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教师教育信念问题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素养与教师教育信念问题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核心素养与教师教育信念问题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的研究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国制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深入我国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生活中的精神指引,它关系到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与学生有关系,它也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教育信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目前我国教师的教育信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究教师的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核心素养;教育信念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出现了“教育”和“教学”分离的状况。“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长期影响的过程。“教学”更注重短期内的学习结果。信念既是个人理论认同的结果,也是实践需求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教育信念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精神指引。学校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可能导致教师的教育信念出现偏差。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当前,核心素养影响着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我国正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最终制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后,我们应该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念,使教师的教育信念逐渐完善,与时俱进,发挥好其理论的作用。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育信念的内涵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部早在2014年研制印发的文件中就明确指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有的一些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在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讨论后也确定了适合我国学校、适合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在2016年9月正式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的框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的不同而进一步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促进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大方面,在文化基础方面之下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在自主发展方面之下分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在社会参与方面之下分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通过这三大方面六大素养以实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培养适合社会生存和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以上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从整体框架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个素养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通过相互促进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出整体的最大作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分为三个大方面,又具体分为六大素养。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是人可以更好存在的基础,所以第一个大方面就是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其他成果的基础。作为一名学生要了解并学会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最终发展成为既有科学知识能力又追求真善美的内外兼修的人。文化基础方面具体为两大素养,分别是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人文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情趣的培养,还有在人生中逐步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在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过程中会形成。科学精神具体包括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它是指学生形成的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和价值选择。科学精神在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技能时就会形成。人之所以是独立的个体就是因为人具有自主性,这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重要属性,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第二大方面就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重在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能力,通过自己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有效管理而不断发展,成为能够应对复杂的生存环境、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有良好的生活品质的人。自主发展方面又分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学会学习具体指的是教会学生不再像以往“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勤于思考、灵活运用,它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评估等方面的选择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健康生活的基本内容是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快乐成长等,它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到的规划人生、认识自我、身心不断发展的能力和表现。生活在社会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中的每个人都具有一种重要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社会性,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第三大方面就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和责任感,并能够正确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成为有理想有创新有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最终既能促进个人进步,又能够建设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参与中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责任担当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有对国家和国际关系的理解等,通过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理解意识和行为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对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倡导全民创新的今天,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

2.教师教育信念

我们想要理解教师教育信念的内涵,首先应该理解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观念,是在人们价值实践所获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体对对象与自己未来关系的合乎逻辑的认识和念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引。”还有认为信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倾向,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还有学者从心理学方面出发认为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思想的坚定看法,信念确定后会对主体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它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指引,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鼓励作用。由以上多种对信念定义的观点来看,信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包含认知、观念、情感等多种成分。但是,我们发现以上对于信念的表述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比如,都承认信念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信念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指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信念对人的行为活动影响深刻。关于教师教育信念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自身认同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也是基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形成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关于人、自然、社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它主要指教师关于教学观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判断,不同的教师教育信念对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以上是对于教师教育信念的不同定义,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理解只是对于教师教育信念的关注点不同,相同之处就是认为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于教育方面所具有的想法和见解。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是教师关于教育的一种价值选择,是教师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开始积累并逐渐完善的,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后就具有稳定性。教师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教育信念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从上述关于教师教育信念的观点中可以总结出,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自身信奉的关于教育方面的理论和主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

1.重视教育结果,缺乏精神指引

古时候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当然这些因素有好的也就有不好的。当今社会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的标准是升学率高不高,判断一名学生好不好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好不好。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教师教育信念开始偏重对学生育智,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指引。文化知识对学生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学校更应该培养出既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又能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人。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么在他的教育信念中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学生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2.重视批量教育,忽视自主性培养

在我国大部分的学校中,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顺利毕业走进更高的学府,每年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地重视每个人的自主能动性。而且一些教师还存在着绝对的权威,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内容只能选择接受。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具有自主性。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以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认同并能发掘自身。所以教师不应该只是完成单一的教学任务,还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学会为自己制定长远的规划,使之发展成为具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良好生活品质的人。教育生活需要不断向前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信念不能局限于过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

3.重视校内教育,缺乏社会参与

作为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最重要的属性是社会性。社会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在校内的各种学习和锻炼,所以一些教师的教育信念中缺乏对学生社会参与的培养。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单依靠学校教育,还要依靠社会和家庭,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给学生创造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处理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良好公民。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并逐渐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最终成为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教育信念要具有全局性,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一定要具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否则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就会失去强大的动力。所以,教育信念与教育知识、教育技能一样,都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顺德.价值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林传鼎,陈锦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赵昌木.论教师信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4

作者:张佳琪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