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要:思政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工匠精神是指执着专注、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崇实务实、敬业奉献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培育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够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明确学生发展方向与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思政教育工作全过程。

关键词:思政教育;工匠精神;知行合一

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职业院校而言,做好思政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思政教育方针的落实,还直接关乎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否认,部分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这极其不利于大国工匠的培养。事实上,大国工匠培养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核心在于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推动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以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大国工匠[1]。

1因事而化:理解工匠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新时代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以下3点。一是较高的思政素质和人文素养。工匠首先是国家公民,要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工匠是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标准的坚持是其专业性的集中表现,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三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精益求精代表着工匠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而在工作中反思并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3]。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解决的是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思政觉悟方面的问题,而这往往依赖于行动,需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即知与行相结合。为此,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实施教学攻关,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和公开观摩教学活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实现思政教学现代化。思政课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深化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进而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因事而化”的思政教育要求学院一方面提高对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工作,将思政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日常教育紧密结合起来[4]。

2因时而进:培育工匠精神,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提高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因时而进,从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5-6]。(1)从时代精神出发开展思政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了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曾经讲道:“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教师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引导学生确立个人梦想并付诸行动,最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渗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产生的新思想、需要完成的新任务[7]。同时,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在融洽平等的交流中引导其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7-8]。在课程形式方面,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利用学生活动平台,开展与本专业或本课程有关的活动,开设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在教学内容上,各专业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和职业标准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大赛中、未来工作中用得到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内容与大赛标准、职业标准的统一。在评价标准方面,学院通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收集教学系统内部反馈信息和企业、社会等外部反馈信息,让企业通过多个渠道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中,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和企业用人评价的统一。(2)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把握时机的意识、等待时机的耐心,更要有创造时机的能力,只有抓住时机并找准切入点,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如我院教师在讲桥梁下部设计与施工课程的“装配式施工”内容时,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桩的工作精神”: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构建和谐,追求稳固;修身正直,敢于担当;齐心协力,共顶千钧。听课人员的评价是:通过对“桩的工作精神”、桥墩施工理念的凝练,生动诠释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入脑入心。把握时机,就要求思政教师有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和阐释案例,注重培育学生工匠意识。用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用鲜活的事例为学生昭示前进的方向。通过班级培育、系部选拔、学院评审3个层次,历经培养成长、公开竞争、经验分享3个环节,建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3种文化,实现学生增长知识、拓展素质、提升能力3个目标。树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校园好青年等榜样,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大力宣传榜样的典型事迹,让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引领、激励自己成长[9]。

3因势而新:融入工匠精神,建设思政教育环境

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交流变得更为便捷[10]。“传播去中心化”和“知识碎片化”发展趋势,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运用翻转课堂、微课、微信、微电影等,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推动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通过职业化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与工业、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认同感和道德水平。比如,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将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安排实训教学,用企业的设施设备武装学校,打造凸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引进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按企业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行为。同时,通过新媒体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解答学生思想上和生活中的困惑,认真倾听学生的意愿和诉求。总体来说,在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事”“时”“势”出发,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理论导向。了解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完善思政教师培训机制,提升其理论修养与学术水平,从而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大国工匠[11-12]。

参考文献:

[1]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33.

[2]刘文,张以哲.劳模精神培育与价值引领[J].思想理论教育,2017(5):110.

[3]韩冰.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途径、方法探析[J].中国教工,2018(10):36.

[4]高峻岭,王妍莉,马启龙.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99-103.

[5]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7.

[6]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5.

[7]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7.

[8]陈诗慧,张连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09.

[9]余敬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8):54.

[10]王茂林.教育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36-38.

[11]隋延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7):99.

[12]栗洪武,赵艳.论大国工匠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58-162.

作者:高峻岭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