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师师德内涵的错位与偏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教师被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教师师德则是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教师师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对教师师德内涵本身存在“高标化”和“底线化”两种错误的认识倾向。教师师德的“高标化”体现在强调道德示范、轻视现实利益,注重精神需要、回避物质利益,突出社会角色、忽视个人价值等方面;教师师德的“底线化”表现为教师的敬业精神不足与教师师德的功利化、师表形象下降与教师师德的庸俗化、育人意识淡薄与教师师德的形式化。因此,科学理解和把握教师师德的本质内涵,必须将教师师德内涵涵盖的公民道德层次、职业道德层次以及专业素养层次等三个层面有机统一起来,进而为推进教师师德的建设奠定合乎逻辑、科学规范的理论阐释。
【关键词】教师师德;“高标化”;“底线化”;师德建设
自古至今,教师都被认为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人们也对教师有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和“模范”期待。因此,人们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要求远超于其他职业。然而,最近几年,校园性侵案、体罚学生案、歧视侮辱学生案以及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等不良行为频频发生,这严重亵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原有的崇高而神圣的形象,引发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极大关注和热议。如何深入理解、科学分析这一现象和问题?这就必须回到师德的内涵本身来寻求答案。不难发现,当前我们对教师师德本身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高标化”、二是“底线化”,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教师师德内涵理解的价值错位和现实偏差。因此,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首先必须科学厘清这些错误的价值和观念,回归教师师德的本身,正确理解和解读教师师德的本质内涵。
一、“高标化”:教师师德内涵的价值错位
“高标化”是当前人们对教师师德内涵的一种普遍化的认识倾向,但这种错误的认识倾向将教师的道德楷模身份过度拔高,由此给教师带来了较为沉重的道德负担,给教师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与此同时,这易于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随意要求教师、批评和指责教师,由此造成教师的个人合法利益受到忽视甚至侵害。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不利于师德建设的推进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的。具体而言,当前教师师德的“高标化”主要体现在:强调道德示范、轻视现实利益;注重精神需要、回避物质利益;突出社会角色、忽视个人价值这三个方面。
(一)强调道德示范,轻视现实利益
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将教师的道德楷模作用无限度地放大,认为教师本质上属于一个奉献型的职业,不能够要求社会给予太多的回报,而用“理想的诗与远方”、用“蜡炬成灰”来严格要求教师。虽然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肯定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认识造成的一个极端就是教师的现实利益和合法权益将受到严重的侵害。需要明确的是,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有生命的平凡个体。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教师也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的工作也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教师的付出也理所应当得到社会的反馈和回报。反之,当前这种过分强调教师道德示范、轻视教师现实利益的错误价值观点往往容易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最终也将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完善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注重精神需要,回避物质利益
如前文所述,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有生命的平凡个体,也存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言而喻,在教师的众多需要体系当中,物质生活需要是最基本的、第一层次的需要。不仅教师行业是这样,对于其他任何行业和职业的从业者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应该立足于实现和满足好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特别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然而,社会上对教师师德理解的“高标化”导致出现了只注重教师的精神需要、却回避教师的物质利益的现象,从而使教师的很多切身的物质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来说,“一边种地、一边教书”便是出对于现实物质需要无法得到较好满足的无奈回应。
(三)突出社会角色,忽视个人价值
教师师德内涵的“高标化”还体现在突出教师的社会角色、忽视教师的个人价值上。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那些不顾亲朋误解、甚至是置个人生命于不顾的无私奉献的教师积极开展道德模范的大型表彰活动,为其颁发各种“荣誉称号”以资嘉奖和鼓励。表面上看来这使无私奉献的教师得到了高度的肯定与尊重,并且无上光荣。但实际上教师们所获得的荣誉是以“生活的捉襟见肘、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亲朋好友的误解,甚至不幸英年早逝为代价”[1]。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的反差不可避免会对教师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冲击,也会极大地影响教师内心世界的和谐,进而从根本上制约教师师德建设的推进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底线化”:教师师德内涵的现实偏差
对教师师德的错误理解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师德内涵的“底线化”,即教育者过分夸大教师作为生理人和社会人的基本需要,而忽略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和专业性,引发了教师敬业精神不足与教师师德的功利化、师表形象下降与教师师德的庸俗化、育人意识淡薄与教师师德的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对师德内涵的错误认识必将严重制约师德建设的现实实践进程,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毋庸置疑这成为我们在推进教师师德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一)敬业精神不足与教师师德的功利化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飞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时代的悄然来临,严重影响着、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少人形成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一度盛行。同样,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教师抵挡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淡化了敬业精神,弱化了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把获取经济利益作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首要目的,而把教育培养学生置于第二位甚至是末位。由此,造成教师师德功利化倾向日渐凸显,一些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敬业精神严重缺失,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经济化、商品化、数字化。
(二)师表形象下降与教师师德的庸俗化
多元化业已成为当今时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多元化在给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成员带来了思想价值观念方面的严重冲击,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在这一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冲击下,一些教师的价值取向严重扭曲;一些教师语言粗俗、身教失范,缺乏一个教师本应该具备的气质和修养;一些教师仪表欠佳、举止不端,如“上课抽烟、接打电话,甚至随意离开教室等等”;甚至存在一些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严重亵渎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原有的神圣形象。师表形象下降与教师师德的庸俗化无疑成为了我们在推进教师师德建设的进程中的重大阻碍力量,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关注。
(三)育人意识淡薄与教师师德的形式化
教师师德的“底线化”还体现在育人意识淡薄与教师师德的形式化,突出表现为当前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换句话说,就是有的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不带思想和情感的教书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去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人”这一教书育人的实质性问题。因而,造成他们只是把教书作为谋生的必要手段和义务性活动,使得教书越来越形式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关心甚少,对课上、课下出现的违纪违德现象不闻不问,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健康成长成才。正是教师师德的“底线化”倾向,使得教师对自身的师德要求越来越低、一退再退,最终给整个教师行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教师师德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
在了解了对教师师德两种错误认识及其具体表现之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教师师德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也就是既要把教师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普通个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和维护教师的现实需要及其各项合法利益和权益,与此同时,又要突出教育事业的崇高性、神圣性和教师师德模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教师师德内涵的本质,进而形成对教师师德的科学认识和理性解读。本文认为,教师师德科学内涵应该包括这样三个层次:教师师德的公民道德层次、教师师德的职业道德层次、教师师德的专业素养层次,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教师师德科学内涵的全部内容。
(一)教师师德的公民道德层次
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必须自觉遵守普通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这是教师师德内涵第一个层次,也是教师师德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所以,一个教师无论他的职业有多特殊,他首先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然后才是一个有着特殊职业的人民教师。2003年9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因此,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也就必然成为了教师师德的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容,而且是属于第一层次的内容。
(二)教师师德的职业道德层次
教师除了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以外,还必须清醒意识到,教师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从事着一门特殊而又神圣的职业。因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神圣性必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更高层次的、特殊性的要求,它要求着教师是“身高为范、学高为师”,必须为人师表、发挥道德模范作用。张万军在《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师德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3]。所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是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师师德中最核心的内容,它赋予了教师更高尚、更神圣的使命,规定着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规范。
(三)教师师德的专业素养层次
教师这一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和任务,这就必然需要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教师所在的教育行业细究下来实际上都有不同的教育领域,这也就决定着教师师德还包含着专业素养层面的内容。也就是,需要教师遵从某一专业的共同专业规范、具备某一专业或多个专业较高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这就是教师师德的专业素养层次。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尽管教师从事不同的专业教育教学,但教师职业这一共性最终都将教师引向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那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正如一名知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教师是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应是道德的模范”[4]。一言以蔽之,公民道德层次、职业道德层次、专业素养层次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师师德科学内涵的全部内容,并且理应成为我们科学解读教师师德本质内涵的重要依据,进而指引当前教师师德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文兵,王映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师的个人发展[J].河西学院学报,2003(1):100.
[2]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3-09-19.
[3]万军(等):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4):75-76.
[4]串冬梅:浅议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9(3):60-62.
作者:李冬凤 谢红玉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