的法制化策略,首先从国家、地区到学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套完善的师德师风管理、监督体系;其次学校层面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师德考评机制;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师德师风法制化的主要参与主体,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法制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环境,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始终是国民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拥有好的教师,才能拥有好的教育。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如果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那么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队伍的筑梦人[1]。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必然会以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的大学生。因此,为师者必要先善其德方能树人。
二、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一)教师师德师风缺失。师德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优秀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其先进性与高尚性高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是学校灵魂所在。高校要做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最为核心的是拥有一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正是因为师德的重要性,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4]在我国,师资队伍十分庞大,其中专任教师数量已超过1700万,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都是高尚的,以爱国守法、勤劳敬业、关爱学生、敬重学问、严于律己、公平诚信、为人师表、言行雅正等师德为主,因而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体制问题、教师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等影响导致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淡化,思想政治素质低下、放松自我要求、违反教学纪律、责任意识缺乏、法制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恶劣行为,包括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损害国家利益、传播错误观点、性骚扰侵害学生、学风浮躁、学术造假、言论失当、育人意识淡薄、重专业轻德育、教育腐败、学术腐败、极其严厉的批评学生、对学生缺乏关心关爱致使学生自杀、个人利益至上并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至上等[5,6]。这些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和事件不仅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更为青年教师和其他优秀教师树立了错误的行为标准,从而造成违反师德的现象不断滋生和蔓延,最终导致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严重下滑,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就不能提升。重视法律法规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既是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本质要求,更是应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日益突出的客观需要。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师的师德师风主要是通过社会道德来约束管理。但是社会道德只有约束性,属于思想建设;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尽管违反道德也会受到批评,严重的甚至受到处分,但是与法律的制裁相比,其性质、程度和方式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为改变新时期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与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教育部门也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虽然只是一个大的法律框架,配套性的中央和地方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具体细则还很模糊不清,但这也表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正朝着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迈进。法治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法制化文化尚未形成,教师的法治思维相对欠缺等,而师德师风法制化制度不健全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学者陈春萍(2007)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属于法的范畴,具有国家强制力;二是政策;三是高校的有关管理规章,属于内部管理制度,具有内部约束力;四是教师行业协会的章程、公约,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五是教师与学校的聘任合同等,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7]。就目前师德师风法制化的进程而言,国家层面上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教师师德师风法律法规;但地方层面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仍有待加强,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因地制宜的地方性法规,师德法制化建设出现“滑铁卢式”断层,不能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而学校层面师德师风法制化还不完善,相关的师德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监督机制还有待加强。而且部分学校在师德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上的不到位,也使得制度形同虚设,仅停留在道德倡导层面。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从国家、地方立法层面和学校制度管理层面双管齐下,推进师德师风法制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完善监督、反馈机制,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与德教相统一。
三、师德师风法制化建设对策
(一)出台并完善师德师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尽管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并且这些法律规定了教师的行为准则;但是与其配套性的纵向与横向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也存在原则性、口号性的特点,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监督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与教师师德师风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细则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表述明确,使其具有可执行性[8]。因此,应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修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推动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统一、融合和完备,进一步提高法律的确定性和指引作用。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不健全,或者生搬硬套国家法律、法规条款,不能适应当地民情、学校制度等。师德师风法制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落到实处。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扎实推进师德师风法制化建设落到实处。而对于已制定了相应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地方性法规及政策的地区,应加快其实施。
(二)完善学校师德师风制度化建设。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在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师德师风规章制度,建立具有教育、宣传、管理、培训、考核、监督、待遇与奖惩等一系列科学、民主、透明、操作性强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同时也要设立专门的组织负责推动制度、章程从制定走向实施,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9-11]。同时也应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的组织部、宣传部、纪检监察处、人事处、科研处、发规处、教务处、学工处、工会、研究生院、各教学单位等部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职责以及合作中的角色与职责,把师德师风法制化建设融入高校教师生活、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是管理党员教师的基本单元,也是高校进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为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也应围绕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基层组织的工作制度,制定党员教师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开展好“”,加强党员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与法治培训,引导党员教师培养法治观念,提高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依法办事的水平,使党员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始终保持先进性。党支部书记可以借助完善的党支部规章制度,在党支部会议上,对个别无视法纪和道德,频繁碰触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人员,给予诫勉谈话,甚至是党内警告处分。同时,上级党组织应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支部不合格党员教师的处置制度以及优秀党员教师的激励制度。通过基层教师党支部法治化建设,让师德法制化深入每一位教师,从而可以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在高校,教研室作为基层的教学、科研组织,处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最前沿,十分必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教研室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明确具体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凡是学生、家长和大多数教职工认为的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都可编制在其中,给广大教师以警示和约束,从而有利于教书育人、端正学术风气的环境。学校是师德师风法制化管理的第一执行单位,对师德师风法制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标准的高校青年教师准入机制,综合考评引进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思想政治素质,优先引进坚持师德师风底线和法治思维的教师。第二,要做好师德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的主体要明确,并不单是新入职的教师才需要师德教育培训。师德师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持久性的思想认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丰富。因此,师德师风教育是面对全体教师的培训课程,而且要长期坚持开展。学校要把教师师德师风的学习和建设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设立师德师风方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演讲、师德师风道德讲堂、师德师风论坛等活动也能够促使教师的心灵得到净化。第三,完善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师德师风是一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思想认识,它会随着时间变迁,而且是没有办法量化的考核。目前多数学校采取的短期考核及出现问题一票否决制等形式并不合适。师德考核应是日常化、长期化的考核,采取定期调查问卷或座谈的形式开展,深入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对思想有问题的教师及时引导,积极开展教育工作,要让教师明白“立德”对于教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键作用。师德师风考评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能够让教师自觉遵守并维护考评体系。第四,完善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监督是一种他律方式,是对教师师德师风自律的补充和完善。可以以学院为单位成立师德监督小组,定期开展工作,督促高校教师师德成长。也可以建立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师德师风信息反馈机制,本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党员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监督,反馈建议和意见。监督不应以批评高校教师为目的,而应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为主。第五,建立依法决策机制,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为了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必须从科学的角度依法做出决策,从而推动师德师风法制化持续进行。
(三)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师德法制化思想认识。高校教师是履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群体(学校行政人员与教职工)必须学法、懂法,明确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教育法治背景下教育法律法规的惩戒作用,从关爱学生、热爱工作、忠于祖国、献身党的教育事业等角度,依法言论、依法活动,以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理念反思教学与日常行为。随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教师长期学习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从而能够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教师的作风效能水平。此外,教师师德师风法治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基层教师党支部进行党内学习和交流、甚至到党校进行培训,从而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履职的水平,最终师德师风的法制文化会对教师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稳步推进师德师风法治建设,必须“去行政化”,将行政权限制于法律规范之内,推动学校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才能在教师心目中树立法制观念[12]。
四、结语
要想教师自觉遵守教育道德,教育道德就必须要有教育法律的性质。对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进行立法,在法律层面约束教师师德师风行为,从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因此,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学校办学法律支持体系”。只有将师德建设全面推向法治化轨道,才能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及道德手段才能解决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作者:张小磊 王雪 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 农林病虫害预警与调控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