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风险防控机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平台。根据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运行机制,构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风险防控机制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必须面对的课题。运用风险防控理论,以风险源和参与者为切入点,通过健全规章制度管理、互联网+信息管理、素质管理和考核控制管理,构建实验区建设的法治机制、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和教育机制,确保创新实验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风险防控;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高等师范院校转变传统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联合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建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实现教师教育人才职业化培养,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但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共建主体的差异性、建设经费的使用、安全问题、对支教学生和中小学校的管理与考核等问题,存在着影响实验区健康持续发展的风险因素。如何针对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制定健全的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机制是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研究的命题。
一、创新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风险防控起源于美国保险行业。1964年,威廉姆斯(C.A.Williams)等编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中首次提出风险防控的概念,即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1](P1-2)。随后,风险防控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先后出现了现代风险防控理论和全面风险防控理论。美国研究者穆罕默德•H•加尧姆在《使命延续的规划:策略地评价与规划运营危机》中指出:风险可以被视为任何可能对组织实现自身所追求目标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2](P21-22)。风险防控就是对潜在负面影响事件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使其在该组织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3](P4-7)。风险防控理论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也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指在创新实验区实现自身使命和目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负面影响事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就是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对可能面临的负面事件有目的地收集信息、分析辨别、评估和应对管理,以求最大程度减少负面事件发生。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是风险防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拓展。
二、创新实验区建设面临的风险状况
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之后,许多高等师范院校陆续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创新实验区。实验区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只有先厘清各类风险,并对各种风险作出评估,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实验区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建设主体的差异性带来持续合作危机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主体有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等。建设主体之间存在着管理体制和文化倾向的差异。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的日常处事原则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目前,地方政府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并非国家法律的硬性规定,是充分而非必要关系[4]。这就导致了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更多的是建立在个别人员情感维系基础上的有限合作。因而,建设主体的人事变动给实验区建设带来了不确定性,可能引发建设主体间持续合作危机。建设主体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侧重点差异。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术氛围倾向于理论研究,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中小学校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追求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地方政府强调的则是执行力,看重的是如何提高行政效能。主体间的侧重点差异,有时会演变成合作障碍。
(二)建设经费的使用缺乏规范隐藏财务风险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经费是由高等师范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划拨的专项经费、相关课题研究经费组成。主要用于实习支教学生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指导教师的差旅费、在职教师的培训、实验区建设交流、总结会议等。当前,实验区建设经费的使用缺乏统一管理。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各自使用和管理自己的经费。建设经费没有开通专门的户头,没有专人审批,没有统一报销开支,没有正式出台实验区建设经费使用办法。这样就有可能存在重复报销、经费挪用等风险。有限的经费不能集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会给实验区建设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管理与考核不到位阻碍实验区健康发展
同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往往建立多个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不同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存在地域距离,有的实验区相互间隔甚远。合作的中小学主要是乡镇一级的农村中小学校,彼此间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实习支教学生由原来的校内统一管理变成“化整为零”,高等师范院校对实习支教学生的管理存在时空差异问题,管理很难及时到位。各中小学校对实习支教学生的要求,布置的任务不尽相同。各实验区地方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要求也存在差异。高等师范院校对实习支教学生的监督、实习质量的监控和考核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对合作中小学校的考核评估难以量化,形同虚设。这样,对一些不利于实习支教学生成长、不积极配合实验区建设的中小学合作对象无法及时作出调整,有时甚至会因为各种情感关系而继续保持合作。对实习支教学生和中小学校的管理、质量监控与考核的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区的健康发展。
(四)实习支教学生存在安全隐患
为保证实验区建设的可持续性,高等师范院校一般将同一年级的师范生分为大三下学年和大四上学年两个时间段分批赴实验区中小学开展实习支教工作。实习支教学生初次接触社会,缺乏经验,存在人身、财产和个人信息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首先,他们社会阅历较少,遇到社会上的人情世故不会变通,不懂得拒绝,有时贪图出行方便,选择乘坐无运营资质,甚至无牌的车辆,不注重食品卫生,缺乏用电用气安全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第二,缺乏财产保护意识。将个人贵重物品随意摆放,丢失现象屡见不鲜。第三,不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当前,网络是实习支教学生与外界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网上购物、微信聊天、QQ聊天等已经成为实习支教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普遍缺乏防备意识,极易通过网络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实习支教学生个体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如不加以防控会成为实验区建设最主要的风险源。
三、创新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风险防控的指向具有超前性,强调未雨绸缪[5]。根据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风险点,设计其风险防控机制应以风险源和参与者为切入点,通过健全规章制度管理、互联网+信息管理、素质管理和考核控制管理,构建实验区建设的法治机制、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和教育机制。
(一)制度风险源: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形成健全的运行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区建设主体的差异性要求各方求同存异,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可以规避建设主体人事变动等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保证实验区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实验区规章制度只要包括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签订的实验区建设协议、与中小学校签订的实习支教工作协议、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各建设主体联合制定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应急预案等。完善的规章制度需要有专人监督执行,落实到位。实验区建设主体联合成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置专门的办公室和安排专职人员。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有专人负责协调处理,有专项经费作为保障,有各种规章制度可依,推动地方教育局将实验区建设工作纳入中小学校的年度考核,将在职教师指导实习支教学生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指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有效执行构成了实验区建设的运行机制。
(二)环境风险源:优化信息管理,提升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创新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识别和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通过实验区建设各个环节收集到的信息,构成了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是开展风险防控预警的基础。一是围绕实习支教学生、中小学校的风险信息收集。在每所合作中小学选定实习支教学生作为信息收集员。信息收集员负责收集所在学校针对实验区建设开展的各种活动信息和学校周边治安信息,并通过考勤、聊天等方式收集支教学生的相关数据。二是针对自然风险信息的收集。对台风、暴雨、泥石流、高温等自然灾害信息,通过气象台等渠道收集各实验区所在地区的自然风险信息。三是借助网络信息平台,优化风险信息管理。高等师范院校通过组建支教学生、中小学校校长微信群和QQ群,开发实验区建设管理信息平台等方式搭建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在微信和QQ的交流,及时了解各实习支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实习学校近期开展的各种活动。实习支教学生将教案、日记、片段教学视频等各类信息上传到实验区建设管理信息平台。高等师范院校借助实验区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远程对实习支教学生的考核和质量监控。高等师范院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收集各类风险信息,各种风险提示和预警,优化风险信息管理。灵敏的风险防控对收集来的数据应具备充分的认知,并对数据作出客观的判断,拟定合理的处理预案。针对明确的风险点,拟定的预案应以不影响实验区建设目标为前提。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三方共享风险信息资源,联合建立常规风险资源库及其防控预警资源库、风险防控典型案例库等,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三)主体风险源:强化责任,建立持续的风险教育机制
风险教育机制强调对责任主体、参与者开展全面的教育培训和素质管理,提升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定时召开各实验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会议、实验区管理工作研讨会、实验区中小学校长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强化各建设主体的责任,增强各方沟通和交流,降低各方的差异性给实验区建设带来的隐患,确保实验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参与实习支教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岗前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和安全保护意识,增强信息收集员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习支教学生的临时顶岗,定期置换在职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或者各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再教育、再提升,提高他们的指导水平。及时总结各实验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实验区建设工作简报、专刊、微信、QQ、管理信息平台等媒介推送出去,供实验区建设参与者学习,提高大家的风险防范意识。实验区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投入充足的风险防控资源,更需要实验区建设参与者树立共同的目标,将实验区建设视为己任。只有参与实验区建设各方通力合作,全面统筹,使实验区建设的法治机制、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和教育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为实验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斯.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郭洁.美国多校园大学的风险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方江振.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协同机制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5):9-12.
[5]许迈进,章瑚纬.高校内部治理风险防控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旨归[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15-18.
作者:方江振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