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创新人格浅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师教学创新人格浅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师教学创新人格浅谈

一、导言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有关创新的研究也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对创新、创造力的研究,针对创新、创造力的概念界定与测量及影响创造力的内外因素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模型。作为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创新人格成为了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者主张根据创新人格来判定创新能力程度的高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创新人格逐渐成为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发生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对教师创新人格的研究,能使我们准确预测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并由此探讨教师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创新人格也是培养人才创新人格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必然应先具备教学创新人格,亦即个体通常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热情持久的钻研精神,乐于思考和观察,独立自主的开拓意识以及勇于挑战和竞争等。

二、教学创新人格的内涵

创新人格的概念最初由吉尔福特提出,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其人格中与创新能力有关的特殊人格成分即为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复合体,亦即创新人格是协调个体创新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心理学层面上,创新人格是超越智力因素更能影响创新行为的重要方面,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从国内外对创新人格的研究历程来看,最初的创新人格的研究对象均是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个体具有突出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目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人本主义的学者甚至认为创造水平的进步就是个体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表现。本研究认为,教学创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学习和更新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和相关思维技巧,有选择地、个性化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将教学内容实施于具体教学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创新能力是活动的载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活动的产品;教师自身的智力、个性、动机、知识背景等就是影响创新教学能力的人格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创新人格是保证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教师教学创新人格就是教师经常并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创新人格一旦形成,教师便会依照创新的倾向性主动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挥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创新的相关理论

教学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是创新能力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创新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会受到活动主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性和动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学创新的内部结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理论:

1、两因素论

该理论从能力的两因素理论出发,认为教师的能力由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构成。一般能力指教师在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认识能力,职业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2、三因素论

Fleith通过对小学教师的研究,发现可以从教学过程、个性特征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定义教学创新能力。Ritchhart(2004)则以全面性的观点来看创意和创新教学,提出应该从课程、教学和学生三大层面来了解教学实务。从课程的层面来看,创意教学寻求的是转换学生课堂上的经验;从教学的层面来看,创意教学必须有助于技能、知识的获得与了解,也就是说,不仅要创新,还要有效能;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生的学习并不限定于课堂上或书本上的知识。

3、多因素论

D.Sellin等人研究了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其在班级内的行为表现,提出成功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个性品质上通常表现为六种特征: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的观点以及对工作之外的其它事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Guilford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有八个方面,其中除智力因素外,还包括求知欲、自觉性、好奇心、兴趣感、条理性、谨慎性、幽默性、准确性、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

四、国内外有关教学创新人格的研究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对创新人格进行系统性的、发展性的研究,国内却直到七十年代才有学者开始研究创新人格。我国的创新人格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回顾以往研究,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不同个体构建创造性人格的角度也不相同,以下将主要介绍三类经典的研究:

第一,基于智力的创新人格研究:Guilford在其研究中总结出创新人格的8个方面:(1)独立性和自控性较好,喜欢探求新异;(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3)好奇心强;(4)记忆能力,观察力强;(5)工作中严谨细致,生活中不拘小节;(6)抽象思维能力突出,想象力丰富,智力水平高;(7)有幽默感并喜爱艺术;(8)冷静独立地解决问题。Guilford创造性人格结构的观点提出的时间早,对后续研究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由于他将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没有做出区分,因而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基于高创造性人才群体的研究:这一类研究的特点集中表现在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集中于选定的高创造性人才群体中。如Amabile(1988)在其研究中,采用访谈法对120位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进行研究,发现九种人格特质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高自我动机、冒险导向、广泛的经验、特殊的认知技能、高水准的所属、良好的社交技巧、聪颖、无偏见的处事态度等。我国学者谢光辉、张庆林等测量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人格特质,发现他们在以下人格特质上具有较高分数:敢为性,自律性,稳定性,乐群性,恃强性,创新性;在以下人格特质上则具有较低的分数:兴奋性、敏感性、紧张性。基于高创造性人才群体的研究,弥补了Guilford研究的缺憾,将研究的主题更多地转向人格因素。但由于这类研究的研究对象全部集中于高创造性个体群体中,忽视了一般性群体的创造性,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推广至各个领域和各个群体当中,其研究的外部效度不佳。

第三,基于创新人格所在领域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应探讨创新人格在所有创新领域的共性,寻找各个领域创新心理特质的共同点。如Barron和Harrington(1981)通过对高创造个体15年的追踪研究,提出了适用于许多领域的核心创新人格要素,分别命名为高审美评价、偏爱复杂、自主性、直觉、自信、精力充沛、独立判断、解决矛盾和调节自我概念上的冲突,以及稳定的创新敏感性。但Sternberg认为,创新还应考虑领域特殊性和领域共性的因素,因此,后来的学者又开始对创造活动特殊领域的人格特点进行研究。国内学者朱琳(2004)对教学领域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体现在三个方面:班级管理方面(坦诚开放、乐观、怀疑冒险、探索求新)、课堂教学方面(乐于探索、自信包容),教师自身方面(勇于探索、独立判断、开朗自信)。此类研究在考虑创新人格共性的基础上,考虑创新人格主体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并将研究被试限定于某一领域,本研究认为,此类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了解和培养领域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支持。

五、结语

随着创造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创造力发展的密切关系已经逐渐被证实,甚至马斯洛曾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这一论断,可见人格已经成为个体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教师的教学创新人格不仅促进其个体创新意识的强化,促进其创新潜能的挖掘,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作用将创新精神发扬光大;反过来,创新又可以强化其人格特征,使之进一步巩固和突出,并影响其教学过程的发挥。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创新人格不仅影响自身的创新人格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张礼娟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