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究

摘要: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前进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多元价值观冲击、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高校师德制度缺失以及青年教师自身松懈都严重阻碍了师德养成。探索制度规范、完善机制和协同促成的“软—硬”控制手段以及“两轨-两场”共同作用机制,积极寻求可行的措施以建立优化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长效;机制

师德是教师教育永恒的话题,教师的职业要求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报告中,曾寄希望于青年,要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青年教师也是其中的奋斗者。据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超六成,显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中间力量。然而,工作与生活的重负、职称与晋升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困惑、付出与成就感的失衡等等“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之痛,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块“薄冰”。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教师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出现了诸多师德失范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及成因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师风传统,也曾在各种场合强调“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2],并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表示极大的关注和期待。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3],积极推进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地见效。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表现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的良好态势,但仍然有部分青年教师存在一些师德问题,具体表现为:个别教师理想信念淡薄,习惯性地以西方普世价值观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当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教士”;一些教师功利思想严重,科研上急功近利,讲课时照本宣科,把追逐名誉、权利和金钱作为个人的最高追求,成为利己主义的“代言人”;有些教师悲观消极,牢骚满腹,常常将自己的不当言行传递给思想尚不成熟的在校大学生,成为思想“雾霾”的传播者;有些教师为人师表担当不够,总是人前满口仁义道德,人后算尽利益得失,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里龌龊不堪,成为带着面具生活的“双面人”;更有些教师法治意识淡薄,对权力寻租,向权势低头,在利益的驱使下沦为了“经济人”,陷入教育腐败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教师失德行为,综合各方面因素,主要归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经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高职院校师德规范

市场经济在强调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固化了功利的价值取向,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提供了“温床”。伴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我国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走向市场和大众,面对不充裕的教育投入和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大部分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边缘,甚至是盲区,严重滞后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困境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面临的考验将更加严峻。教书育人的成就感抵不过金钱带来的满足感,蜡炬成灰的自我奉献精神扛不住唯利是图的精致利己主义,结婚生子、养老育儿等日益增大的生活负担与福利待遇的现实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和大量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形成巨大反差。有些青年教师开始放弃理想信念,醉心金钱功利,忘却了教书育人的教师天职;专营投机取巧,追求虚假荣誉,丢弃了求真求实的教师本色。而且当今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迅速和社会接轨,更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实用主义倾向,无形之中会将师德修养搁置,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制度管理缺失影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相对滞后。归其原因,一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顶层制度性规定滞后于当下高校发展实际。一定意义上讲,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明确规范的纲领性文件都集中在近5年,《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划出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2014)明确了教师行为的“六禁令”,《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7)强调把师德摆在首位,《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明确了师德底线,《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2018)规范了对教师失职失责的惩处,这些制度文件都是为解决高校出现的实际师德问题后才逐步完善起来的。二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内容缺乏实效。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要从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等方面去加强引导,高职院校往往没有清晰的定位和统筹的安排。日常开展的师德培训偏重于空洞的师德理论知识教育,脱离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师德培养提升的实际效果。三是高职院校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缺少规范。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师德学习机制,常常以会代训,浮于表面,难以触及教师思想根源,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习目标和方案,学习结果很难指导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而且师德的考核、奖惩、追责等机制乏力,很容易让青年教师降低对自己的师德修养要求,从而不利于崇德向善的良好师风的形成。

(三)青年教师自我要求松懈影响高职院校师德养成

“青椒”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铸造师魂的过程,在加强业务能力的同时首先应该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高职院校中部分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动摇,忘却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高校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在精神上缺了钙,很难培养出良好的师德品质。现如今大部分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都十分优越,缺乏吃苦奉献的生活阅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历层次较高但文化素养相对薄弱,个人诉求较多但责任担当意识不强。有些青年教师得过且过,放任自我,不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对当今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缺乏探知,教授内容陈旧过时,讲课形式单调乏味,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有些青年教师在校外身兼数职,开网店、办副业,向学生推销产品或业务。还有些青年教师面对职业通道不畅、职称晋升拥堵、工作科研受阻等困境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出现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学术不端、学历造假等师德失范现象。

二、优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控制手段

关于师德的内涵,在学术界有多种界定,笔者认为,师德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个人的思想品德,另一个是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相对于师德建设而言,有不少文献研究是从教师职业规范的角度对高校师德提出考核要求,难免有些偏颇。师德建设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教化活动,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形成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优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硬”手段

1.规范制度

制度是同一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对同一群体的刚性约束。党的十八大以来,号召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成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首先,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全社会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安排,加强师德制度体系建设,明确高校师德基本规范,通过建章立制,对青年教育予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其次,要明确主体责任,构建工作体系,建立多方参与、沟通及时、协调到位的工作机制,把师德建设贯穿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全校合力。最后,要狠抓工作落实,师德建设就是要通过细化标准、规范程序、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确保各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2.完善机制

优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管理机制和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首先要向青年教师明确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亮明底线、划清红线,不断完善师德档案,建立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规范和约束青年教师的职业行为。其次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准入、晋升、考评、激励等长效机制,在教师聘用、干部选任、职称评定、评优推荐等方面科学评价,突出修德,严把政治关,实施师德“一票否决”,让青年教师在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变成一种行动自觉。最后要坚持师德教育与评价考核相结合,建立完善师德预警和惩处机制,把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点放在防范上,抓小抓早,防微杜渐。师德考核评价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实现考核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优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软”手段

1.协同力场

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性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它看不见、摸不着,类似一种场,时刻影响着系统成员及其活动[4]。曾强调:“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5]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两个抓手,分别从外因和内因两个维度致力于师德的养成,同时也构成了师德建设的协同力场。教育培养强调通过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制度机制,形成全体教师共同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准则。自我修养则是让教师在正确价值观念指引下,按照党中央和社会提出的师德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反思、体验、领悟等方式,自觉提升自身知识修养与文化品位[6]。事实上,师德养成是教师对教育事业与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情感认同、意志强化、行为自觉的过程和结果,既依赖于外因的助力与培育,又需要内因的驱动与提升,两者互动而生、协同共进。

2.促协力场

师德师风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不是孤立抽象的,而是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在教师群体的个体化映射。因此,师德养成始终要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可以孕育良好师德,高尚的师德又可以通过教书育人进而促进崇德向善社会氛围的形成,这种相互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犹如一种客观存在的场,故可称为促协力场。促协力场决定了师德建设的外部适应性,高职院校在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现实和教师实际,将师德建设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之中,在提升社会公德中明师德,在强化职业道德中立师德,在传承家庭美德中展师德,在完善个人品德中修师德,让师德建设不再是学校的孤岛,让师德养成贯穿青年教师成长的始终。

三、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机制优化及实现路径

青年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是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在“硬”“软”两种控制手段的共同作用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得以有效加强,这种优化机制称之为“两轨-两场”共同作用机制[7](见图1)。“两轨”指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受到了管理机制、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两场”指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发挥协同力场的内部正效应和促协力场的正向引导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正是在这“两轨”和“两场”的共同作用中实现优化。

(一)要强化促协力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引领

青年教师要成为合格的“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首先要以理想信念为魂,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是青年教师的精神之“钙”,要用新时代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牢记教师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其次要以师德规范为本,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青年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和社会责任,自觉增强为人师表的示范意识,把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觉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和各种欲望利益的诱惑。最后要以潜心治学为基,打造精湛职业能力。青年教师要屏蔽功利思潮的影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和研究上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引领学生探求真知、追逐梦想。

(二)要完善制度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体系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应时刻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师德教育贯穿青年教师成长的全过程,依照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前———入职初———分阶段”的全程化培训。其次,要完善师德考评监督机制。要充分利用学生评教、领导评定、同行评议以及自我评价的结果,采用问卷、谈话、阅档、外调等多种评价方式,形成一套全面有效的师德评估体系,要将师德考评监督工作常态化。最后,要优化奖励和惩处机制。奖优罚劣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引导青年教师由制度约束变成行动自觉、有效进行师德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像一把高悬于每位教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着青年教师为人师表,谨言慎行。

(三)要提升协同力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师德建设的依托,师德养成是校园文化的结晶。当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普遍认同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将个人理想、情感和行动等自觉统一到师德规范上来,形成一种整体趋向,进而固化成为良好的师德文化。同时尊师重教的校风、专心育人的教风以及严谨求实的学风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8],能够净化教师心灵,浸润师德养成,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潜移默化地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此外,要广泛利用新闻媒体,挖掘师德典型,宣传师德事迹,引导青年教师对标先进,提升自我,在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师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作者:何媛 王磊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