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

[摘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当前高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渠道、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构建系统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等方面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的路径,为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

党的报告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为此,国办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指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明确了任务,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打下坚实基础。

1高职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界定

2015年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提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建设一支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高职教师要求从“双师型”到“双师素质”之后做的进一步上升到“双师双能”[2]。目前为止,有关“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主流的说法:双师是指通过获得讲师以上教师职称,又在专业领域获得专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双能是指教师既具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还需具有应用技术服务能力。我们认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既要具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高超的实践指导能力。

2高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脱节,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有较大偏差,剖析其根本,在于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存在许多问题。

2.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产教融合核心内涵是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即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对照全国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育部提出了50%的合格标准和70%的优秀标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层次尚存在不足,简单把“双师”理解为“双证书“或“双资格”,重“双师”轻“双能”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大部分教师为本科或在职硕士学历,少数是留校任教专科学历,大部教师缺乏从事真实项目开发的企业工作经验,科研能力薄弱,研究方向偏重于教学教改且较为分散,应用技术服务能力不强,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出现“断层”,专兼结合不足,能够洞悉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较少。近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力度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改善师资结构,通过公开招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青年教师。他们受过系统的教育,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同样缺乏本行业的企业工作经历,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内容设计无法跟企业真实案例有机衔接,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

2.2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3]。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教师职教理念陈旧,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学历提升学校缺乏政策鼓励,科研水平不高;教师学校内部培训规范和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不健全,新进的青年教师缺乏进阶式成长机制,缺少老带新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很多新进教师入职就开始上专业课程,学校没有组织系统的入职培训和教学教育培训,未接受先进的职教课改理念培训,缺乏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相关经验,开展的岗前培训普遍认为沦为教师资格考试辅导形式,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近年来,虽然学校跟企业合作不断加强,学校开始重视教师的培养,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进和项目开发已成为服务于产教融合的首选方式,然而在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校企双方未能达成共识,教师无法以员工身份参与加企业实际项目中,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大多数流于表面体验和参观形式,对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不大,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教研教改的力度不大,教师校企轮岗培养培训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

2.3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师队伍管理粗放,学生评价、同行互评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对教师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未能起到作用。不能从教师授课、学生评价、技术服务、教改教研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职称评审唯学历、唯论文、唯荣誉称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人才只能将精力用于、考英语、评职称,忽略了实质性的工作。由于缺乏分类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措施,“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合理量化评价,参加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得不到肯定,跟普通教师取得的学术成果不能对等,打消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积极性,直接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深入开展[5]。

3产教融合背景下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的路径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人才培养的源头在学校,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实践教学“虚”化问题,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影响力。

3.1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渠道

随着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政策不断推进,学校应主动寻找企业合作,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坚持引培结合形式强化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引领教学团队发展。选聘行业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遴选教学科研方面有较高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的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根据各专业带头人的技术领域和经验背景差异开展有针对性培养,通过到海外研修,到重点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广泛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淬炼”成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带头人队伍。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师专业特长,确定每位教师专业领域的主攻方向,接受专业带头人传、帮、带,“青、蓝”对接,引进并分批选拔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每年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分批选送到境外参加交流学习,打造成为专业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

3.2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健全教师教师绩效考核制度,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师德师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为考核内容,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实施行政管理绩效考核,从月度重点工作、年度重点工作、协同及工作作风等三个方面采取扣分制的方式。同时,设置了柔性的特殊工作加减分项目,鼓励教师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激发部门干部职工创新潜能,彻底打破原来“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的工作格局。开展了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改革。实施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双师双能型的分类评价,加大了师德师风的评分比重,对师德师风及其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及业绩量化评分条件中新增了扣分项的内容,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扣分,确保了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克服了原有评价体系重业务轻表现的不足。

3.3构建系统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

学校组建教师发展中心,根据专业方向成立教学团队,建立“一师一方针”教师成长培养机制,教师根据专业特色和个人特长制订3年职业规划。定期邀请名的职教专家到校开展职教讲座和培训,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树立先进的职教课改理念,引导“能力本位、以做为主、项目引领”教学理论,制订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考核测评与奖励办法,切实有效地提升师资队伍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实施“六个一”行动计划,激发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主动性,让教师瞄准1个前沿技术方向,落实1家合作企业,确定1名企业导师,建设1门高水平专业课程,指导1个协会或社团,培养1批高技能学生。健全角色互换的校企共培师资机制,采用“双导师”制,骨干教师指导教学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员指导实践能力提升。构建分类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校本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校外培训、交流每年不少于1次。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计划,每年在企业生产实岗锻炼1个月以上,定点负责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培训讲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4结语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社会提供科研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指导,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教师绩效考核为抓手,推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秦芬.高职“双师双能”师资建设体系的跨界协同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7(23):9-12,39.

[3]胡大鹏,覃章权.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审视与思考——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的理念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9-11.

[4]庹前进,刘敏.高职焊接特色专业如何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J].中外企业家,2015(7:中):134.

[5]常锋.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视角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二元结构模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20(21):201.

作者:樊新波 王桂红 罗杨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