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培训构建(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师培训构建(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师培训构建(4篇)

第一篇:高校教师培训终身学习构建

[摘要]

终身学习背景下,教师培训能够实现高校教师素质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的高校教师培训存在培训机会稀缺、培训模式不科学的问题。文章认为应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条途径,对新任教师入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专业实践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并对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定期组织企业实践、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宽教师培训途径等。

[关键词]

终身学习;高校;教师培训体系

一、终身学习背景下高校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1.保障学校教学质量。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主要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高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确保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重点在于对有教育背景的公民进行职业培训,使其掌握各领域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经验,能够在教育完成后实现迅速上岗就业。高职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应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使其教育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操作能力。高职教育主张具有丰富理论经验和过硬操作技能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式的直接教学。教师的执教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技能性和专业性要求更高。

2.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增长,旧行业的淘汰和新行业的兴起,都对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展开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活动,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在任教前所学习的内容是当时甚至更早以前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而市场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这些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执教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更进一步的知识储备。知识和科技革新齐头并进,各领域的产业升级并驾齐驱。终身学习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培训,是实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教师培训现状

1.教师培训机会稀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各行业各领域知识与技能的革新越来越快,教育领域更是如此,这对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教师队伍应当时刻关注行业最新动态,时刻更新储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院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学历而轻视继续教育的问题,教师入职以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教学,年复一年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很少有机会对自身进行知识革新,也很少能够站在行业和学科前沿,了解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校方管理层尚未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重要性,并未对教师培训工作给予充分重视,限制了高校教师开展继续教育。

2.培训模式不够科学。首先,培训模式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教育本身既重视理论教学培训,又重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目前,高职教师培训体系大多沿用传统高等教育培训,重点培训教师的理论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但缺少实训操作培训和教学方法培训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不够突出。其次,培训工作独立于学校发展,不能同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许多高校开设教师培训,并不是从学校长远发展和教师的继续教育能力提高的需求出发制订计划,而是根据地方政策的规定,参考类似项目开展。开设的教师培训无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个人差别和多元化需求,也无法培训出与学校利益同心同德的教师队伍。

三、高校教师培训内容

1.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新任教师入职时,面临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首先,可以通过新教师见面会、入职教育主题会议等形式,向新教师介绍学校的发展史、校园现状与特色、教育理念以及其他基本情况,让新教师先融入学校的环境,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消除新教师与学校间的隔阂感,建立新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之后可以通过集体培训或者小组会议等形式向新教师详细讲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案,为正式开展工作做准备。之后,可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由资历较老的教师带新教师入课堂,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旁听、观摩教案等形式学习前辈经验,在正式上岗授课前消除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的偏差与误区。

2.教学基础理论培训。教学基础理论指的是高校在教育时肯定要用到的教育理论、方法、技巧,包括教学理念与方法、计算机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等。尽管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开设教学基础理论培训的相关课程,但是每所学校的情况有差异,加之高校具有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在新教师进入学校后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对其展开教学基础理论培训,帮助和督促刚刚迈出大学校园的新教师打好教学活动的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专业实践培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高等应用型和技术型专业人才,其带有传统教育所不具有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高职教育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而言,除了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要求外,对理论结合实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都有更高要求。通过教学专业实践培训,培养并提升高职教育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是实现高职教育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也是高校进行在职教师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如下举措开展教学专家实践培训活动。采取校本教材编纂、挂职企业锻炼、学科专业交流会等形式深化教师对学科的认识,接触行业领先知识和技术,锻炼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学位进修、科研能力培训、访问学者进修等形式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位和科研水平。

四、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途径

1.理论培训途径。第一,高校机构培训。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已日趋成熟,而高职教育的内部教师培训理论难免落后于专业的高校理论培训机构。因此,可以借助高校教师培训机构来实现高校教师的理论培训,既可以进行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又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队伍参加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可以在重点高校开展教师培训,也可以在国家专门设立的教师培训基地进行培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第二,加强专业培训。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决定着学校学科的专业性发展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技术革新的加速,新的社会形势对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长久持续的专业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需要。制订教师队伍专业培训计划,应当参考教育改革后的新教学大纲的特点,带有时代精神、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使得专业培训与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第三,组织参观学习。应当多组织校内校际的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观摩听课、教学经验研讨会等形式鼓励教师队伍内部开展互助培训。还应当多组织集中培训,通过优秀教师经验讲座等形式鼓励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技巧和专业知识,帮助加快教师队伍内部的经验传递速度,加强与相应专家的交流。第四,培养访问学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适当增加访问学者的机会,安排专业范畴相对应的教师到其他高校乃至国外接受深造,重点在于提高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塑造一批高精尖的学科专业带头人。

2.实践培训途径。第一,企业协助培训。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生产单位,是技术革新的主力军,代表了行业的最新动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市场经济建设输出高素质劳动者,而作为人才接口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最为直接。高校可以寻求企业参与教师培训工作,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挂职,与企业的专业技术员工交流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实地考察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深自身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程度,丰富自身的技术经验,并将之应用到之后的教学活动中。第二,校内基地培训。除了完善挂职锻炼体系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强化双方合作,由企业和校方共同注资,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建立校内培训基地。由企业派遣技术专家常驻或轮驻实训基地,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科建设,在培训学生操作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实现师生共用的双用途实训。此外,实训基地还可用作项目开发,教师可以参与交流和开发专家负责的企业研发项目,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第三,校企合作培训。高职教育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但目前的校企合作都存在合作程度不深入、合作领域不开阔等问题。而教师培训相关的细节问题则是不计其数,由于教师在企业实习时间多集中于没有课程的寒暑假,造成了教师实训时间不足,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是达不到预想效果的尴尬局面。因此,学校要和企业规划好时间安排,以保证教师能够切实参与项目研发的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合作的作用。第四,实行轮训机制。为了确保教师能够切实深入企业开展实训,可以实行轮训机制,合理安排学校的教学任务,轮流让小部分教师能够在保留编制的基础上脱产,挂名进入企业锻炼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活动的全部过程。借由轮训机制可以让教师队伍及时在企业接触并学习到行业前沿技术,并有充足的时间将其消化吸收,转变为教学内容。

五、构建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议

1.定期组织企业实践。处于社会生产活动第一线的企业是行业中技术和工艺革新的冲锋阵地。最新的工艺往往是在流水线上摸索出来的,对高校来说,脱离了技术更新的教育活动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对接,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引进高校的教育中是最佳的选择。如此一来,教师身处行业技术前沿,锻炼并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自身所储备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结合,最终转化成贴合实际又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2.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高职教育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入,一部分高校开始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方针。产教融合重在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将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高度结合,规避学校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

3.拓宽教师培训途径。高校还应当开发自身潜力,开发院校中的潜在资源,为教师培训创造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为响应扩招而全面扩大办学规模。如今,高校内存在一定量的闲置建筑和土地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可以开设企业加盟的校办企业或者企业注资的实训基地,为吸引企业技术进入高校提供客观条件。总之,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全面推行符合学校发展战略和教师职业规划的教师培训体系是高校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力量,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以其高度契合的办学特点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骨干。高校可以通过构建优质师资队伍、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深化全面保障体系、树立成功教育典型等途径,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大力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婵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

[参考文献]

[1]何农.论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9(4).

[2]李燕芳.民办高职教师职后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余市民办高校为例[D/OL].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2016-08-23].

[3]林秉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野下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4]刘琴.基于PCA和ANP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OL].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2016-08-23].

[5]毛天平.基于系统理论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宋明江.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视角[D/OL].重庆:西南大学,2015[2016-08-23].

[7]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8]钟意.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第二篇: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选择

[摘要]

高职教育是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类别,但是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欠缺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文章认为由于教师培训的制度环境不够理想、教师培训的供给不足、培训理念待革新、培训目标需调整、培训评价体系流于表面几方面原因造成了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欠缺。基于此,文章结合现有文献和实际案例,提出如下策略:完善制度环境,加大教师培训的供给,革新培训理念、调整培训目标,优化培训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路径选择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章,旨在借鉴诸如德国等高职教育体系完备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从而为工业4.0、技术强国、科技兴国等国家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战略与构想的确让人神往,但想要真正实现却并不容易。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展现出快速发展和品质不断提升的状态,然而背后隐藏的各种问题亦是越发严重。如果在面对高职教育时,一味“画大饼”或是制定大战略,而忽视了对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体认,那么一切战略和构想最终都会付诸东流。客观而言,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当中,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显得十分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准一直较低,不足以支撑国家制定的高职教育发展大战略和构想。当然,教育部门和高校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所以定期利用各种形式组织高职教师进行培训。可惜,高校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始终存在缺陷,难以达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预期。因此,本研究从现有文献和实际案例出发,探讨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革新的路径选择和具体策略。

二、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

1.教师培训的制度环境不够理想。虽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可是过去在制度和法规层面,高职教育始终处于第二阶梯的位置。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教师的地位并未得到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承认。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增加了有关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确认等内容之后,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才在法律和制度规范层面得到了认可。其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至今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可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却始终缺位,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教师培训实质性欠缺的重要原因。除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以下简称《意见》)之外,并不存在其他保障高校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即使在《意见》中,也仅仅列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并未涉及高校教师培训的时间、方式、频率、效果检验等具体内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国家将发展体系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视作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面向,以及人才强国、工业4.0建设的重要动力,但在一些根本性和原则性的制度保障方面却存在缺失和漏洞。譬如高校教师培训的制度和法规保障,至今仍是一片空白。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优秀的高职教师作为基础,那么所谓建构体系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将难以实现。

2.教师培训的供给不足。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直指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即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等。与宏观经济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教师培训的供给不足,时常出现“僧多粥少”的尴尬状况。有学者专门就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高职教师培训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资源的供给不足。高校教师培训供给不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教育资源向学生培养端倾斜。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在学规模超过3000万人,其中超过50%的学生就读于中高校。相较于21世纪初高校的招生规模,如今高校的扩招情况可见一斑。而问题在于,近年来扩招的不仅是学生,高校教师群体也在不断扩容。当不断扩大的教师规模遇到了不断降低的培训经费,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也就不难解释了。其次,教育部门对于高校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有限。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极力主张高职教育发展,然而真正投入到高职教育发展的经费依然相当有限。比起动辄上百亿元的普通高等教育经费,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状况尚未改变。

3.培训理念待革新,培训目标需调整。高校教师培训理念一直存在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培训“求快求全”,不符合现实情况。培训应如“细水长流”,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然而,目前高校培训总希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准,进而满足我国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要。可是,这样急功近利的培训理念,最终不仅没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反而做了许多的“无用功”,导致培训实效性极低。第二,培训理念单一。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要遵守“因材施教”这一必须遵循的教育心法、理念和准则。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并未做到“因材施教”,所有参与培训活动的高校青年教师面对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要。培训目标受培训理念的影响很大。在培训理念有问题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培训目标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培训目标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追求“大而全”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越具体越好,切忌泛泛而谈。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培训目标却相当“大而全”,缺乏实际的指引性。第二,培训目标单一。在培训理念单一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培训目标也存在单一化的问题。这对于极为多元的高职教师群体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需要培训的地方不同,想要追求的目标自然也不同。如果硬是用一个单一目标对他们进行限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4.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流于表面。想要衡量培训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衡量与评价体系,这样也才能够发现过往高职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改正。但是目前高职教师培训的事后衡量与评估体系并不完备,甚至流于表面。首先,高职教师培训效果回馈的形式单一。一般而言,目前衡量高职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虽然问卷调查是了解受访者意见并获取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定量研究的重要依托。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问卷调查的偏误所在,譬如问题的效度较低、填写者的认真程度不可把控等。所以,许多严谨的调查和研究已经采取除问卷调查之外的其他方法,比如焦点团体、深度访谈,甚至是参与式观察等。其次,问卷调查的选项设置存在商榷余地。目前通用的问卷调查选项设置是里克特

5点量表。这种选项设置适用于西方社会,但在东方社会使用却会出现问题。因为相较西方人,东方人讲究“中庸之道”,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情感偏好特别强烈的选项。举例而言,当问及对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时,面对“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这五个选项,很多心里觉得不满意的人,不会选择“不满意”这个选项,反而会选择“一般”,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

三、提升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1.完善高职教师培训的制度环境。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意见》等法律和规章稍稍涉及高职教师培训内容之外,再无其他专门法律法规作为高职教师培训的制度保障。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立即着手调研、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规范,为高职教师培训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就高职教师培训保障制定专门法律。作为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需要看到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较低问题的本质所在,从完善法律规范和建立制度保障的角度出发,为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制定类似的法律和规章不能“蒙着头”,而要充分调研、广纳意见,制定出符合现实情况和高职教育未来发展需要的法律规范。第二,教育部门要积极贯彻人大制定的法律,并在权限范围内制定具体的规章和法令,促进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提升。教育部门是高校的管理者,也是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顶层管理部门。面对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较低的现象,教育部门不能做“甩手掌柜”,而要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和助推者。第三,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深入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法律规范制定得再好,如果得不到具体的贯彻落实也只能是一场空。因此,教育部门还需要督促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规范,让高校教师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显著的改变与提升。

2.加大教师培训的供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能在教育经费上增加高职教师培训的供给,那么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提升也将非常艰难。第一,教育部门要加大经费的辅助。以往教育部门的资源和经费都偏向普通高校,对于高校的资源投入很低。教育部门的经费投入需要适当向高校倾斜。这部分经费除了改善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之外,也需要拿出一些来辅助高职教师的培训活动。第二,高校在分配教育经费时要适当照顾高职教师培训。培训是需要经费的,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为支撑,即使口号喊得再响、规划做得再好,也很难有实际效果。因此,如果教育部门在经费拨付方面照顾高校的话,高校在分配和使用经费时也要多照顾教师培训事业。第三,高校需要想方设法开源。教育部门的经费始终是有限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仅为4.15%,而同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不到一成,仅为9.9%。可以看出,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本就较低,而职业教育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单纯仰仗教育部门的经费划拨来发展高职教师培训事业,恐怕会“落得一场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是结成团队想方设法增加培训经费的来源。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高校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大批技术型人才,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可以成为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其次,企业和高校的联系更为密切。高校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要,而企业的资助亦可成为教育经费来源。如果高校能够善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费,便能够积累较为充足的资金供给高职教师培训事业。

3.革新培训理念,调整培训目标。对于教师培训理念的革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用“求精求质”替代“求快求全”。前文已述,如果培训理念过于急功近利,会导致培训效果适得其反。与其追求“快而全”的培训理念,不如转而追求“精与质”的培训理念。在这方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值得学习。在2005年,该校就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成长方案》,并且沿用至今。方案中处处显露出“求精求质”的培训理念,譬如为教师设置了周期较长的培训计划、样式丰富的培训内容、非功利性的培训指向等。正是上述特质让该校的教师能够享受到较为出众的培训安排,也使得该校教师水准在浙南乃至全国均处于较优水平。培训目标切忌大而空,需要小而精。然而,目前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谈到具体的改进方法有如下两点:第一,具体化培训目标,将“大而全”的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小目标;第二,差别化目标设置,对于不同教师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类别和具体内容,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化差异。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10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制定教师培训目标时,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不仅放弃“大而全”的目标类别,还根据不同老师制定特征性极强的培训目标。将那些特性较为相似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接受培训,从而可以开展差别化的培训内容。

4.优化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培训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它就无从知晓培训活动的效果究竟如何。首先,要增加和丰富教师培训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除了问卷调查之外,还应该广泛采用座谈、焦点团体和深度访谈等多种质化研究取向的方法来获取更加多元的资料。其次,问卷调查的选项设置也要考量现实情况,使用“四点”或“六点”量表,换言之,就是删去“一般”这个选项,让受访者的情感态度更加明显。这可以为后面的量化研究和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高职教师,而高职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科研实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系统全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好。本文指出了高校教师培训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建议:利用立法和建立制度规范的方式,改善培训的制度环境;加大教师培训的供给;革新培训理念,调整培训目标;优化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体系。通过以上的策略和路径,高职教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欠缺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高校发展也将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宋广莹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陈莉.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6(3).

[2]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3]王凤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际比较[J].会计之友,2016(3).

第三篇:高校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思考

摘要:

通过参加西南大学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训,明晰了大学教师应增强使命意识,加深了对科研促进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方式挑战的认识及明确了认知分类授课以规范教学。

关键词:

骨干教师;培训;思考

为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利于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进展,于2016年到西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高校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受益匪浅。

一、培训学习的基本情况

培训开班典礼后,就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学习之中。来自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专家分别作了《大学教师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等10场精彩讲座。每场讲座都能获得很多教育教学思想的启发。

二、培训学习的启发与收获

(一)大学教师应增强使命意识

“何为大学?如何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朱教授的讲座《大学教师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以这样的问题,引导我们对大学教师与大学课堂的思考与反思。正如朱教授在讲座中所强调的,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具有使命即身份意识,即应该以学生为主(良心工程)的人民教师;以学术为重(形象工程)的知识分子;以服务为本(桥梁工程)的指导专家;以文化共生(灵魂工程)的博识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我们认真审视自己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适应当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课堂?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问题导向”等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做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同时,应该创设利于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不辱大学教师使命。

(二)加深了对科研促进教学的理解

“在高校,如何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此问题,宋教授、罗教授与刘教授的讲座中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大学的职能,认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支撑,社会服务是需要,文化传承是根本。三位教授指出,科研能力是高校四大职能的支撑。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课堂教学构建、知识体系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都需要教师具有自觉的科学研究态度与能力,否则,在教育教学中就不能与时俱进,很好地完成教学与教育任务。通过学习,加深了我们对科研促进教学的理解。对于世界上的名牌大学而言,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与研究不乏相通之处。科研素养不高,将直接影响到对本专业知识理论、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等掌握不够,缺乏明确的学术发展方向,这些都影响科研能力。而作为高校教师未能认识科研对的教学支撑作用,一味偏废科研而重视教学,将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清晰的看到,如果缺失了科研能力,其实是非常不符合大学教师的要求的。因而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加强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科研能力的提升,要通过点滴的科研积累,来逐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如平常教学实践中,不忽视对课题申报、撰写论文、论著、咨询报告、调查报告的自我训练与要求,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只有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磨练,才能有突破。总之,通过三位专家的讲座,深深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素养;用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引领教学,让自己逐渐提深。如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创新实践平台的创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等,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组织与引导,否则均是空话。所以,在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应该相得益彰发展。

(三)提高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方式挑战的认识

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冲击,改变着传统教育与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与途径,因而在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实践的机遇。瞿副教授在《从技术适应到文化顺应》讲座中,分析了信息化时代提供丰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变了信息资源、改变了时空结构,以及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并结合教育发展,揭示了信息化时代教育观念与手段的新发展趋势。在教学实践中,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也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也促进我们不断去适应技术革命与文化顺应。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必须自觉去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加强探索实践,以顺应信息化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教学新发展。所以,只有我们提高对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挑战的认识,才能自觉地不断分析在信息化技术变革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也才能自觉地寻求如何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同时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适应未来的发展。

(四)认知分类授课以规范教学

赵教授的《高校课程类型与教学技艺》讲授中,把教学内容分为四大知识类型,每类知识有匹配的教学技术要领:于陈述性知识教学,用讲解法;于技能性知识教学,用训练法;于价值性知识教学,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于综合性知识教学,用跨学科视阈教学。四大知识类型与教学类型,特点不同,又相互联系,并与四类课程构成交叉关系。每类课程可能兼多种知识类型与教学类型,侧重不同而已。赵教授精辟的分析非常到位,为我们规范以后的教学带有一种指导性帮助和开拓性启发。尤其在多媒体教学背景下,于训练型的教学知识,一定不能忽略人的认知规律,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训练的步骤,完成教学。而不能通过课件,立刻把答案展现在学生眼前,而忽略了训练的过程。

三、小结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学之“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性、高度的学术性、高度的创造性和高度的智力挑战,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完成这最具挑战性和最崇高的职业。

作者:张晶香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单鹰.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8.

[2][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高校教师培训问题研究

【摘要】

高校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提高教师工作水平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教师培训;问题;解决方案

我国高等教育讯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剧及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因此对各大高校而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加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更新。那么,教师培训工作应运而生并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越高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系统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由于高校发展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加大,那么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也愈加明显。积极研究探寻培训中所出现的问题,既有助于教师工作的培训,还有助于整体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校为了调高师资力量,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但多数培训工作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量大,便开展大规模统一的培训模式,培训的内容方面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对教师的培训过于强调理论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对教师在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显得“大而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和发展,教育也要注入新的血液和内容,如何提高教师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怎样把理论和实际教学相联系,怎样应用到课堂上,多数教师没有把握。各大高校的教学情况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不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取决于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培训应该适应这种需求,才能提高培训效果。

1.2培训机会不能均能

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高校师资建设的重要任务,举办高级研讨班、国内外访问学者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但是,有的教师重国外的理论方面的培训而轻视国内的实际能力的培训,进而导致培训工作的均衡发展。随着高校师资的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队伍也不断优化,竞争激烈,因此高校培训不能普及到每位教师。在高校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缺乏,拔尖的人偏老龄化,刚入职的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青年教师缺乏进修培训机会。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做好基础建设。对初级职称教师的培训,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高校应该兼顾初高级的差异,机会人人平等。另外,高校应该经常开展培训,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保障每位教师都有提高和发展的机会。

1.3培训方式单一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高校教师培训过于强调系统知识,培训内容陈旧,忽视教育学、教师师德、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目前高校教师培训采取的主要培训方式是教师讲,多数参训教师听,课堂以理论为主,以培训者为中心,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互动交流。培训方式单一化———这种教学理念上给受训教师带来不良影响,使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也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学生,造成恶性循环。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况,培训的内容很少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显得课堂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效果。这种单一的培训在内容上不能完全体现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和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

2解决方案

2.1丰富教师培内容

高校教师培训应该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比如职称的不同(讲师、副教授、教授)。高校要改变陈旧落后的培训观念,使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主要放在教师技能、师德、思想等方面的培训。改变以往只重视提高教师的教书技能和学历上,将培训目标关注的焦点放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上面,通过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对于不同的教师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方式应该结合教师的个性化特点,使培训切实和教师相结合。诸多高校教师通常是带着问题去参加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开阔眼界、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2.2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

有的高校在培训管理中没有将培训计划、选拔条件及时公开,甚至暗箱操作,导致真正需要的教师不能参加培训,而不需要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竞争机制的选拔要保证公开、公正,高校要公开宣布培训的要求、培训的形式、考核的程序等事项。在选拔培训人员时,可采取择优录取。对于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学校可以给予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对于没有达到培训要求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减少该校的培训名额,索赔培训费用等。有效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减少功利性,避免资源的浪费,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2.3完善培训体系

高校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培训体系。高校对教师培训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并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之前,负责该工作的单位要针对受训教师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职责岗位、科研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分析,将其作为制定培训方案、选取培训对象的依据,进而提高培训质量。从学校自身的整体规划出发,兼顾各学科的需求,来制定和明确教师培训的目标,从而满足高校长远战略发展的需求及教师发展的需求。根据培训目标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拔、考核、聘用、奖惩等,按协议规定实施。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为了保证培训顺利的完成,学校要完善选拔、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建立科研基金,课题开发基金等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为教师进修培训提供经费保障,这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3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师资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知识的日益更新和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高校应该结合各校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的对教师培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水平,促使我国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朱文伟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久青,高桂林.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2]崔志峰,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

[3]周耀威.校本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01,12,23(6).

[4]戴晔,那海波.提高高校教师培训成效的保障机制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代蕊华.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12,3,12(1).

[6]申英姬,金恩喜.谈“互动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6,23(3).

[7]时少华,岳会博.构建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