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知识论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师教学能力知识论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师教学能力知识论分析

一、隐性知识:理解知识的新视野

生活中存在大量这种“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但不能因此否定隐性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某个瞬间突然学会骑自行车,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是如何学会的;又如,我们可以在二十件雨衣中挑出自己的那件且一言不发。虽然我们不能清楚地说出是如何认出自己的雨衣,但我们完全清楚地懂得如何做这样的事情。波兰尼认为,任何知识都含有缄默知识的因素,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缄默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信念,在缄默知识参与下对目标问题的认识结果就产生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提出为我们理解教师教学智慧打开了新的视角,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隐性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传授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启迪智慧。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与学习的方法。当下的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审慎规划我们的行动方向,教育才能真正使人的智慧生成,才能打造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现实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好似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整个课堂效果,很多时候看似设计完美,非常理性地教学,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隐性知识:教师教学智慧意蕴

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教师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即隐性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体验,只有教师本人深知其妙,他人却无法复制,是教师通过提高自身修养与反思教学实践而获得的。由于缺乏明晰的意识与清晰的条理,所以教师无法系统地表述,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是以不明显的、隐蔽的方式起作用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专家学者希望通过讲解的方式将自己拥有但新教师缺乏的“能力”或“特质”传递给新教师,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效果并不佳。因为专家所知道的大部分是隐性的知识,即教学智慧。这种隐性知识或智慧难以通过形式化的直接教学方式来获得,它是教学从“技术”走向“艺术”的催化剂。由于教育情境里的教师、学生、气氛、时间都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的积极状态。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智慧得以实现。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学智慧只能由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实践中去建构,或是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得以形成。当然,教师教学智慧并不是纯直觉,神秘而不可得的,教师的举止谈笑间皆可蕴含智慧。亚里士多德说,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就是善于正确考虑的人,谁也不会去考虑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或他无能力去做的事物。践行的领域是可以改变的,教学智慧就是一种与正确计划相联系并坚持正当行为的践行能力。隐性知识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存在大量隐性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

三、隐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教学智慧养成途径

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注重教学智慧的养成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教学智慧的内隐性、不可言传性,要求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心从岗前等技能培训转移到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意识上来。因此,教师应注重个体经验的积累与丰富,加强教学日常反思,养成批判、创新能力。为教师教学智慧养成提供思维与理智保障。

(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指学校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养成其教学智慧而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选拔一批富有经验、专业能力强、具有责任心、爱心的资深教师一对一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其尽快进入教师角色。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提供青年教师以心理、情感的支持,更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传统教师养成中“传、帮、带”的“师徒”指导关系多是一种非正式、松散、临时性的,效果不甚明显。这里所指的导师制是正式的,它源于组织的期望,经过学校的安排建立,指导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结构化和合约化,且有一定任期,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规范,更加集中于养成新教师的核心胜任力和动态的工作能力。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教学内容上,品德培养和智力开发同等重要;教育环境上,崇尚和谐、宽松与自由。导师制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导师制类似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样式,但现在社会提倡的不仅仅是“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知识技能的单一传授,更是“新老教师”双向选择,优势组合,需求相契的互助发展模式。在终身学习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反思才能顺应时展对教育的需求,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也才会不断完善。“新老教师”通过建立共同的兴趣共享,“传、帮、带”的互动过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青年教师从导师身上学到的往往是很难提炼的隐性知识,比如,为人处世的方式、想问题的思路、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化的管理技巧等,这些隐性知识对教师教学智慧养成的作用更为显著。“师徒”间逐渐建立的默契使双方隐性知识达到交互效应,从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的徒弟”感觉。这种榜样模仿效应具体表现在:“一个提出正确问题的榜样,一个创造新的方法以解决选中的问题的榜样,一个无情地进行自我批判和严格地尊重事实的榜样,一个简单明了地阐明结果和概念以及把生命完全投入其正有价值的事物中去的榜样。”事实上,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与情感上的支持。青年教师刚步入教学岗位,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在心理上的压力更多是通过导师的帮助进行疏导,导师实际上扮演的是“良师益友”的角色。

(二)加强教师教学日常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两大核心要素是经验与反思。可见,反思是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养成教师教学智慧,需要对教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再反思,不断地从反思中提纯和升华。反思性教学是养成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渠道。教师可通过写反思型日记、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借助社交网络平台等渠道进行日常反思。反思日记作为教师反思结果的文本载体,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反思后进行教学,从而积累经验,生发智慧,逐渐形成一套个人教学知识体系。反思日记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普洛格伏就曾建议,日记的格式或段落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与他人的对话、深度的感触、隐语和期望等。教师通过回顾一天的授课,记录其在课前准备、课堂情境、课后评价等方面做的是否到位,通过这样的总结与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越来越明晰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是合适的,什么样又是需要修正的。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其一生之所以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追溯原因,主要一点便是他坚持写了三十年的教育日记。同事间的协作交流、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是其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行为等。同事们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行动的影像,……当我们聆听他们讲述相同的经历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之一,他们对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学习效果会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想法,通过一对一交流,组织讨论会,写匿名建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获取教学成绩的反馈。当我对自己日常与孩子们的交往进行教育反思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教育本性,它目前所存在的局限和所具有的潜能。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一位优秀的教师必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教育信息媒体等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帮助自己成长。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社交网络平台,教师博客(Blog,Weblog缩写)、教育论坛(BBS)和其它社交软件微信、微博、QQ等。这种网络日志的形式不仅打破与同事交流的时空限制而且解决了那些涉及隐私且又羞于同事交流的问题。同时,让教师反思日常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群体间进行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交流,挖掘内隐于事情背后的教育理论、教育信念,从而升华思想,促进自身教学智慧养成。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不仅仅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与内在自我反思,其外部环境保障更是必不可少。学校需要营造一种鼓励交流、批判、创新,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只有当学校上下将反思教学、总结经验等隐性知识以文本方式进行共享交流,并形成一种常规划,才能使不同教师的隐性知识得到更好融合。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既不是规章条文,也不是实务技能,而是一种反思、学习、和谐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为教师教学智慧养成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教师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会潜移默化地感知隐性知识的魅力,从而生成知识共享的内驱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则是要努力打造校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群体主导价值观。这种具有共同愿景的组织有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基础上,成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教师个体成长。目前,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应注重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积极创建并发挥学习型组织的最大化作用。学习型组织可以按照不同层次、不同专题来展开。如教研、科研活动小组,青年教师、专家教师活动小组等。小组成员按需求可以来自校内外,这样便于知识多元化的交流。通过小组的对话、交流和研讨,将充分展示出教师个人的思想、观点和问题,彼此各抒己见,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除了建立学习型组织,学校还可以开展其它形式的组织和活动,如一定周期的搭班教师进行轮换;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评价、互相促进;组织教师进行游学活动,促进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间的交流。总之,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教师教学智慧,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合作机会,教师之间更要主动交流、分享经验,在情感、心理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互支持、影响和启迪。

作者:李双 张艳娣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