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下高职教师教学理念重塑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慕课时代下高职教师教学理念重塑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慕课时代下高职教师教学理念重塑分析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是大势所趋,我国近1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慕课(MOOC)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流行。教学理念实际上是对“教学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这几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教师教学行为总是受到自身内在的教学理念的支配,本文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塑高职教师教学理念,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

一、慕课时代对高职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慕课时代下教学环境的变迁

慕课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学的物理教学环境和心理教学环境的变迁。物理教学环境的变迁主要体现为教学设施和时空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设施无法及时与行业最新设备条件同步,但是互联网的优势集发达地区的设施设备、先进高职学校教学内容、优秀教师的知识技能于慕课课程中。对时空而言,学校课程表的安排决定了传统课堂时间、地点和教学主体的固定性,慕课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围墙,教师面对的学生可能来自世界各地,课程表的个性化更强,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上课的时间地点。对于高职教育,慕课远程、虚拟、物联、智能等技术手段会允许学生充分的实践与试错,为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操作中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慕课时代下知识的变革

关于知识的更新速度,传统的课程知识来自指定教材,对于教学计划以外的内容补充甚少,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知识的时代性很重要,学生要学习最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毕业的时候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在慕课的影响下,教师选择教材与教学内容的自主性更强,而且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全最新的知识。关于知识的形态,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有较强的系统性,教材按照知识的逻辑编撰。在慕课的影响下,知识碎片化的特点显著,慕课课程大多是由2-20分钟的视频组成,符合注意力维持的最佳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也容易打断学生的专注期。关于知识的性质,传统教学像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在慕课时代下知识的性质超越了理性与科学分析,突出其经验性与自组织的动态性,增加了知识与心灵的契合,要求学生知识、智慧、能力中找到平衡。

(三)慕课时代下学生的变化

传统的高职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生源相对单一,慕课时代教师面对的学生可能是来自不同行业、年龄、地域,教师如何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更好的教学方法,选择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学习动机即学习的动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慕课时代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并且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动机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高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且旷课、作弊等行为严重,但是由于教师的掌控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堂现状进行调控。在慕课时代下,学生在网络的一端,学习能力弱这一缺点被放大,很可能会因为这一点造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失败,教育工作者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有效的教学指导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重塑

(一)教学:线上线下的知行合一

线上教学应以教“知”为主,并且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知”促“行”和引导学生以“行”求“知”。线上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学资源丰富,大数据功能强大,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并保证课程内容的“新知”、“要知”、“企知”等合理安排,“新知”是指该专业发展的最新知识,研究的最新成果等。“要知”是指专业内容的关键性知识。“企知”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企业工作知识、企业文化知识等。要坚持以知促行,就需要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安排特定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另外要引导学生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明确化,自主的时间、教师、课程等进行系统化学习。实习实训在高职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线下教学应以“行”为主,以行促知和以知践行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践中的示范、指导对于知识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习惯、职业道德等。以“行”促“知”可以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缄默知识。引导学生以“知”践“行”需要学生把知识内化,引发新的问题,促进实践的深化。

(二)知识:具有自组织性

对于知识的理解是形成教学理念的基础,慕课时代下知识是如何形成与转化的?又有什么特征?这是需要重点回答的问题。慕课时代知识的自组织性的特点更明显,知识的自组织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新的无序,最后形成更高级别的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知识的碎片化是慕课时代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知识较强的系统性,慕课时代的知识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它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而是集课堂、书籍、网络、实践以及其他内容共同组成学生所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生学习之初,通过线上碎片化的课程学习,其知识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在需要解决问题时可供提取的知识较少,主观性比较强,只能解决一些结构性较弱的问题。随着学生较为完整的学习完一门课程,知识的有序性出现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然比较刻板。在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以问题和项目为基点,学生再次通过线上线下组织知识,又进入了一种新的无序状态,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知识,以问题为核心聚拢知识,经过几次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知识又再次升华,系统性变强,学生可以灵活提取并“为我所用”,当新的问题或者更深层次的问题出现时,知识又进入新的从无序到有序的循环,在这个过程结束时,知识便已经转化为能力。

(三)学生:权威下的主角

线上教师应以知服人,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来吸引学生,另外在有限的课时里安排的“干货”满满,充分展现每节课的价值,强化魅力型权威。实践在高职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线下教师更应该重视以行育人,通过实践来育才育德,改进传统型权威。线上的相关工作者应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利用大数据功能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线下相关工作者应该扎根于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更好的制定规则,利用规则,充分发挥法理型权威。慕课时代的学生在线下和线上都是教学中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线上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对于课程、教师、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选择权。学生选择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其重要性与个体适应性,而非投机取巧去选择容易考试的课。线上教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在与线上其他工作者的接触中,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比如通过线上论坛提问与反馈等。线下学生的实习实践也有自己的选择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决定实践的内容与强度,充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规则的选择,学生可以结合本人的个性化需求,去制定独特的学习计划并匹配相应的学分系统等。

三、对高职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教学中重视构建学习小组

慕课时代的学习,学生像处于一个数字化“自习教室”,一个好的学习小组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构建学习小组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以充分利用组织性的优势,也可以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过渡站”,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小组协作,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去解决问题,并且学习小组的构建可以使得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教师的优势,实现真正的“双师”或者“多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规模要适中,可以让学生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并且要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之间的异质性与小组之间的同质性。在慕课时代保证学习小组的良性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分工明确,监督到位,使线上和线下、学校和企业的作用形成一种合力在小组中得到充分发挥,营造一种对话、协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以问题为枢纽构建知识地图

慕课时代下知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片化,为了使学生的知识从无序到有序最终实现能力的提高,国内外的慕课教学平台在组织视频内容时多利用知识地图的模式。知识地图可以明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与层次性,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枢纽构建知识地图,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使得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的同时结合实践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层次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最初以结构良好的问题为主到后期以结构不良问题为主,此外更要充分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特点,分配好问题中理论与实践的比重。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获取信息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等。

(三)对学生实行弹性教学管理

慕课时代以个性化学习为特色,对学生的管理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做出调整。弹性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突显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人的多元、多样化发展,可以称得上为一种人性管理。对学生实行弹性教学管理首先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保证教师和其他管理者树立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制定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选课与学分评定制度,综合考虑线上、线下与学校、企业等制定完整的学分系统,推进学分制的改革。由于慕课时代下学生需要在各方面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局限性,需要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帮助他们制定自己专属的学习计划。另外,慕课平台一般都有独立的学习管理系统,在对学生实行弹性教学管理时要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慕课平台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个性及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1].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33-136.

[2].华璐璐.人工智能促进教学变革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42.40.

作者:崔佳佳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