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师德治理体系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前高校师德问题主要是极少数教师违规兼职兼薪、利用权力对学生实施不正当关系和学术造假等三个突出失范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高校师德治理前所未有;国家出台高校师德治理政策前所未有;高校落实师德治理政策力度前所未有。通过师德他律和自律机制建设,已构建较为完善师德治理组织体系;逐步健全以师德规范、违规处理的制度体系和建立以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为根本的师德治理自律体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师德政策;师德治理;治理体系
为师之道,首在师德。高校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高校之魂。高尚的师德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比言语教育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对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更生动、更持久、更深入。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反映个人形象,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影响着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课题组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作出高校师德建设理想激励、政策发力、利益导向和高校的务实措施都是空前的。通过挖掘德治资源,强化德治约束,激发德治能量,建强自治组织,创新自治活动,激发自治活力等师德他律和自律机制建设,现已构建规范、有序高校的师德建设治理组织体系、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自律体系。
一、高校师德:三个突出问题表现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师业、师爱、师能和师风等方面存在着工作表现、教学行为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失范。一是在工作上,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对国家的发展与未来缺乏足够信心,对个人的理想抱负混沌迷茫,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工作的思想境界停留在个人家庭生活的稳定层面,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不愿主动承担校内正常的工作量、课时量,不能很好地平衡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大局观。二是在课堂上,表现为语言不洁、衣装不整、行为不雅,把个人偏见、不满情绪带到课堂,在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没有把育人工作作为应尽的职责,调查显示:学生评价老师最突出的是上课敷衍,依次为散漫随意、态度粗暴、品行不端,教师同行评价认为品行不端很严峻。三是在学术上,极少数教师由于自身修养等原因,未能坚守住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出现学术道德行为失范状况,如学术上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师德问题的成因有其复杂性和综合性,是在社会、学校、教师三维因素共同作用下生成的。伴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化的当下,高校也在不断转型、重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片面的发展导向、行政导向、科研导向以及思想价值观导向所致。教师的生活形态、知识的生产形态、文化的生成形态都发生许多重大改变。
二、高校师德:三个前所未有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德建设在理想激励、政策引领、利益导向、机制创新等综合治理下,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师德失范行为呈现下降趋势。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师德治理前所未有
“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要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从“一个根本任务”“两个标准”到2013年教师节指出的“三个牢固树立”,2014年提出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强调的“四个引路人”,再到2018年“5•2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中央始终把教师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修养视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将师德师风视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二)国家出台高校师德治理政策前所未有
2014年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等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优化职业作风,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划出师德禁止行为的“红七条”,教育广大教师严守职业纪律。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围绕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强化待遇保障。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强化师德考评,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2018年教育部陆续公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设立专门组织负责配套政策,明确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
(三)高校落实师德治理力度前所未有
高校根据现实需要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师德长效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压实主体责任,优化治理职能上下功夫。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做好针对性指导,分层次、分岗位、分年龄、分任务的要求在解决教师实际工作问题中加强思想引领。不仅强调在他律的要求,也在重视内在自律的启迪;不仅突出高线引领和底线要求,完善师德师风奖惩考核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坚守教学基本伦理,规范教学过程中师生伦理关系和教学行为,确保高校教师坚守职业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引领价值取向,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对政策的实施、措施的推进、物质的保障,从而实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保障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正从短期性、临时性、局部性向长期性、常规性、全局性转变,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三、高校师德:三个治理体系构建
高校师德建设动力来源于党和国家的有效政策,来源于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追求,来源于学校自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来源于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期盼。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治理师德问题既要从总体上治理结构、机制着手,也要从微观、教师个人考虑,重在提高师德治理能力和水平,形成科学、规范的师德治理体系。
(一)构建以党政机构、学术组织为基础的师德治理组织体系
组织机构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是师德制度的载体。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权力与学术组织密切配合,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
1.以党政机构为主的师德治理组织
成立以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主任,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校党委组织部或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办公室。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组建党委教师工作部,专门负责师德师风建设的统筹协调,制定师德建设总体规划、师德规范标准、师德问题鉴定、师德责任评定等工作,指导、协调、督促涉嫌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调查和处理。首届全国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工作研讨会于2018年底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以学术组织为主的师德治理组织
上海师范大学成立由法律、伦理、心理专家等教师参与为主学术伦理与道德委员会并制定章程,对学校各种学术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防范、调查、审议、咨询、复议的专门机构,负责评价学校伦理和道德方面的治理问题,对有关伦理和道德事件提供客观事实本来面貌的调查报告以及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教师的参与度越高,自觉参与目标实施能动性越大,这样就越容易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治理服务体系,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体系。促使师德建设从行政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化,从学术自理到管理自治,从硬性治理到软性治理,从行政推动走向教师自律。
(二)构建以道德规范违规处理为核心的师德治理制度体系
弘扬师德需要正面楷模的引导,更需要制度建设的支撑。从规范体系来讲,既要建立相应的师德标准制度,教师考评、激励、荣誉机制,树立职业楷模,更要完善师德教育、惩戒、退出机制,兼顾高标与底线。
1.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出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提出了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是对高校教师基本道德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等正是对教师政治忠诚的具体要求;敬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职业理想追求下,不断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真心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和核心,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严谨治学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坚持追求真理,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服务社会是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应当继承弘扬的优秀传统美德,以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2.建立教师负面清单制度
引入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从教育教学、学术科研与师生、同事、学校、社会等关系中制定负面清单范畴,列入禁止和限制行为的具体内容,明确师德师风行为处理和教育机制,强调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举报、受理、调查、审核、认定和处理等程序性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从根本上助力事前防范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事中控制师德失范现象的扩大、风险评估和审查,事后合情合法处理师德失范事件,包括信息披露。从实践上看,全面推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重构师德师风建设新制度。
3.建立配套的机制、制度
制度的配套推进是取得明显成效的实践基础和保障。一是实行师德建设分析报告制度。撰写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定期分析师德状况、实施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用多元化评价体系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唯学历、唯分数等“五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二是建立师德档案盒查询制度。将师德考核结果及因违反师德行为存在个人档案,使师德表现切实成为教师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全国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建好用好师德档案,令有德者发展无忧,失德者寸步难行。三是构建防范和救济制度。高校要做好相应安全警示义务,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倡学生间互助,校园性侵防患于未然,完善学生投诉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揭露、早制止。四是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健全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内确定收入分配方法,依法取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使高校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五是健全师德师风主体责任制。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权责对等、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对主体责任单位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未能认真履行责任,存在失职、渎职、失察行为的,实行主体追责制和问责制。六是推进教师师德问题立法。加大法律刚性,推进师德实践和自我约束,形成德法并举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根本的师德治理自律体系
高校教师道德自律,既是师德治理的逻辑起点,也是师德治理的归宿点。师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强化教师道德主体意识,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行为准则。提高师德认知、陶冶师德情操、磨炼师德意志、坚定师德信念,培养良好师德行为和习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1.提高教师“忠诚于教育”素质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于教育事业是教师最根本的素养,让高校教师从忠诚的内涵、价值、规范等方面建立忠诚认知。激发忠诚情感,由忠诚的理性认知升华到内心认同,形成忠诚动机。在行为规范要求下,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排除主观障碍和客观困难,做出自觉、坚定、主动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道德实践上的有机结合,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洁作风教育,提升对教师理想、责任、纪律、技能、良心、公正、荣誉等师德要素的认同。二是鼓励教师通过投身教学科研,体会师生道德关系,修正道德行为,强化道德实践,升华道德情感。三是磨炼道德意志,引导教师淡泊心境,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交融积淀为稳定的教师良心,从而在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中抵制诱惑。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保持内在定力和沉静的品格,时刻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规范自己的教学、学术行为。
3.提高教师职业专业素质
提升师德规范和水平必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等业务能力,苦练内功,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数据表明高校有德之师一般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模范。德为先,才为本,修德以养才,修才以养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热爱学生,传播真理,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育人模式就会激发学生的自尊和对学习的热情。在思想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体系、完善的能力结构和身为人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力避世俗,克服学术浮躁、学术造假等行为,坚守学术良知,做诚信守规的典型和德行一致的“经师和仁师”。
【参考文献】
[1]齐琦.正确认识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师德问题[J].江苏高教,2018(7):75-78.
[2]戚国伟,江卓.廉洁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刍议[J].北京教育(高教),2019(1):43-45.
[3]程展鹏.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7(8):41-43.
[4]教育部.各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N].人民网,2018-12-14.
[5]万美容,王芳芳,袁本芳.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102-104.
[6]谢海燕.高校教师忠诚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9(1):69-73.
作者:宋一闻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