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基础与创新构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师院校组织变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二十世纪初,在教育救国思潮之下,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提出,救国必先兴学,兴学必先育师,师范教育逐步受到社会、政府和教育领域的关注和重视。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肇始。1903年,癸卯学制正式确立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此后,高师院校先后有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等不同称谓。学校组织的规模、结构、制度与机制在不同时期也在继承中持续变化与创新。但是,在某些时期,高师院校也出现过严重的组织危机。壬戌学制颁布后的改大运动和新中国诞生后的运动,虽然社会背景和性质各异,但曾对高师院校组织结构造成过破坏。20世纪90年代末,在教师供需均衡、教师学历提升、高校扩招与升格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高师院校走上了大学化和综合化的转型之路,开启了更加剧烈的组织变革,从而催生了亟待研究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实践表明,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侯小兵博士这部《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立足新时代,基于新动力,寻求新思路,对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本书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在高师院校组织结构研究方面的优秀的学术努力和学术积累。
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理解和把握高师院校组织结构变革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思考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基点。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仅期待充分的教育机会,更需要有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要求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对高师院校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推动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集结号。但是,高师院校组织规模的巨型化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师教育供给与教师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因此,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而本书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时代要求,并基于此开展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研究,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信息和观点。
二、提出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逻辑
这一逻辑包括“绩效”“组织性质”和“组织制度”三方面内容。其一,作者建构了“教育绩效”这一范畴及其内涵,并作为高师院校组织结构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新的逻辑。本书主张,观察和分析高师组织变革应当运用教育绩效这一逻辑,而非以质量作为核心目标。教育绩效是“对教育过程的特定维度或整体表现的综合判断”,教育质量是“教育服务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教育质量是客户导向和结果导向,而教育绩效则体现了“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结果、数量与质量、专业与市场的统一”。其次,作者提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组织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教师教育组织是“在教育系统中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其有效运转离不开目标、环境、人员、物质、信息和制度等要素。但是,高师院校综合化转型加剧了教师教育组织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需要提高组织化水平。最后,作者提出教师教育制度包括组织制度、行政制度和契约制度。制度是组织有效运转并实现目标的保障,它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产物,它有趋于稳定的结构,并且处于持续的变迁过程中”。因此,高师院校改革需要整体地关注组织绩效追求、组织性质界定和组织制度变革,并同时关注其与高师组织整体变革之间的匹配与均衡。
三、梳理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动力
新时代开启了教育事业的新篇章,描绘了教育改革的新愿景,也激发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动力。一是需求侧的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趋势。进入新世纪后,“各学段的教师学历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中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快于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对教师需求的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供给侧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后,教育部立即启动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已经在28个省市区实施。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改革重新确立了考试、训练与教育的关系,激发了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倒逼高师院校以组织变革为先导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实践行动需要。教师不是一个普通职业,而是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而在诸多场合被广泛提及。但是,教师“为学生发展为教、为教学生学而学”的专业素养与理想目标之间还存在差距。因此,高师院校亟需通过组织变革,加强教师教育改革。本书明确提出,这些因素综合构成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动力,这一观点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四、探讨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基础
我国高师院校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庞大体系,探讨组织变革的前提是勾勒出该体系的清晰轮廓。首先,从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历史脉络出发,系统梳理了高师院校组织结构的创立与升格、调整与破坏、重建与发展。其次,基于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考察了目前高师院校的地域布局、学校类型、学历层次、办学定位,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在院系和专业方面的组织结构特征。然后,基于高师院校官方网站的数据,考察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组织转型的具体形式和教师教育学院的四种类型。最后,运用文献分析方法考察了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考察了师范生对教师专业学习效果的评估,检验了高师院校组织结构与组织目标之间的适应性。通过这些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明确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实践基础。
五、建思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愿景
作者从高师院校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宏观视角出发,提出了组织变革的目标愿景。高师院校组织变革在价值追求方面,要努力实现“教师教育结构的有效性”“教师教育过程的专业化”“教师教育系统的组织化”。在行动的基本原则方面,要坚持“组织变革与培养模式切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教师教育与学科教育协同”“教师教育与创造教育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在行动的基本范畴方面,重点是需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这些阐述抓住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重点难点,对实现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目标具有特殊的启发价值。
六、聚焦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视角
作者理性、冷静地分析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的不同任务和特点,描绘了当下高师院校组织变革面临的不同改革阻力。当前的主要困境或阻力是教师教育大学化和高师院校综合化带来的“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化和虚空化”。作者从教师知识、路径依赖、理性选择和文化冲突四个视角对高师院校组织变革困境的分析,体现了本书研究视角的新颖性。困难之一在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者对教师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差异以及教师知识的可教性的认知分歧。困难之二是高师院校组织发展的历史依赖、政治依赖和惰性依赖与组织变革的尖锐矛盾。困难之三是校长、院长和教授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在高师院校组织变革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冲突。困难之四是学院本位与协同育人、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文化冲突。理性地理解这些阻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筹划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路径和实践过程。
七、探讨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思路
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就是要在院校转型导致的种种混乱中重建秩序,从而保障教师教育绩效。作者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提出,“坚持政治导向,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推进改革”;“面向基础教育,加强与中小学校的深度合作”;“挖掘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机构的资源优势”。从内部治理的角度提出,“强化战略管理,坚持教师教育的特色发展”;“分析教情校史,探索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创新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教育的机构协同”。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建设教师教育领导机构”;“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教师教育专业机构”;“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建设教师教育支持机构”。这些改革举措拓展了高师院校组织变革的新思路和新境界,能够为改革实践提供参考。《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聚焦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困难问题和重大问题,以提高教师教育绩效为目标,以组织变革统领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建设,使本书研究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者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规范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理论探讨,使得本书的研究思路、结论和对策具有较强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践价值。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期待着《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研究》一书能够为当前高师院校改革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作者:许庆豫 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