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师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师德问题被媒体频频曝光。问题的出现不是师德的建设缺少关注,而是我们师德的养成过程不当导致的结果。因此,新时代下,构建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新机制显得尤为必要。新机制不论内涵还是构建的方法都要体现时代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师德建设;师德养成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承载着新时代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的时代重任。为此,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对我国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最高级别的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见》突出强调教师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极端重要的地位,将“突出师德”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必须“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中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事业塔式结构的底基。”[1]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努力“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而其关键就在于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的内涵
(一)“两个转化”+“两个统一”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内化”这一概念时认为:“内化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3]因此,教师师德内化是指国家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并形成自我认知、情感、信念的价值体系,在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因而,师德内化的内涵可以归结为实现“两个转化”和“两个统一”。从师德内化的层次、阶段出发划分,将师德内化归结为“两个转化”。一个转化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由外显的生硬的文字表述、制度表达转化为教师自身内隐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一转化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由外在的道德“他律”转化为教师自身内在的自我职业道德“自律”;另一个转化是教师自身内隐的职业道德修养转化为高水平且严格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语言、行为、习惯。第一个转化是师德内化的基本层次,第二个转化是师德内化的高层次境界。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意识与行为的关系出发,将师德内化归结为“两个统一”。第一个统一是教师个体主体的自我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与国家、社会主体要求教师应然具有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保持一致、协调统一。第二个统一是教师自身内在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行为和习惯达到统一状态。教师内在的道德信念,通过师德行为具体呈现、外显出来,外显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体现出高度一致的特征。这个统一是师德内化的高级层次。
(二)持久稳定性+自觉必然性
1.持久稳定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经内化转化为教师内心深处巩固化的自我职业道德修养,就会具有持久稳定性。在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对包括与学生、领导、同事、家长的各种复杂关系时,面对自身个体利益与学校教师集体利益、国家社会利益的价值冲突时,能够始终一贯、稳定地加以面对,做出符合规范要求的判断和选择。
2.自觉必然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现内化后,道德规范的外在规约转化为了教师内在律令,规范标准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必然的基本行为准则,尤其在遇到突发的情况和事件时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正确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
二、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构建的价值和目标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构建的价值
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内在要求。教师的劳动是具有特殊性的劳动,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劳动,育人是最终目标,教书是载体和手段,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教师技能和教师品质两个方面,而在教师技能和教师品质二者中,教师品质、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更加深远的,因而必须提高师德水平。虽然在广大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师德良好,但是仍然存在师德失范的行为,仍有不重视师德的现象。因此,必须构建具有实效性的师德内化机制。师德建设中外在力量只是手段,内在动因才是根本。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是现实状况的必然选择。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相比,中小学教师劳动更具特殊性,这是由中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决定的。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未成熟,并正在形成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是其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相关调查显示,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越大,尤其是师德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能构建一种有效的师德内化机制,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现实中的师德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与成长。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师德内化机制的根本出发点。
(二)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构建的目标
构建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既有内在的目标又有外在的目标,是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的统一。
1.师德内化机制的内在目标
师德内化机制的内在目标体现为教师内心观念、内在精神层面,即通过构建有效师德内化机制养成中小学教师内在正确的师德观念体系,如师德意识、情感、信念等。师德内化机制的内在目标包括多个层次:自知——清楚完整地知道师德内涵,师德的重要意义,师德遵循的原则与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师德理念、师德价值观念,主要从理论性、知识性视角出发,属初级层次。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内容,不违反师德规范。自觉——自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表现出道德意识自觉和道德行为自觉,即内心自觉和行为自觉。自省——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断提升师德水平和师德能力。自由——是师德的最高层次水平,形成教师道德观念,而且发自内心地尊崇,自然而然地遵循。
2.师德内化机制的外在目标
师德内化机制的外在目标体现为言谈行为外部层面,即通过构建有效机制达成中小学教师正确行为习惯: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触碰师德红线,杜绝师德失范现象,采取正确行为。实现此外在目标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接受师德规范文本要求,不触及师德底线、红线,不去做师德失范的行为。因此,师德规范文本不仅要详细,更要具有操作性,且文本内容要来源于基层。遵从师德规范环境要求。在舆论评价、评职、评奖等获优要求的推动下,积极采取正确行为。师德行为的规范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与舆论的监督。
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意见》中强调,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这是师德内化机制建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总原则。在这个总原则下,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构建也要遵循内外双修、“三全”的原则,它包括三级机制。如图1所示,内化机制包括两大类型机制,即师德内化的内在发展机制和外在助推机制,二者构成师德内化机制的二级机制,协调统一,形成合力作用,实现师德内化目标。师德内化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内部又可分别包含多种机制,构成师德内化的三级机制。
(一)建立与完善教师内在发展机制
1.内外联动,激发教师个体内在动力
所谓师德内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师德的原动力建设,这个原动力来自于教师自身,是教师的师德主体力量。内在动力机制强调发挥道德内化过程中教师这个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主体性。有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左右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的主体性意识较淡薄,因而建立激发教师内化主体意识、增强师德内化自觉性的内在动力机制非常重要。如何提升教师师德内化的主体意识?教师个体主体的道德需要是师德内化的原动力。师德内化要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如美国20世纪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威廉所言:“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4]所以,师德的内化动力一是教师个体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关注与提升师德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及生活质量有重要积极影响。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才能实现教师师德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推动内源式教育力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内在动力机制的构建还要依赖于外部力量——外源式教育力量。外部教育包括软教育和硬教育两种手段:软性教育包括各种类型、各个层级的教育培训、榜样示范等方式;硬性教育包括奖励、惩罚、激励等奖惩机制。这些外部力量对师德内在动力机制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协同发展,建立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是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构建的重要内容。“教师共同体是一种专业性的团体,是在学校推动下或在教师自发的情况下,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5]教师共同体成员掌握着共同的基础教育理论,共同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拥有共同教育信仰和师德追求,群体中形成统一的师德氛围。教师共同体是教师群体在自愿基础上成员间彼此平等分享、交流教育体悟、经验从而达到群体内部自我教育的目标。正如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所说,“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育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6]。教师共同体中教师群体成员之间协同影响、共同进步,这改变了“外控式的师德教育”转化为内控式的师德教育,从而增强推动教师共同体群体成员的师德内化程度。这个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渗透与规范教师的师德。教师共同体的建设是因为成员有相近的目标与利益追求,正因如此,在师德规范上也会达成一致,并相互学习与帮助。
(二)建立与完善教师外在助推机制
1.进一步完善宣传解读机制——提升教师师德规范的认知度
(1)利用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经过相关调查,很多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不熟知,这就需要加强对规范的宣传工作,使教师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师德底线等。在宣传上不仅要利用主流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报道,更要利用全媒体时代多种媒体的渠道充分宣传,如通过相关网站、报纸、广播等宣传报道,也可利用APP终端等大众广泛使用的移动通信设备,扩大受众群体。(2)全方位多视角权威解读了解规范只是第一步,如何正确理解规范是第二步。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增强师德规范的执行自觉性。我们不仅要利用全媒体进行深入解读,还要请相关的规范制定者、学者、实践者、关心者等从多视角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不仅在理论上进行解读,也要在实践操作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让教师们对规范有个正确的理解,更让他们知道在实践中如何去做。这也是规范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2.建立生活式的榜样示范机制——提升教师师德规范的感性认识
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增强遵从师德要求的体验感,通过大量具体鲜活的榜样塑造教师模仿的楷模形象,不仅产生道德认同感,而且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具体态度、具体解决方式都是良好师德的示范,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榜样可以是全国典型的师德楷模或标兵,也可以是本地区、本学校的师德楷模。离教师越近的榜样,背景、经历越近似,其对个体教师的影响作用越大。同时,在榜样示范的同时,也可以有反面的现身说法,特别是那些典型的反面案例,如体罚学生、有偿补课等,这些对教师都有警醒作用。
3.建立更具实效性的奖惩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师德规范的遵守
对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履行师德规范的情况进行评价,并予以奖励和惩罚,通过这种硬性手段使得教师首先在利益驱动下去认真履行师德规范,不去逾越规范红线,久而久之,这种外在约束就会在教师心中固化,从而表现为正确行为。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用。对于多年师德表现优良的教师,不仅要颁发荣誉证书,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不仅仅是奖励个人,还会对其他教师产生引导与效仿的作用。对于师德表现不好的教师,以教育、引导为主,但对触及底线的教师必须进行严厉的惩罚,形成火炉效应,不仅使其本人以后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也警示其他的教师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当然,一切奖惩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制置先定”,并且应是由下而上民主式讨论的结果,只有让大家都了解了相关内容,并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它,这种奖惩机制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
4.建立与净化社会舆论支持机制——助推教师师德规范的践行
道德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营造一种积极、正确的环境氛围,以此引导教师师德的规范并产生推动力量。其直接推手是社会的各种媒体与报道,其责任则是政府与文化媒体的监督职能部门。因此,要加强各职能部门对社会舆论报道的监督力度,建立层级化的责任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将个别师德问题以娱乐化形式进行报道,扩大负面影响。要积极引导社会对教师师德问题的正确认识,也要为广大教师营造一个包容的、促进其不断提高自己师德水平的和谐环境。加拿大学者罗伯特•比塞隆曾指出,“在教育制度迫切需要变革的情况下,成功实际上依赖每个人根据其作用和能力所做出的负责任的承诺,依赖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校校长以及那些从事教育日常工作的人”[7]。所以,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师德的内化不是自然而然发生、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过程,它的实现是教师自身努力和教育行政部门、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春秋,王引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18-03-20].
[3]邱吉.道德内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
[4]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合,包连宗,马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5]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8):25-27.
[6]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王晓辉,赵中建,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4.
作者:穆惠涛 赵岚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