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场实践性教师培训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学现场实践性教师培训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学现场实践性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强化实践性培训”,落实按需培训,并将此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这些真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长久的积累往往成为教师工作的阻碍。解决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基于现场的培训,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开展基于教学现场的实践性培训就是要引导教师回到教育场景中,从真实问题入手,通过讨论、对话,引导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多方面原因,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接近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教学现场;实践性培训;教师队伍

一、教学现场实践性培训的内涵

传统培训理论认为知识和观念是可以直接传承的,集中专题式的培训也确实有利于拓展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眼界,更新专业知识,并使已经固化的旧的教育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从解决问题的效果来看,这些培训方式难以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实,因为有些问题是实践中的“迷茫”,且教师自身无法独立解决,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提出问题,到深入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身的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突破思维局限,拓展、加深学科知识,积淀实践性的缄默知识,提升学科教育教学的水平,让教育教学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质量[1]。

(一)教学现场是关键

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培训理念,教学现场是必要且必须具备的场所。基于现场是指基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的情景。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现场。在实践中,如果培训者任意采用自己或者个别教师的现场,在没有典型共性问题引导下,培训就会变成“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失去普遍借鉴意义,培训效果不好。2.现场培训的形式与内容要保持高契合度。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上是采取了现场模式,但培训内容仍然是强制灌输,结论不是教师自我总结和思考出来的,而是培训者告之的,培训自然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3.现场是变化的,中小学教师是直接面对有生命的成长中的个体,因此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动态的。学员在不断变化的真实教学现场中身临其境的与培训者交流,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实践证明,离开实践活动的情境,简单的将培训知识从具体的场景之中提取出来,这样势必造成培训内容缺失实践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培训知识的践行,必然陷入形式化。

(二)交流与对话是重点

杜威指出,“问题的提出必定牵涉到问题的解决”。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去解决一个新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时,对话与交流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思维工具,针对自己的问题,教师往往会带着对问题解决的期待积极参与交流与对话。传统培训以培训者的理论灌输、一言堂的形式完成,学员是被动的,他们只是受培训者的摆布和安排,在“被培训”中难以真正展开对话。基于教学现场的实践性培训使培训双方在思想、精神和情感上发生了真实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与对话中实现新知识的生成和经验的分享,从而培养学员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现场实践性培训操作策略

(一)培训目标明确指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我们的培训实践已经证明,成人学习拒绝“高深”的理论讲座,拒绝不切实际的空洞内容,只有指向实践性知识,教师培训才可能走进教师的心里。在培训中,所以把教师的教育问题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展开学习,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教师关注的是专家“高深”的教育理论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能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帮助教师学以致用,重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我们培训目标[2]。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动力,二是内在动力,且内因是关键。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让教师从培训中得到应用于实践的东西,学会对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让教师深刻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局限,认清自己的不足,进而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改进工作,提高能力。这样,教师培训才真正回归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来。

(二)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变为双向

基于教学现场实践性培训核心要义是彻底改变单向式的传递方式。一般意义而言,培训者传递的是能指导实践的知识或理论,它应该是根源于实践。教师期待的是教育理论可以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教育观念的传递,从而帮助自己实现对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的改造。但是,现实是自外向内的课程改革,天然存在一个实践上的困难,那就是教师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介入课改,因此,就造成了课改理论高高在上,教师实践种种困惑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先天不足后天补,针对这种情况,双向沟通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就显得尤为必要,既从理论层面审视实践,更基于实践从理论高度看待实践,让教育思想在教育行动中自然生成[3]。

(三)开展问题式实践研修

1.设置内蕴教育问题的情境。众多研究表明,“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不同,不是在于知识的高深,而是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优秀教师能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思考后采取特定的情景的行为”。因此,面对一定的情境,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设置内蕴教育问题的情境,要以教师的真实教学场所为圆圈,以共性典型问题为中心,通过创设想象情境、激活问题情境、模拟真实情境等方法,凸显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或不协调,进而把教师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以达到智力与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2.鼓励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强化主体参与,每位教师,在他所面临的问题和问题解决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在培训中,每个人都融入了自身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3.培训评价内容和指标指向教师专业标准。以往的评价是从培训专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维度展开,而指向教师专业标准,就应该从培训中,教师能做什么,做了什么,实际解决了什么着手,建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即发现问题———搜集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运用———以及未来发展等逐级深入的能力评价。

三、教学现场的实践性培训路径

(一)培训准备

1.培训需求调研。通过需求调研,掌握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和需求,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提炼培训主题。2.建立培训共同体。培训者或者由培训者指定优秀教师或者专家负责组建共同体,人数一般是10人以内,这非常适合基于学校层面的学科组教师培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研讨,实现教育问题解决的培训。建立培训共同体的关键,一是发挥组长的负责组织作用,二是要同质构建,即把兴趣爱好相近,教育困惑相近的教师安排在一个小组中,保证研修行动中的互动与对话能够真正深入开展。

(二)还原事实

教师通过对情景的观察,提出情景中的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小组成员研讨以及小组间的交流,还原事实,保证教育情境的真实性,再现问题发生的情景。这个环节,必须体现随机,无预设,无刻意安排,确保教师和学生的在平时状态下。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每天有大量的问题产生,如何从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这实际上是很多教师的难题。培训的关键是引导教师对它们进行辨识,甚至是培训者与教师之间资源和能力结合,有效地发挥各自优势,在理性思考中辨识情景中决定事物本质且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寻找出共性、真实、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提出假设

对问题的本质分析,首先要做到分析全面,要能够找出产生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原因和深层背景;其次要分析透彻,在众多资料中,选取相关资料,在短时间内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产生的逻辑关系,并将他们具体化和数据化;最后是坚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抓住本质问题,明确哪些问题是必须放在最优位置上处理和解决的。之后,针对核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问题解决的假设,一定是众多提案中最优的那一个,是教师和培训者共同审议的相对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策略。

(四)检验方案

真实的解决问题,还要伴随着将假设思路操作化的过程,把“假设”付诸行动,经过反复地研讨、推敲、审查假设的各种影响条件,将实践操作的步骤具体化,让教师自己检验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观察与审视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利弊、得失;二是要做好对教师在实践检验中遇到地问题正确归因,确保研究的方向正确;三是对具体经验进行抽象提炼,探寻规律。这样,在培训者的引导之下,教师就完成了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问题解决的行动策略和素养提升过程。借用教学现场的天然环境,把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场所链接起来,这种实践性培训能更好的将培训与学习、教学融合一体,更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加速实现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陈爱苍.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2).

作者:高国荣 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