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校教师教育文化支持体系的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师校教师教育文化支持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师校教师教育文化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特征

1.文化力量的浸润性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浸润性的,处于某种文化状态下的人,行为濡染其中,按文化规范思考、行动,没有任何强制,是那么自然。反过来,弱文化或者“没有文化的文化”也可能是一种状态,由于价值观不能被广泛共享,彼此不清晰什么是共同愿景,徒留形式主义或行政化的组织行为倾向,成员思想的涣散和行为的失范是基本结果。在高师院校,有效的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会将理想和价值追求深深植入成员的血液,以潜移默化方式强烈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并指导着师生的行为。如果缺失教师教育文化系统的浸润,教师教育者心有旁骛,师范生没有积极的职业养成意识,现代化的教师教育系统无法建构。如此,会削弱学校的核心能力,而这种削弱也会是无形的,在不知不觉中,传统优势不复存在,或者与其他学校相比失去竞争力。之所以倡导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建构,主旨精神即在于此。

2.文化结构的完整性

有效的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完整媾合,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功能的削弱,甚至出现大量的负面功能。其中,精神文化是内隐的,是灵魂和主线;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在中观层次,通过组织秩序和行为品格体现精神文化的要求;物质文化处在显性层面,可以成为精神文化的符号化与表征,有利于精神文化被感知、理解、认同。有效的教师教育文化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提炼和培育价值与追求;以制度文化为保障,构建和规范教育秩序;以行为文化为基础,展示和提升人员品位;以物质文化为依托,树立和塑造品牌形象。借用学者袁鼎生在《审美生态学》中的提出的文化生态的“环向逆反”概念,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诸因素之间存在着“环向逆反”的因果关系,系统每个层次的变化,都能流布到整体结构的每个部位,引起整体性的反应,实现系统谐振与整体的动态平衡。结构的完整性体现在建设层面,要以精神文化为价值引领,从物质文化入手,经由行为文化,烘托出精神文化所需核心价值和信仰,使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成为实践性的而非虚无的文化系统。

3.文化生态的交融性

“生态”的概念在各学科研究中应用广泛,意在强调一种“整体”、“和谐”、“互动”、“互生”的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此处使用这一概念意在强调教师教育文化与更大文化系统的沟通与交融。首先,教师教育文化与大学文化应相互沟通和交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师范类、工程类、经济类等不同专业大类的学生不可能完全适用相同的文化生态。现在,很多大学有被描述的非常精致的精神文化符号,但这些看似精致的文化符号却往往使人感到陌生与疏远。由此,有必要在大学文化统领下研究各文化子系统的构建,并通过多元共生的子系统最终使大学文化落到实际。其中,按专业大类建设文化子系统是首先可以采取的措施,高师院校建构教师教育文化子系统则有着更突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其次,教师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相沟通与交融。教师教育文化系统应以整体开放的态势,达成与外界充分的能量与信息交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文化构建不应该是高师院校单打独斗,而是吸纳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参加,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实践精神吸纳为教师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将高校的理性思考带给中小学幼儿园,从而体现一体化、开放性教师教育模式的要求。

4.文化生成的动态性

文化生成的动态性强调文化发展应始终处于动态流动和主动构建的过程中。此处主要表达三点涵义。其一,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建构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持续性实践过程。它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预设蓝图,达成了,就静止下来,而是永续发展,有新的内涵的注入。转型后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构建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建设过程会出现很多的曲折,表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特点。其二,构建教师教育文化系统必须坚持文化主体的互动与共生性。做到这一点:要尊重差异性,允许个性,不能一味强调行动层面的整齐划一;要与社会进行文化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双向建构,不断地生成、发展教师教育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其三,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建构过程不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一种“预设—兑现”的发展路径。这样的路径不符合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还可能会把文化建设理解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过程,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事,从事教师教育的师生只是执行者,使文化建设无法走向良性发展。

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构建策略的思考

1.理念统整策略

建构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很多层面、很多人的复杂工程,需要由清晰的核心理念加以统领,具体来说,首先要厘清精神文化的内核,有了它,教师教育活动才有信念、目标和行动原则。因为规定着方向,是文化之引领、凝聚、激励、教育功能可否发挥的关键所在,此核心理念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是征求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系统核心理念应具备现代性与特色化特质,现代性指要将教育应该具备的人本、自由、主体性等核心价值融入其中,特色化强调要有个性和相对优势,有个性化的清晰简洁的文字表述和符号表征。管理学认为,领导者在提炼文化核心理念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领导的实质所在。理念统整策略的运用取决于领导职能的发挥。学校领导者主要的策略是:从文化的角度,通过观察、感受、倾听、解析等方式理解学校的历史、形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方向,提炼核心价值,并清晰表述它,进而以管理制度、身体力行、呼吁、精神感召等方式传达出自己赞许什么、反对什么的态度,将核心理念渗透到学校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

2.全员参与策略

领导很重要,但绝并不意味着文化建设只是领导的事。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建构是全体成员的事。根据自组织理论的观点,价值观念、行为规则不止靠外部力量输入,还可以通过组织成员间的沟通、交往而内在地建立起来,这些观念和规则因为是人们协同活动的结果,所以更有被认同和自觉执行的可能,以至成为一种文化存在。相反,如果师生只是制度设计的局外人、执行者、被监督者,行政刚性单方面凸显,文化其实形同虚设。所以,文化建设的思路不仅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自下而上、自内而外”也必不可少,处理好两种取向和路线之间的张力非常重要。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是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最直接的创造者,其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团队意识、专业素养是教师教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没有教师的主体力量,不可能有文化建设的真实。学生是教师教育文化影响的对象、受益者,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积极的发展态势是教师教育文化系统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这一系统的构建。

3.全面融合策略

从文化结构来说,全面融合意味着各种文化要素的共生与交融。也即全面整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促进这些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互相支撑,达到生态交融,做到文化建设的形神兼备。割裂其内部统一性,文化建设必将事倍功半,难成其效。从文化生态来说,全面融合意味着高师院校应与基础教育学校“对接”,以开放化、一体化的态度构建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首先,这种“对接”是有前提的,是符合教师教育改革最新精神的。其次,这种“对接”是有需求的。现在,随着教育改革走向深化,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理论知识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师需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以力争使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故此,走向融合是双方共同的需要。再次,这种“对接”有基础。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笔者所在的安阳师范学院2012年申报获批省级“安阳师范学院‘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2013年立项建设教育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项目“基于‘U—S协同’的‘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这些项目的启动对安阳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工作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文化建设主体的来说,全面融合意味着各主体力量在文化生成中的互动和平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承认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互补共生,形成均衡化而不是某种文化形式主宰的文化状态。专制性的文化求同,不仅不能发展,反而会衰败,导致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建构在开始时就已经走向了一个错误的路径。

4.实践创生策略

实践创生策略指文化建设不能是虚设的、形式化的,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有切实的活动支撑,是实践的,在师生员工真实的学校生活中生成、发展。比如,精神文化的建构不能仅仅停留在领导宣讲上,而是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本校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定期播放教育类影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到学校作报告、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师范生等方式,将精神文化一以贯之的价值要求体现出来。再如,物质文化建设是外显的,也是最快捷的文化符号的建立,即如前文所述,走入很多高师院校甚至丝毫感受不到教师教育的标识,氛围缺失严重,所以,此项工作不容忽视。物质文化建设在整体布局基础上需要用心做一些中观甚至是细节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校园区可以设置以栽植桃树和李树为主的桃李园景观区,寓意“桃李满天下”,配合使用一些精心设置的宣传话语、教育家雕塑等。可以想象,路过这里的教师会有心灵的某种触动,也会经常触碰前往的师范生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些用心营造的、以“词汇”组合造景方式培育的物质景观兼具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濡染功能和生态功能。当前,物质文化建设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这一渠道,打造丰富的文化载体。

5.传统创新策略

文化是根植于传统的,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脱离传统。梁启超说:“文化是一种茶垢。”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时间的“浸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漫长过程,经常所说的“文化积淀”即为此意。割裂传统、另起炉灶、一步到位都不是理性的态度,是与文化的生长逻辑相违背的。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的构建也要符合这样的逻辑。创建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必须检视学校已有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创新则要求文化主体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发展的眼光,使文化建设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更能与时俱进地生成新的文化内涵,从而主动回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在全面审视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文化生长点,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个过程将伴随学校始终。教师教育文化创新对创新主体提出了交往互动、广泛参与、协同合作的要求。

作者:姚远峰 张建雷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