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情境认知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关系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主要包括课堂教师教学的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师生互动。本文从情境认知理论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并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
情境认知;大学英语教学;教师教学行为
1研究基础
本研究者从2011年开始从事情境认知方面的教学研究,陆续发表了《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于情境认知的大学英语课堂活动研究》《大学英语课外活动研究》等文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具备必要的研究条件。研究者利用学校图书、网络期刊查阅了大量文献,积极应用情境认知理论于日常教学,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是一种解决学生在体认和概括文本信息时存在困难的方法。学习者使用概括的方法,有助于将知识从一种情境迁移至另一种情境[1]。国内情境教学研究,主要代表是李吉林创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与方法。李吉林老师提出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①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③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彻实践性;④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⑤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李吉林老师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与训练学生思维相结合,研究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新途径[2]。而在国外,研究者在语言教学研究中取得诸多成果。贾斯珀系列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整合的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案例研究的典范。贾斯珀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征,总结出8条特征:①提供有效技术支持;②态度与精神模式;③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完美结合;④积极运用工具,提高工作成效;⑤合作与分布式专长;⑥各行各业联结而成的共同体成员;⑦高频次的形成性自我评价机会;⑧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的抛锚式合作。[3]
3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特点
目前,我国在英语专业教学方面情境认知研究与应用较少,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面情境认知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生以及教师特点进行研究。①应用技术型大学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自信心与兴趣。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教师更要注重情感因素。②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感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自己学业漠不关心。因此,老师兼顾所有学生学习进度比较有难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激发起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基本为“90后”,其心态开放,崇尚个性,大部分具有较好的家庭与物质条件,他们整个成长历程较为平顺,很少遇到挫折与失败,因此他们心理较为脆弱,需要老师在教育他们的同时又要注意方式方法。④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就业面窄,需要教师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通过四年的英语学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因此,利用模拟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率,为学生就业、出国、读研等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积极让学生成为“语言技能+执业证书+创新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4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最早的是克雷茨,1896年之后,教师行为研究进入了长达50年的一个专业化阶段。这个阶段中,研究人员对很多优秀教师性格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当得出分析结果后,便根据结果制定了一系列衡量性格特点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作为优化教师行为的参考。这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进步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教师行为研究更进一步,研究人员依靠探讨教师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并用分析的结果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其中较为成功的例子有:研究测量教师课堂行为概念的梅德雷学者,研究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稳定性与可能性的盖奇学者;还有探索教师角色转变研究的格欧勃等等。这些学者在研究教师行为时着重于两点,第一是课堂教学参考标准,第二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研究[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时,教师课堂研究更加专业化,这个时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教师专业行为的成长过程与教学效能的关系;教师认知风格与教学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更有对教学分类专业化的探索。主要代表是鲍恩、霍伊勒。国内对教师行为的研究较为滞后,近年来发展较快,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很多学者从新教改需求入手,深入实践,做出了部分成果。例如傅道春、欧培民为代表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作系统研究,或者将教师教学行为分类型细分研究,更有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出发,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论证,一步一步做出优化策略研究。傅道春教授在其著作《教师组织行为》中研究了教师在学校中表现行为的个性化、外显性和动态性特征,同时提出了具体方案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另外,傅道春教授的著作《教师技术行为》更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以及可供借鉴的事例。
5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教师行为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着重实际,采取个案研究分析对比的模式来进行教师行为研究的探索。本次选取教学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师三名来研究,分层抽样,然后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对象进行比较,这样比较之后,就可以预测总体样本的情况。为了保证每位老师被抽取的概率相同,本次抽样采取将老师分类然后随机抽取的方式,保证随机性。抽查后选取三位老师情况概述如下:A老师:教学综合评比学校前十,受到周围同事学生一致好评,讲学风格热烈。经过初步沟通,该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教学风格已经有其特点。B老师:工作严谨认真,课堂教学传统,喜爱板书,有条不紊。对新事物有一定了解,也在积极尝试。C老师: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课堂较沉默,沟通发现,该老师认为教学即是传授知识,定期检查即可。数据收集:本次实验主要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数据收集,由于数据收集主要是观察,为了保证观察者个人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不影响观察结果,尽量不参与三位老师的教学活动。本次实验中,研究团队对三位老师进行随堂听课各十次,并观察三位英语老师日常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以及课外辅导等情况。为了能对相关观察资料判断有依据,研究人员还对学校的相关文件、规章制度、英语课题组科研活动资料进行收集。教师的教学行为包含三部分,教师教、学生学、教学互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其实都离不开互动,所以本次研究将互动行为揉进教与学的行为中,以使得研究更为全面。
6教师行为分析
对A老师在教、学、互动行为三个维度分析后得出结论如下:一是在教的过程中,A老师控制欲较强,基本都是一言堂。尽管A老师表述能力极强,能很有效率地呈现所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节奏,但是没有获得学生反馈,从而调整教学节奏,从而更有针对性。出现老师问的又快又多,学生回答较少,出现老师自问自答的行为,听力课时,老师对学生指导不够,教学效率较低,很多时候学生参与不够,整个过程就是老师讲的过程。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为学生搭舞台,教以学法,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二是在学的方面,学生在情境模拟、口语练习等方面表现积极主动,但是在提出问题深入思考等方面却表现不佳,参与不够,兴趣不浓。只有个别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主动配合,举手回答。也没有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见老师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方面做些功课,加强学生对英语的情感投入。三是在教学互动方面,A老师对学生笑容满面,整个教学过程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在老师个性明显的个人风格下,积极配合。但是A老师控制欲较强,没有把握好互动环节中的“度”,所以互动效果不是很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创新教学设计。整个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该是较为平等,均势的,这样的互动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情境活动,让学生老师共同成长。对B老师在教、学、互动行为三个维度分析后得出结论如下:一是教的方面,B老师很多时候新导入的知识点并没有与学生的已知知识相关,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独立,未能新旧结合,互为关联,以便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长期记忆和使用能力。为此,建议该老师使用背景知识作为活动前期准备,结合现实生活设计情境,并要求反馈与评价。二是学的方面,B老师较为注重培养学生日常写作翻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当B老师的学生做书写训练时,学生配合熟练,做题轻松,基础扎实。然而情境认知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是通过各种形式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认知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意味着学生一旦入门,就可以自己填充框架,完善体系。因此,B老师如果在学生需要指点的时候进行辅导,那么学生自学能力会有极大提高。三是教学互动方面,在师生问答方面,B老师比较注重学生思考能力,会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提高针对性。学生参与教学生活比较丰富,学生学习时也较为投入,但是主动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方面基本没有。对C老师在教、学、互动行为三个维度分析后得出结论如下:一是在教的行为方面,C老师喜欢以PPT形式为大家展示课程内容,其中很多背景知识以影音形式展现,很多思考的方法C老师也是引经据典,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但是上述教学行为却很少有学生的参与,感觉C老师在课堂表现较为孤立,一直牵着学生走,但是没有得到反馈。建议老师在教课中采用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参与,比如讨论话题、辩论赛等,在愉快的气氛中调动学生情绪,也让学生得到参与的乐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学的方面,学生除了扮演情境角色时候较为主动一些,其他学习行为不如人意,例如学生兴趣较低,打瞌睡等。情境认知理论要求教师多设计为学生引入的活动,例如英语猜谜语,看图讲故事,趣味接力。学习的动力在于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学生有极强的创造力,需要老师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更有效率。在互动方面,课堂只有老师问,学生答。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主动提问思考等内容,互动教学的基础是多边互动。当代英语教学已经不是知识灌输的单边行为,是学生老师逆向反馈,学生与学生交流等多元互动的模式。因此学生自主发问行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发问本身就是学生思考的表现,更是有助于学生展现自我锻炼表达,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另外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只有个别学生会有反馈,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浓厚。如果将学生看作幼小的孩子,那么A老师就是什么都要操心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自我成长,总是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忽略了孩子自身锻炼的机会。B老师虽然意识到了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尽力调动学生兴趣,但是潜意识仍然还是把学生当作孩子,没有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力,以致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欠缺。C老师则是在互动方面有些不足,经常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根本没有思考学生的需求。因此,三位老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方面都有待提高。通过对三位老师的案例分析,可见大部分老师教学观点还是较为传统的,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书本为主,教材为主,偏重于知识灌输,没有领悟互动的关键,没有以案例辅导为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7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应对策略
(1)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多提供真实的活动或者任务。例如饭店点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真实平常,每个学生与老师都会体验过,而每个体验者的感受又是不一样的,这样,老师可以在这个情境中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完成不同角色扮演,例如扮演食客,可以让不同地域的学生演绎地方特色,也可以从服务员甚至老板的角度演绎,更可以从早中晚三餐角度演绎。一个课题多角度挖掘,既有趣味又接地气,更可从食材、地域、风土人情等方面拓展知识点,从而使得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2)尽量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特点就是填鸭式的灌输,被动式的教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甚至于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因此,老师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让学生自身喜欢有兴趣的实践为突破口,组织情境模拟,设计学生有兴趣的、真实仿真的情境,才可能完成知识的真正传授。
(3)要多创造师生交流、学生互动、反思总结的机会。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中,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是被动接受式的,更多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扮演不同角色、在复杂情境中处理不同问题或者是表达不同观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的作用。反思可以提升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光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角度、复杂以及启发性的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反思,自主寻找答案,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4)积极应用互联网教育,让情境认知理论更好应用于课堂教学。互联网教育是一种运用网络、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有效实施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互联网包含了海量信息,极大丰富了大学外语的课程资源。网络这种快速传播的特性,使得更即及时和前沿性的知识信息快速进入英语教学体系,而且使得外语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趣味性,即课程资源更加生动活泼;生活性,则是指课程资源更加接近生活,接地气。课堂上也可以完全模拟网络视频内容,教师导向,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网络但是不拘于网络。翻转课堂是其杰出典型案例,教育从业者反其道行之,学员在家自行学习,学校的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答疑解惑、积极讨论的场所。[6]
(5)迎接大数据浪潮,让定制课堂成为可能。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要人力脑力去分析学生特质,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这个讲授成本巨大,难操作。大数据让一切简单易行。大数据通过定量分析可知学生各种题型准确率、测试情况、学习困难,通过定性分析获知学生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各个学生处于哪个水平线、优势与短板、独有的学习习惯。教师获取相关信息后,通过大数据即可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课程,选取合理情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得情境认知理论在课堂应用中变得简单,让教师方便用、愿意用。大数据将会使情境认知理论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探索与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长期过程。爱因斯坦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课堂中,学生学的既有知识本身,更应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一个真正有创造才能的人来说,后者是受用终生的。这与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说过:“到目前为止,教育依然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反应最落后的领域之一,但是伴随着相关技术的突破,一定会带来一个新的景象。”我们相信这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未来,也会是情境认知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黄旭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2]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4]邓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6):844-847.
[5]鲍建生,王洁,顾怜沉.聚焦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许莉.多媒体课堂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