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演变下的教师教育信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知识观演变下的教师教育信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知识观演变下的教师教育信仰

一、知识演变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态度,具体指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丰富与增长,人们对知识所作的一种意识和反思。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我国哲学家贺麟在谈论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时说“,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则信仰亦必随之高尚”。对知识的本质、价值以及知识获取方式的不同认识,会引起教育思想、理念乃至教育目的、功能及结构的转变,将会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建构产生影响。

1.古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古代知识观下教师教育信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信仰教育的知识探求价值。如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教学,帮助学生发展其内在知晓力以认识、体会知识,发展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探求能力以引导其逐步认识事物本质。经书、语法、修辞、逻辑和辩证法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2)信仰教育的内在伦理价值。实际上,我国传统的教育信仰也是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的,只不过重视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德性的培养,重视德性意义上的“知行合一”,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统一。另外,在西方柏拉图认为人类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是理智,教师把培养人的理性灵魂及促进个人伦理形成和发展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3)信仰教育的促进个人知行统一价值。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和探求知识,更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结合,促进其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转换,实现知行统一。尽管古代教师教育信仰注意到个人的价值,但此阶段教育带有严重的阶级性色彩,大部分教育信仰实质都在于为政治服务。

2.近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在近代知识观的导向作用下,教师教育信仰发生了显著变化:(1)信仰教育的知识传递价值。因为信仰知识的客观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便注重教育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的价值,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实现科学知识的普及、先进生产经验的推广。(2)信仰教育的外在功用价值。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以知识有效性为主要取向,这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信仰教育的促进社会发展价值。教育的传承和选择文化功能、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政治功能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尽管在近代知识观指引下,教育促进了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教育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启发人的情与意的职能被迫于教育边缘,忽视了对人潜在理性思维、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积极培养。

3.现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1)现代知识观的特征变化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有了明显变化。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内涵、性质、功能和传递方式都有新看法。现代知识观并不是对知识的客观性、实用性和绝对性的完全否定,而是通过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与继承,以促进人类对知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第一,知识内涵的变化。如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的著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中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主张个人知识并不是和科学知识截然相对的另类形式,而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表述;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相互结合,是个人缄默性和信念的相互统一。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对知识的形态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知识包括四种,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可见,现在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除显性的公共知识外,还包括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个人“默会知识”以及做事的技术和能力。显然,知识内涵已不再停留在认知范畴,而是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扩展到了应用范畴。第二,知识性质的变化。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观遭到当代建构主义的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绝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假设。知识不是不考虑时间地点、境域而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法则,而是需要人们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过程,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确定性。第三,知识功能的变化。知识不只是技术,也不只是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工具。知识更是积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媒介。学习知识不应该只以功利为目的,尽管功利是学习知识必须要达到的目的,是转化为物质保证的条件,但更深更多的知识应该用来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第四,知识传递方式的变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学过程中,教师“发送”包括从声音、文字、图像、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则“接受”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和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包括生生、师生的个别和群体的相互辩论。(2)现代教师教育信仰解析现代知识观更深入地回答了“谁的知识有用”的问题,强调发展知识的动力在于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于建构,知识的功能在于运用,从多元视角理解知识,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本价值。知识观演进给教育带来了冲击,它使得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更全面的教育信仰。(1)信仰教育的继承价值和创新价值相统一。教育不仅具有传递文化和推广经验的价值,而且“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丰富、广泛和深刻。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8]。(2)信仰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相结合。不仅注重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外在价值,更注重教育倡导社会和谐、深化民主观念的内在价值。不仅重视教育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或技能的外在价值,更强调教育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陶冶人格的内在价值。(3)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融会。在教育满足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求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不只是教人掌握知识或技能满足生存,教育的使命更在于培养完善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建构教师教育信仰的相关建议

1.深识教育理性,夯实教师教育信仰观念基础任何教育信仰首先要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观念基础上,若没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教育信仰便会成为无依据的“迷信”[9]。因此,深刻认识和透彻把握教育理性是形成教师教育信仰的前提。教师只有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当教师的教育理念上升到教育信仰这一高度,便会成为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动力。

2.反思教育实践,推动教师教育信仰外在强化教师教育信仰建构有多种途径,但不断进行教育实践及其反思是基本方式之一。在反思过程中,教师通过思考现实和境遇、历史与文化,在理解他人中理解自己,在理解过去时理解未来,进而形成自身稳固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保持教育信仰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3.涵泳教育情感,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内生塑造教育情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常在教育实践中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为一种积极稳定的情感追求。教育情感是一种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融会到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推动力量。反之,一个没有神圣而高尚的教育情感体验的教师是不能对教育事业产生崇高信仰的,教师因为对教育事业具有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其教育信仰才能够得以持久。

4.坚定教育意志,实现教师教育信仰持久升华由于教育意志的作用,教师教育信仰不只是停留在内在的心理和精神层面,而是转化为一种外在行动。只有教师拥有坚强的教育意志,才能看清主流,抵制各种诱惑,始终坚持教育方针和政策,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坚守教育事业。

作者:杜志强 吴丽红 单位:河南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