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骨干教师培训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义务骨干教师培训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义务骨干教师培训论文

一、调查设计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西南大学作为承办国培计划的重要培训基地,承担着大量教师培训的工作,本研究的调查目的在于通过深入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实际的培训需求从而构建个性化的培训体系,使得西南大学在未来承办国培计划中进行此类教师培训时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时也为其他教育机构在承担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时提供参考价值。

(二)调查设计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国培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对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学科培训、班主任培训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此类培训不是通过国培计划使教师成为骨干的增量,而是在已经成为骨干的基础上增量,培养“种子”教师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以发挥辐射带动能力。本次调查对象选取了即将到西南大学参与省外高级研修项目15天短期集中培训的98名来自云南省农村地区义务教学阶段的骨干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从参训教师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及评价和对本次培训工作的愿景两个维度进行了调研,以了解其自身的素质面貌及其所在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存有问题和学员们在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83.7%。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云南省农村地区中小学在云南全省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容纳了93%的小学和83%的小学生,70%的初中和57%的初中生,因此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云南教育的发展。因此,自从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国培计划开始,云南省根据其自身实际,每年都会推选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到省外优质高校参与15—20天的短期集中培训,以期能够促进全省中小学教育办学质量,推动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稳步提升。

1、教师个人信息调查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整理出的数据可得出,云南省农村义务阶段的骨干教师队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教师中,女教师与男教师各占比率为38.8%、61.2%;二是教师的最后学历中,获得中专、中师、高中或以下学历的教师占13.7%,获大专学历的教师占32.9%,获本科或者同等学历的教师占53.4%;三是教师的教龄15.2%在15年以上,35.9%在10-15年,27.3%在5-10年,21.6%在5年以下;四是对于教师所教学科的统计,此次的参训教师38.7%所授学科为语文,16.3%为数学老师,16.3%为实践课老师,8.1%为科学课老师,8.1%的小学综合老师,4.3%为思想品德课老师,4.1%为体育老师,4.1%为自然课老师,但此次参训教师没有专门的英语课教师,另外,由于云南省师资匮乏的现状,11.26%的老师身兼多门学科。

2、学员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及评价

学员在培训目标的选择上,78.2%的学员选择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当被问及“目前自身最欠缺的知识”时,81.3%的学员选择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另有70.3%的学员认为以往参与的义务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学员所在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多是“团体研讨”,而75.8%的学员认为自己在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时需要“专家引领”。从学员对义务骨干教师培训的认知可以看出,学员以往所接受的培训与自身学习需求的适切性明显不足。

3、学员的培训需求分析

在培训内容方面,67.4%的学员认为义务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应是“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并重”,与之对应的是,91.2%的学员认为骨干教师培训应突出“实践性”。多数学员参加课程培训时最看重的是通过培训学习来开拓眼界与思路,以解决自身工作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员在选择具体培训专题内容上更倾向于“专家组织的主题学术研讨”。学员一方面希望借助本次培训提升自身素养,同时又迫切需要专家的引领。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参训学员普遍表现出“多样化”需求,在提供的9个选项中,“教学观摩与实践”、“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所占比重较大。被问及“提高义务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时,48.5%的学员选择了“观摩教学(观课、议课)”,34.6%的学员选择了“名师引领”,“课题研究”比重相对较低。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有的义务骨干教师培训体系仍显得捉襟见肘,未能与农村教师培训的需求同步。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参训学员在自身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对教师培训政策的解读能力不足;对教师培训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知不深;学员在实际组织培训时缺乏理论指导等,导致其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于需求分析的义务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又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目前教育培训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较弱是阻碍义务骨干教师培训效果与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通过训前对教师需求的深入调查与分析构建完善的且实效性与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体系,以促进西南大学“骨干教师项目”实施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协调发展,实现“个体优秀、群体优化”的教师队伍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完善的培训体系需实现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的有效配合。为此,笔者认为,基于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教师培训体系:

(一)教师培训目标的明确

目标的明确,是培训计划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实施培训前必须根据参训学员的实际需求确立培训目标。通过前述对学员自身参训目标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78.2%的学员参加培训的目标皆在于提升其专业素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同时由于云南省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特性,农村地区中小学占据云南省中小学大部分比例,在对学员自身现有不足的调查中,90%的学员认为自身最大的不足在于科研能力不够强大,81.6%的学员认为自身缺乏先进的教育前沿理念,另有80.2%的学员认为自身在整合备课资源与教学的能力方面非常有限。因此,为更好满足参训学员的学习目标,培训机构因根据参训学员的学习目标和其自身所面临的不足,对于培训目标的设置应以提高参训者教育理论分析水平和政策解读水平、提升参训学员培训管理、创新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培训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整体提升参训学员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参训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原则。同时,在统筹城乡教育差异的大背景下,根据其特性与实际需求在实施培训活动前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打造适合云南省义务骨干教师的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二)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

课程是构建培训体系的灵魂,因此,需要在培训实施前通过目标的明确从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和培训形式三方面进行培训课程设计。首先,在对学员培训内容需求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员均认为培训内容实现应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并重,同时培训内容应突出实践性,应通过培训学习来开拓眼界与思路,以解决自身工作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例如“课程标准再解读”、“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始终是当前义务骨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内容。但这同时也反映出以往的培训内容脱离实践,技能性培训不强等问题,因此,培训机构在对义务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应重点结合参训学员需求,切实满足学员专业成长的需要。如加大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新理论新知识解读等内容以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归总整理,进行分模块式教学从而逐步实现培训目标,避免知识的传授演变为麻木的灌输。其次,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奠定优质培训效果的坚实基础,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就参训学员而言,80%以上的学员均期待授课教师来自于高校专家和一线名优骨干教师。任何事物在人的意识世界都会有不同的体现,因此在授课教师队伍结构的组合方面除需体现高职称、高层次外,还应体现多元化的结构特点。例如培训机构在培训教师的选择上除了有专门从事课程教学、教师培训、教师管理等研究的高校专家,还应有从事教师管理与培训实践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知名中小学优秀的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同时还应加强授课教师团队间的沟通,实现各类教师就培训课程相关问题的有效交流。最后,在培训方式的设置上,培训学员更加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经验交流、跟班观摩等实践性较强的授课形式。结合学员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培训机构在培训方式的设置上应采取多种授课形式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发挥。例如,从学员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开展专家讲座的方式,引导学员把握教育的前沿问与发展趋势,掌握学科先进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提升学员教学理论素养;根据参训学员的特点,通过话题研讨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并对设置的内容分模块、专题讲授,立足于各自优势而有所侧重;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突出案例中的问题特征与方法价值,引导学员在广泛充分的参与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现场观摩课的形式,提升学员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组织与管理的加强

即使再完备的培训方案,若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明确权责关系,也无法有效实现培训目标。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培训机构还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加强对参训学员的学习、生活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管理,为参训学员提供服务保障;建立培训学员培训管理档案,记录其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奖惩情况,以便为后期的培训评估奠定基础;同时,“领导小组”还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经费开支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经费的效益。另外,对于送培单位,除严格按照遴选条件推荐参训学员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在对培训学员进行参训目的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仍有35.7%的学员选择了完成其所在单位规定的任务,这也是在培训过程中参训学员因缺乏动力而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为此,一些选培单位将培训效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指标作为激励措施,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多元化评估机制的构建

美国著名的评估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师资培训都侧重于培训期间的工作落实,随着培训结束,培训机构对参训学员的指导等后续评估管理工作就销声匿迹。同时,61.1%的学员表示其在过去参与的培训课程中仅以提交一篇相关论文的评估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培训效果。为此,笔者认为应摒弃过去单一的评估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实现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对于多元化评估机制的构建,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程评估———借助各种观察指标和度量方法,在培训过程中评估学员的学习状况。例如,培训机构通过对参训学员出勤率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检验学员是否有效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另外,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建立教师学员互评制度以促进培训活动的改进。二是效果评估———在培训结束后,采取考核的方式评估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如采用撰写论文、学习心得等形式,考察参训学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且重点考察其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是追踪评估———为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还应建立质量监测与评估小组,开展跟踪调研,及时评估、反馈参训教师的返校后发展情况,加强对培训质量的监控与动态评估,从而形成培训评估的良性循环。

作者:罗艺郗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