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协作关系下教师培训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专业协作关系下教师培训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专业协作关系下教师培训论文

一、教师培训课程中“专业协作”关系的界定

一部分学者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一种生态发展取向,把教师专业化看作是教师文化的一次变革。英国当代教育家哈格里夫斯曾经分析了四种教师文化,即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的文化(分化的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协作的文化)、人为合作文化(支配性的协作)。其中,人为合作文化是一种支配性合作关系,要求教师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协作。而自然合作文化,即协作文化,则是建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而形成的一种协作文化。所以从教师文化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协作关系应该是一种开放式沟通协调、自愿自主合作的关系。教师专业协作关系,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在教师培训课程中提出的“专业协作关系”,应当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进行有效施训的途径和保障,体现着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所以,就“专业协作关系”的研究定位,是教师专业思想存在共同基点,专业知识存在学科交融的前提下,从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职业的人际协调、沟通、合作能力展开思考和论述。

二、培训课程中“专业协作”关系的特点

不同于“学科协作教研”的学科分工、组内—组间竞争的互异竞争“院校协作共同体”的理论—实践互为依托,培训课程中的教师协作有其独特之处:

(一)协作内容:体现以专业知识为基点的纵深性(相对封闭性)

这里的相对封闭并非仅指客观环境:将参训教师“圈”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施训。而是指在培训环境下,参训教师进行协作时所呈现的学科针对性、目标确定性和过程集中性的特点。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专业、学科和年级划分,形成教师培训独层纵深发展的形态。其优点是针对性强,高效击破学科教学中的疑难点,显著提升参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然而这种独层纵深式发展恰好体现出参训教师在协作过程中的相对封闭状态,这和当今所倡导的学科交叉与整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抵牾。

(二)协作形态:体现以专业思想为支撑的竞争———融合性

参训教师在协作当中体现出竞争性与融合性的特点。他们来自省、市、县各个地区,是各自学校所推荐的优秀、骨干教师,在教育背景、教育文化、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当集中到培训课程上时,这种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协作过程中引发良性竞争。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和学识,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体现。而这种专业性竞争所产生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创新、交织、融合,最终形成参训教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共同蕴育的精神成果。

(三)协作目的:体现以专业能力发展为准的时空延展性

培训课程中教师协作关系的时空延展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特点:一是协作任务本身的延展。在培训课程中,不仅设置了当堂完成的协作任务,同时设置延展于课外的协作任务。比如,帮助参训教师结合实际,进行课题的开发和研讨,对培训教师进行网上跟踪和测量等。二是教师协作能力的延展。很多时候衡量培训成功与否,重要一点在于检验参训教师是否能将参训内容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在培训过程中培养出的协作意识能否代入实际工作团体当中,并将这种意识扩散于团体中,是教师专业协作能力延展性的重要体现。

(四)专业协作实质:专业协作的目的不限于协作成果的达成

这一特性是教师专业协作关系区别于教师其他合作行为的标志性特点。合作只是为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一种形式化行为方式,而协作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此。在培训课程中,协作成果的达成并非参训教师进行协作的最终目标。成果只是树立的靶子,如何学会与同侪交流、沟通、协作,才是真正意义之所在。因此,教师进行专业协作本身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

三、教师培训中的班级建设对“专业协作”关系形成的意义

大部分参训学员,都属于“任务型学员”,即遵从上级领导安排,以完成培训任务为目的,自身无意愿、无目标、无要求参与培训的一类学员。这些学员抱着“来就可以,结束就跑”的思想参加培训,其参训积极程度可想而知。面对学员的懈怠心理,班级工作应当如何开展,班级建设应如何实施呢?建立班级内“专业协作”关系,也许会为我们找到一个改进的方向。参训学员学历、平均年龄、地域、性别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他们可以开展沟通、进行交流的起点和基础,在切身实际接触过程中,将自己教育教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分享。同时,施训班主任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思想督导”上,相对弱化关于教条的不断重复,避免激化他们的逆反情绪,要懂得激励和鼓舞学员,重燃他们的“青春之火”,先促“小团体”的形成,再助班集体的形成。让前来参训的教师积极、主动地,以正向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成人的理性世故,使自成的小团体,即非正式群体,不像青少年那样具有排他性和对立性,成人非正式群体之间存在隙透关系,这种隙透关系是非正式群体之间的润滑剂,也是“专业协作”关系形成的有力保障。作为施训管理者,我们应当是参训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助力”,引导班主参训教师挖掘自身潜能,重燃职业热情,提升专业素养,协助其共建专业协作的平台。我们应当成为参训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心态再复苏的助燃剂,这是整个教师培训高效管理的体现。我们开展教师协作课程,帮助教师培养专业协作的能力,不仅仅只展现在施训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创造教师协作的文化氛围,并将这种文化气息通过每一个前来参训的教师,带到其自身的工作环境当中,融合成更为宏观的教师自主、自觉开展协同合作,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大文化环境。

作者:赵雅楠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