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应用

摘要:提升外籍教师教学质量是成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本研究针对当前外籍教师师资队伍稳定性差、考核指标过于单一等问题,借助PDCA循环理论建立了包含“前期组织”“中期实践”及“反馈评价”三个阶段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建立多渠道反馈机制”及“强化教师间协同发展”等一系列路径,确保了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这一体系在学生反馈、督导评议及教师团队建设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PDCA循环;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问题起源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引进外籍教师为高校教学服务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普遍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在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数量持续增加,中西教学理念不断碰撞等因素的影响下,外籍教师面临着师资队伍稳定性弱、教学内容规范性差、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个人认同缺乏归属感等职业危机[1-5],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外籍教师的日常教学效果。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尝试针对以上问题创建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例如张奕、吕方通过“自我评定”“中外籍教师互评”“督导评定”及“学生评定”四个维度来保证其教学质量;戴剑娥、楼荷英借鉴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通过“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评估”三个阶段来跟踪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王素芳等则建立了外籍教师管理的四大模块:“选”“育”“控”“评”,为有效保障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已建成体系普遍缺乏理论指导模型,监测方式多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讲”为主,教学管理手段简单,人文性关怀较少。因此,本研究将结合全面质量管理领域内的PDCA循环理论,以我国西部地区一所重点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为例,探讨其能否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及如何产生促进效应,旨在为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摸索出一条可行性捷径。

二、监控体系理论假设

(一)PDCA循环理论下的监控模型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知名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率先提出,后经戴明采纳宣传并获得普及推广。PDCA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他将质量管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要求各项工作均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流程去完成,四个阶段按照顺序循环往复,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阶梯状向上攀升;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整的过程[7]”,这与市场经济下企业质量管理流程中的PDCA循环相当吻合。根据PDCA理论,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Plan)、实践(Do)与评价(Check&Action)三方机制是否能同时达到最大化效果[8]。

(二)监控体系说明

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在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同时,确保外籍教师的教学环节规范、教师交流增多,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多元、协作互助的教师团队。鉴于此,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始终以“高校教学评估标准”为基础,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互动性原则:突出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及教师个人三方之间友好互动;第二,指导性原则:加强对外籍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帮助,鼓励其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第三,科学性原则:充分考虑外籍教师的教学特点及个体差异,最大限度体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第四,激励性原则:重鼓励、轻惩罚,注重人性化发展,以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为最终目的。基于以上原则及PDCA循环理论,课题组构建了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

1.组织阶段

在外籍教师开始授课之前,全面建立高校外籍教师职前辅助系统,为高质量授课奠定基础。管理部门需建立外籍教师个人档案,并根据其毕业院校、专业特长、教学优势及从业经历等信息,合理分配教学岗位;教学单位可针对外籍教师教育背景及实际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考察中方教师的从教经历、教学效果、合作态度等来筛选中方导师,启用“一对一导师配套指导”制度,协助新进外籍教师顺利度过入职前“磨合期”。除此之外,规范的岗前培训是高校外籍教师获得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4]。外籍教师管理部门及教学单位应在开课前,应共同就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规章制度、课程考核标准等内容对外籍教师做以详细介绍,帮助外籍教师落实入职规划。

2.实践阶段

在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之后,采用“三位一体(中方导师+督导+学生)”的监测手段全程跟踪指导,打通多条反馈渠道保驾护航。要求中方导师及督导定期跟踪外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就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态度等内容与外籍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单位与管理部门还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定期以问卷量表或座谈的形式考察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意见。

3.评价阶段

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的过程[9]。在学期末结束时,要求外籍教师在中方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估,并同中方导师一起展开聚焦教学实践的反思性对话,鼓励外籍教师对现存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及个人授课方式进行调整总结,并由管理部门负责,在学期末将外籍教师教学质量三方评价结果(中方导师评议结果、教学督导评议结果、学生评议结果)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根据一定比例和条件评选出A,B,C评价等级,并在学年末设立“外籍教师教学质量奖”,表彰奖励学年评价等级为A级的外籍教师。

三、监控体系应用效果调查

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推广实践,在学生反馈、督导评议及教师团队建设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学生反馈趋好

基于对外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分析,课题组针对学生编制了考查外籍教师“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四个类别共计45项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问卷调查量表”,并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82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75%的学习者肯定外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92.86%的学习者认为外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教材;96.34%的学习者支持外籍教师采用多样化性评估方法来监控学习过程。学生尤其认可外籍教师对其语言技能学习的帮助,主要表现在“提高了英语听说水平(84.9%)”“学习了正确的语音语调(79.5%)”及“了解了地道的俚语俗语(73.4%)”;而在非语言技能范畴中,学习者认为收获最大的分别为“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相融(89.6%)”“体验了舒适的课堂氛围(82.1%)”及“改进了传统固有的学习方法(80.1%)”。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在中方导师的指导下。外籍教师对学生容易误解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及时释疑,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受到了广泛好评。

(二)督导评议趋好

督导组对外籍教师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有着明显转变。在实施之前,督导组对外籍教师评价褒贬不一,而实施之后,反馈趋于正面,赞多贬少。

(三)教师团队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在中方导师的帮助下,外籍教师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团队意识不断提高。在近一年间,外籍教师协助国际交流处为全校师生打造了数十场高水准的英美国家文化讲座,同时辅助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斩获奖项若干;数名外籍教师主动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其中三人成功参与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一人获批研发专利,一人被授予“省级优秀外籍教师”称号。中外籍教师之间的频繁互动为外籍教师提供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果同享”的大环境,教师团队的稳定性得以增强。

四、讨论与启示

由于教育体制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难度甚至超过了对本土教师的管理。但在近一年的实践与观察中,外籍教师对这一监控体系均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并认同其对教学质量和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改革实践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倡导绿色管理生态

管理生态即管理者、被管理者及管理工具在三方相互作用过程中衍生出的管理环境。良好的管理生态是各管理要素各得其所并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8]。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时刻以组织、实践与评价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为基础建立管理框架。在组织聘任阶段实现外籍教师队伍与中方导师队伍在教龄、年龄、职称等方面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在实践阶段则打破传统的“集权式教学管理”,保持行政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及教师个人之间的即时渗透与交流,缓解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处理问题周期过长,沟通不畅等矛盾,确保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致性;在反馈阶段注重打通对外籍教师的多类型评价渠道,重塑其职业价值取向。以上三个维度缺一不可,任一维度的落后都会导致整体管理模式产生缺陷,从而腐蚀整个管理生态环境。

(二)模拟PDCA循环,打通反馈渠道

一般院校针对外籍教师的传统管理模式为:教学管理部门(或国际交流处)主管外籍教师的引进及制度规划等,相关教学单位(或二级学院)则根据制度规定负责安排外籍教师的教学任务[3],决策和执行部门相对权利义务失衡,管理主权呈现集中化、统一化等问题,而优质的管理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反馈渠道,才能在管理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减轻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10]。经PDCA循环再造后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基础层面”及“监督层面”四条反馈渠道。在启动运行环境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师资计划及人才分配方案,教学单位根据已知信息,布置具体的教学计划及教学任务,在外籍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由中方导师、督导及学生三方配合监督,在实践中对成功的教学经验加以肯定,对失败的教学教训予以总结,并将反馈意见提交给决策层面,进而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直面已发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迅速提出整改方案,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获得进阶式提高,提升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效率。

(三)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协同发展

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过程决定了其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中,应突出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随时关注评价结果的反拨效应,从教学支持、科研支持、交流支持等方面为外籍教师提供职业认同感与组织归属感,实现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评价流程中,“中方导师”这一特殊群体是整个体系中的灵魂人物,他们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全程参与,一方面可以降低校方另聘专职培训人员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架构了中外教师沟通学习的桥梁,只有以一个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共同发展愿景”为导向,以“协商文化”为机制,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充分运用智慧和能力,相互交流,才能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其最大效用,进而促进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11]。

五、结语

优秀外籍教师的引进不但可以为高校提供中西方文化互相了解和学习的机会,还可以加快高等院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高等院校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但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研究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自上而下的假设和验证了旨在促进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模式,组织计划阶段是前提与保障,实践执行阶段是枢纽与关键,评价反馈阶段是支柱与必须,其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除了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之外,还包括多样化反馈渠道的打通及改革对普通中方教师的赋权。教学和管理人员也应该本着合作与共赢的工作态度,在外籍教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特有的文化及人格魅力的同时,鼓励他们发挥其教学特长,给予他们充分的激励和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异国他乡同样能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氛围,专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从个人意识上积极配合教学管理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黄佳乐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