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观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 仁义观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仁义观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深厚的内涵,对时展具有重要意义。“仁义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其精神的传承对于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其内涵的发展与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需要契合。深入研究“仁义观”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结合点,将其融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对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仁义观”;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了千年传承和发展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其内涵之丰富、底蕴之深厚、社会价值之高深深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仁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仁义”精神最早由孔孟提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仁义观”。在纪念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1]当代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关键在于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教师只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独特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担当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本文以“仁义观”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党的以来,党中央做出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准确判断,逐步形成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这为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塑造的独特文化和价值体系,不仅从根本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体系,也影响着当今社会格局的塑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强调青年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简言之,青年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新时代的启示,以丰富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背景。鉴于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非常紧迫。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加强。[3]文化、教育、人才强国建设的根本在高校,青年教育的根本在高校。党的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4]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需要做到两方面的传承与发展:一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二是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领会党的治国理政思想。

(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的改变。人无信则不立,师无德则不信。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师德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在灵魂,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青年培养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理想信念错位的问题。近年来,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的事件频发,对高校的教育和青年教师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是这些青年教师不尊重历史,不注重师德的培养所致。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职业道德缺位的问题。青年教师学历高、视野开阔且思想活跃,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承载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但是,伴随这些“高、大、上”的标签,“压力山大”、困惑不解也随之而来,“青椒”成了网络戏称占据高校大半壁江山的青年教师的代名词。[5]科研经费难觅、职称晋升通道拥堵、教学评估难测、生活压力大……这些成长中的“?像”让象牙塔内的青年教师屡见各类媒体。这就意味着,当理想照进现实,割裂感随之而来。职业道德缺位带来以下两个显著问题:一是在当前环境下,部分青年教师只将教师职业视为谋生手段,又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二是重视学术、课题申请、社会兼职等显性收益,忽视育人带来的隐性收益。

二、“仁义观”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一)“仁义观”的基本内涵。“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仁”与“义”二字始终闪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仁义观”脱胎于百家争鸣,后期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6]子曰:“爱人。”这种“仁”不仅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处理人际关系和约束自我的标杆和规范,而“义”是指把仁爱的精神“推己及人”的外在表现。孟子将“仁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认为“仁义”是放诸四海、人皆有之的普遍道德原则。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的关系而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仁义观”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社会关系的变革,体现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伦理关系的演变,由此带来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8]“仁”指向人的内在本性,而“义”则是外在的表现与行为,由此构成了一种道德规范。现阶段对“仁义观”的界定尚无定论,事实上,“仁义观”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横向借鉴学界现有的观念,本文将仁爱精神与家国情怀视为“仁义观”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机融合点。

(二)仁义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在关联性。第一,“仁义观”中的仁爱精神与高校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一致。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指出高校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9]。这一规定强调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建设与“仁义精神”内在要求的契合度再次证明了“仁义精神”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非常突出,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仁义精神”,以包容、仁爱、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润物无声。第二,“仁义观”中的价值理念与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要求的价值契合。“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勇敢的行为。这种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产生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情怀的缺失。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质是培养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道德的缺位不仅会导致高校青年教师道德素养滑坡,还会导致学术功利倾向严重,造成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确、对学科认识不到位、对社会认知错位,最终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甚至错误、高校人才培养事业受到社会质疑、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0]

三、“仁义观”融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仁义观”融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逻辑起点,以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为切入点,立足传统文化,引导青年教师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怀,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高校青年教师对收入的不满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关心不足。面对职业期待与现实待遇之间的巨大落差,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缺位问题随之产生,教学逐渐从崇高的事业转变为谋生的手段,显性收益成为青年教师关注的重点,立德树人带来的隐性收益常常被忽视。因此,高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怀,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并深入分析青年教师师德失范的制度原因,制订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确保给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青年教师将自己的角色由“工蜂”转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二)引导青年教师学习“仁义观”,加强师德建设宣传。高校应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政策指导,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仁义观”专项教育。例如,开展以“仁义观”为主题的讲座,组织青年教师收看相关纪录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风清气正、包容自由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全面领会“仁义观”的精髓和实质,增强职业道德素养,自觉提升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的责任。同时,高校应深入挖掘具有优秀师德的青年教师个人案例,发挥榜样力量,广泛宣传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学术作为、师德培养。[11]高校还可以邀请在师德建设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引导青年教师认真分析师德失范的根本原因,探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让“仁义观”深入人心。

(三)引导青年教师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青年教师要切实加强自身的理想信念培养,提升政治站位。一方面,掌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加强知识学习,还要锤炼品德修为,汲取“仁义观”内涵,建构科学的道德认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会“慎独”,要在无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内心与言行一致,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具体而言,高校青年教师要做到坚定政治信仰,学会自我批评,吾日三省吾身,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家国情怀。针对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育人的评教倾向,高校应单列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从实践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师德师风纳入青年教师素质评价考核体系,将敬业度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情况纳入师德考核体系。高校要对青年教师在教学投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衡量和评估,鼓励青年教师在教育事业上投入更多精力。

(四)建立健全教学监督体制,建立师德考核机制。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体系仍存在不健全之处,一个典型问题是没有建立有关师德师风的量化考核体系,导致青年教师对师德不重视,出现职业信仰动摇、育人意识淡薄、人文关怀不够、责任感缺失、治学严谨度不够、学术功利倾向严重以及道德素养滑坡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人才培养事业的推进。在考核体系中,高校应适当提高“德”的考核占比,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师德考核成绩较低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处罚,对师德考核成绩较高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与鼓励。[12]同时,高校要建立学生评教通道,引导学生对师德建设广泛提出意见、做出评价。学生处在高校师德建设的一线,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情况,学生是第一感知者。因此,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能起到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

作者:李子昂 刘淑慧 杨智伟 单位: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海南大学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