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思,既是社会发展对生物专业师范教育的时代要求,又是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是一种必然。
1.1传统教师教育弊端影响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
传统的教师教育弊端主要体现为培养模式和职前职后教育内容的割裂和陈旧。据笔者前期对生物教师教育现状的调研和综合各方信息可知:生物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往往不是同一机构实施,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各自为政,且低水平重复;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趋势的冲击下,高等师范院校过于注重生物学科研,轻视教师教育,与中学基础教育相互隔阂,脱节严重;生物教师职后阶段,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生物教学研究前沿动态了解不够,无法及时汲取;生物学教学研究开展的不多,有的也以理论居多,鲜有研究运用于教育实践。此番种种,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昭示着旨在克服上述弊端的“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必要性。
1.2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促进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教育部也于2011年制定了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对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生物科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育学生生物学素养,要培育学生学会组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育学生“STS”(科学•技术•社会)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新审视并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准生物教师(生物专业师范生)则需要在职前为适应这些要求进行全方面的职前准备。无论是前者的教学变革,还是后者的职前准备,都需要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则可以平衡这种差异,将生物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前后联动,实现生物教师和师范生新课程教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完成。
1.3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生物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大发展为重要标志。生物教师既要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更要紧跟生命科学发展前沿,不断地适应生命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生活和教育观念革新。此外,生物教师还肩负着培育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与兴趣,引导学生从事生物学专业学习与研究,为未来储备适应生命科学大发展趋势的人才之重任。这些对于生物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生物教师职前教育和入职后学科发展趋势和生物学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的更新,是成为优秀的专业化生物教师必备条件。
2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要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其根本就是要形成科学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际构建,是关系到一体化能否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探索如何建构生物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其实践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生物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设置原则
2.1.1目标明确
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一体化课程应该分层次、阶段、目标、分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服务基础教育,培育专业化的中小学生物教师。课程设置要处处体现上述目标的实现,在课程门类与课时限制的情况下,要果断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课程。
2.1.2整体连贯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其课程体系要求体现专业化教师成长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虽有阶段目标,但是其设置、实践中需体现和实现生物教师生物学专业知识不断丰富,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实践智慧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和教育研究能力持续提高的整体连贯性,为最终培育专业化生物教师服务。
2.1.3平衡发展
这里的“平衡”指的是一体化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平衡。生物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平衡有着其自身特殊性,具有双重性。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平衡之外,还需要注重生物学科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发展。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生物学实验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在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上述平衡,一体化课程需要在不同的实施阶段适时兼顾,相互补取。
2.2生物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设置内容
基于上述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设置可以分职前和职后两个教育阶段来阐述。
2.2.1职前阶段课程设置的内容
生物教师职前阶段培养的目标是准生物教师,因此对他们主要传授教育基础理论、生物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其他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拓宽其基础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同时开展文艺、体育、卫生等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育。参考相关研究,生物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课程构成为生物专业课程、通识平台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大板块。上述板块具体课程贯穿整个生物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课程教学实施时间上有一定顺序又相互交叉渗透。生物专业课程以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以生命科学史、生物进化概论、经济动物学、花卉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免疫学、组织培养技术、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专题等为专业选修课程;以大学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物理为跨专业选修课程。以上课程除了大学数学课程之外都另外配套实验课程,且实验课程课时数不低于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二。
课程安排时间跨度为第一到第七学期。通识平台必修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文献信息检索等课程。此板块课程安排时间跨度主要为第一到第四学期。教师教育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物学教学法、生物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以普通话、教师技能与礼仪、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物实验研究、中学生物探究实验设计与实施等课程为生物教育技能和训练课程。此板块课程安排时间跨度主要为第五到第七学期。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以动植物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为主。动植物野外实习是准生物教师重要的实践内容,不仅仅是对野外动植物识别鉴定的业务学习,更有利于其培养热爱自然和生命情怀和勇于实践、团结互助的精神,为职后工作中组织户外实践教学奠定基础。野外实习时间不少于两周,并要求师范生进行野外实习业务考核和撰写野外实结。教育实习则是对准生物教师教育技能全面的检验和磨砺。通过不少于10周的教育实习期,生物教育师范生在实习中学教学一线观摩、带班上课,开展生物教学调研,撰写生物教育调研论文和教育实习反思。此板块课程实施时间是第七和第八学期。
2.2.2职后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内容
生物教师职后教育阶段的一体化课程终极目的是要培育与时俱进的专业化生物教师。任何优秀的专业化教师都必须经历入职期(0~3年教龄)、成熟期(4~10年教龄)的历练才能实现的。据此,笔者将职后课程按照教师职后成长的入职期、成熟期和专业化期三个阶段来设置课程板块。入职期是生物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要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入职期教育课程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初步的生物学教学实践,使新教师巩固专业思想,熟悉相关教育法规,熟悉和掌握生物学教学常规和内容,达到上岗教师要求。因此,此阶段应设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规教育和学校规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解读、生物新教材分析、新课程与评价方式改革、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学论及教学技能与训练等课程。成熟期是生物教师从入职期转变到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阶段,时间跨度长,经历复杂。
这个时期的生物教师教育课程要培育生物教师逐步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生物学专业知识全面丰富,教育教学技术能力、教育科研及创新能力等有了全方位大幅度的提高,在生物学教学一线逐步起着骨干和示范作用,为成为专业化的专家型教师做准备。因此,此阶段的培训课程在入职期基础上需要加入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生物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反思、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生物学探究实验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化期是生物教师经历漫长成熟期职业提高发展的结果。这个时期的生物教师各方面都相当成熟,教学实践经验和技能都很丰富,教学风格稳定,创新能力最佳,理论实践融会贯通。这个时期的教师要有骨干示范的积极意识,主动引导和带动入职期和成熟期的年轻生物教师,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主导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学创新。因此,这个阶段教师的职后教育课程可以以生物学教学艺术研究、生物教学创新设计案例研究、现代生物学前沿发展趋势、生物教学诊断与评价、生物教学专题研究等为主,为维护专业化教师的不断发展提供保障。
2.3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实践模式
课程内容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实现其教育教学目标。职前教育的课程实践模式属于传统教师教育的基础性模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业已形成独特可行的实施模式。职后教育属于对教师的查漏补缺、更新再造式教育,需要一套与职前教育不同的课程实践模式。教师职后教育的培养模式影响其课程实践模式。目前职后教育主要以院校培训为主,辅以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在上述教师教育模式下,生物教师教育的课程实践应基于学科特色,创新教学形式,可通过以下模式开展探索。
2.3.1理论专题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对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的专题文献学习,结合自身课堂实践和教学经验,相互交流,不断印证和深化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此模式适合与各种职后教育模式下具体某门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实践,如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学论等课程。其操作程序为:理论专题辅导—文献查阅—课堂实践—经验撰写—研讨交流。
2.3.2课堂案例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课堂实践,针对生物学教学中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观摩研讨,旨在解决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出现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此模式适合校本、院校培训模式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性学习实践、生物教学创新设计案例研究等课程实践。其操作程序为:课题案例选择———示范课观摩———重点研讨———撰写反思。
2.3.3实验训练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鲜明生物学科特色的训练模式,通过集中地对基础教育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含课后探究、创新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演示进行系统训练,夯实和提高生物教师实验教学技能。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专业化生物教师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也是生物教学极其重要的内容。其操作程序为:实验教学准备———教学实验设计———教学演示———实验教学实践结果分析总结。
2.3.4课题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以教研课题研究为中心,基于课题开展的程序,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培育教师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创新的能力。其操作程序为:课题选定———文献学习———教学研究实施———研究结果分析———教研论文撰写———实践应用。
2.3.5学术沙龙模式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模式,以教师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或个人教学研究方向进行学术报告,各位参与教师一起探讨。其操作程序为:学术报告题目选定———学术报告———交流讨论报告。
2.3.6师徒传递模式
这是一种教师成长中传统的传帮带形式。主要帮助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走出职业初期迷茫,进行导师制单独辅导,以免其职业发展多走弯路。此模式适合于各种课程,尤其是生物学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类课程实践。
作者:熊国勇 陆晓雁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理学院 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