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日新月异的媒介融合趋势既为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师者,专硕教师应当对媒介融合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有着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成为学生投身媒介融合、效力媒介融合的“良师益友”。同时,专硕教师还应以媒介融合为契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通过游学、拜师和结对等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高质量地完成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专硕;教师;教学能力
众所周知,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二者虽然同处于一个培养层次,但培养规格和要求却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并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相较于新闻与传播的“学硕”而言,其以新闻传播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重点培养在新闻传播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在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学位授权审核中,全国又新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5家,加上之前审核通过的,全国目前共有超过100所高校具有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这无疑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鼓励和支持。然而囿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一些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并不理想,甚至个别院校无法真正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很多已完成新闻与传播“专硕”学习的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业收获颇有微词:即两年学制转瞬即逝,第一年的新鲜劲还没有完全消褪,甚至连学校和专业的了解都还未深入,第二年就要开始毕业设计和找工作,两年下来与新闻传播有关的职业训练效果堪忧,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除了学制时间相对较短的因素之外,学生还普遍认为各个学校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师资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师能够富有成效地引领学生实现职业理想,但也有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上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学生基于学术与职业双重层面的核心学习需求,不能践行这一专业对外所宣称的有关学生培养的基本“承诺”。这无疑是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中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新闻传播行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当下,“媒介融合”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所在,那些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实践的“专硕”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有高水平教师对其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媒介融合训练,从而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积累经验,获得可资依赖和可供职业市场挑选的过硬本领。
一、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相较于本科毕业生直接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专硕毕业生在实践中地优势理应非常突出,那就是其能够更完善、更有机、更全面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此作为师者,专硕教师应当对媒介融合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有着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成为学生投身媒介融合、效力媒介融合的“良师益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宏观层面:专硕教师应深入理解媒介融合的战略意义。今天,无论是何种属性、哪个层级的新闻传播从业者都不能再将媒介融合仅仅理解为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挽救颓势的一种暂时的、权宜的策略,而必须将其上升到整个行业战略转型的高度上去理解。今天中国传媒行业的生态、业态和形态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诚然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各类传播平台的大放异彩紧密相关,但就本质而言,却是整个新闻传播行业必然发生的一次自我救赎,一次凤凰涅?,而这正是新闻传播专硕毕业生即将投入的生动而鲜活的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场。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需要利用在校的时间、借助教师的力量对媒介融合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认知,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使自己拥有先进的互联网思维。而对于新闻与传播的专硕教师来说,如果对媒介融合缺乏独到的见解,对转型的发生也心生恐惧,不主动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不关注媒介融合的变化,那么如何能使学生适应急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这样形成的教学闭环也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学生进入行业的障碍,而非力量和信心的全面补给。
2.中观层面:专硕教师应全面迎接媒介融合的迭代升级。就中观而言,原有的传统媒体正在向新的媒介融合的高度攀升,其中新技术的进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此带来的迭代升级更是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就已印发了《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其中谈到“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快速演进、新应用层出不穷、新业态蓬勃发展,工具属性、媒体属性、社交属性日益凸显,生态系统初步形成、加速拓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因此要“加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微机电系统等新兴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布局,尽快实现部分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同时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阵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毕业生要紧贴时代潮流,具备全面迎接媒体变化的积极心态,并能够对媒介融合的技术和产品路线、用户需求等作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而这必然要求我们的专硕教师自身对诸如算法推荐、大数据、机器人写作等“明白、会讲、能做”,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是非常高的职业要求。
3.微观层面:专硕教师应切实掌握媒介融合的业务技能。如前所述,专业型学位对业务技能的要求明显强过学术型学位,这在新闻传播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在今天,随着业界内外广泛的讨论,媒介融合的观念进一步得到深化,媒介融合统摄下的内容生产流程越来越清晰,对于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也日益体现出互联网原生基因的影响——曾经的“采写编评”的素养不是不再需要,而是以更加集成和更加智能的方式出现;曾经的“编辑记者”的角色划分不是不再重要,而是以更加符合新的内容生产流程和机制的形式予以设定。换言之,今天的媒介融合是伴随着新闻传播供给侧改革而同步进行的,这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传播的个体而言都是划时代的,其需要一人独当一面,一人即是一个传播平台,一人能够独自完成过去一个团队要完成的所有任务。这种职业状态的历练,尤为需要高等院校的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的培养,需要有全新的且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予以对接,从而确保“媒介融合”逻辑正确之下的技能匹配。诚如陈卫星教授所说的那样,媒介融合状态下的传播界面或将“以更炫的技术创新来满足人的信息悬念”,在这一时代洪流中,合格的“专硕”毕业生将责无旁贷地充当其中至为重要的中介性因素之一,从这个意义来看,与时俱进的业务技能是师者必须切实掌握的。
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对于新闻与传播的专硕教师来说,其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既然也已瞄准了蓬勃发展的行业实践,那么其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教师职业水平的提升也都必然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任何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一套体系讲到老的想法都会被视为误人子弟。在媒介融合时代,专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成能力的提升。
1.“游学业界”以开拓眼界。2018年7月,作为内容产业的报道平台,刺猬公社微信公众号首次面向普通高校教师召集“暑期互联网公司游学班”,深度走访腾讯、新浪微博、快手、今日头条、新华网五大公司,揭秘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媒介、人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这次游学的主题包括:算法背后的价值观、娱乐至死中的个体和平台、个性推荐的陷阱与困境、非虚构作品的新媒体创作与传播、从技术中探寻媒介与传播的边界,等等,此次游学活动在学界和业界都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尽管其是面向全体教师举办的,但却对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的成长尤具启发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设立以来,其对教师的遴选就是以实践为导向的,那么这些教师唯有不断在实践中寻找教学的内容、素材和灵感,方能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引领和技能。作为专硕教师,只有自己先做“游学生”,方能在日后自信满满、底气十足地“带学生”“教学生”。事实上,今天很多互联网公司都非常乐于向高等学校教师开放,开放不仅可以促进相互理解,传递好和阐释好企业的价值理念,而且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2018年,抖音开始了一项名为“向日葵”的招募计划,邀请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到诸如“青少年数字化生存现状”“智能时代的青少年信息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网络安全及数字化素养的养成”“网络时代的亲子教育”等议题的研究中去。抖音自己将提供充足的项目经费、研究数据支持、日活用户数亿的传播资源,等等。此外,在刺猬公社组织的这次游学中,今日头条透露,其也准备成立一个“青年学者扶持计划”,老师们如果有合适的研究选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比如和隐私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头条经过评估会提供资金和必要的数据支持。曾几何时,一些高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去电台、电视台实习的机会,经费由高校解决、岗位由媒体提供,在一个时期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进修、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的“游学”本身也带有这种继续教育的性质,但目前也有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教师们的参与,第一个问题便是实习也好,游学也罢,教师能不能腾出宝贵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活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其考核方式,似乎都并不鼓励教师这样做;第二个问题是,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游学项目大多为商业行为,是由某些机构牵头组织的,那么就涉及经费由谁来出的问题,如果是使用教师自己的相关课题经费,那么培训费又常常是各大高校财务制度所不允许的报销项目,所以目前的很多业界游学都是有追求、有想法的教师自己在掏腰包,这恐怕不能形成一种制度性的推动力以维护教师的学习热情。这些问题不解决,以游学开拓眼界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便难以普遍推广开来,包括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在内的教师业界“充电”就会面临现实困难。
2.“拜师学艺”以增长本领。如前所述,游学可以为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打开一扇通往业界的窗户,但总的来说仍难免有浮光掠影之感,要想深入到媒介融合的核心圈层,掌握媒介融合的关键技术,了解媒介融合的组织架构,就必须找到业界的一位或多位专业人士,拜其为师,以一种稳定的师徒关系来确保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的学习效果。古语讲“不耻下问”,对于新闻与传播的专硕教师而言,媒体的从业人员都是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实干家,向他们请教往往获得的都是有价值的干货,而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的老师要有成为别人学生的谦逊态度和强烈意愿,通过多听、多看、多实践来实现自身的不断蜕变。在某种意义上讲,专硕教师到达新闻传播实践的真实场景中,跟随自己的业界“合作导师”,可以进一步丰富自身在媒体融合中的观感,拓宽视野,刷新认知,重新组织、调整在书本上“被他者建构”起来的讲授系统,甚至还可以打破以往讲述内容中的对于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的某种刻板印象;这对于学生而言则意味着教师可以有更多的一手教学资料,而非经过多个信息传递环节已逐渐衰减的二手资料。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报考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学生都是有志于从事实践工作的,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自己导师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单纯在学校里混个文凭。通过专硕导师的“拜师学艺”,教与学的需求对接通道被行业和企业所处的第三空间所打通,业界直接告知教师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有用人才,教师自己也能由此明确培养方向是否“适销对路”,自己的课程讲授对学生是否真的富有价值,学生更会在无形之中有的放矢地安排自己的课业,增强两年后进入职场的信心。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全国百余所设有新闻与传播专硕点的高校,都应当在制度上不断鼓励教师“走出去”,用鲜活的知识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理念更新自己,不能陷入“‘学硕’‘专硕’导师一个样,讲授内容一个样,学生收获一个样”的教育误区。今天,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必须固本培元、提质增速的全新历史阶段。业界在技术迭代升级的竞赛中不断创造奇迹,教学改革也不能落后于时代,不能为时代所淘汰。媒介融合态势下的专硕教育要始终把握时展的脉搏,力求“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特别是所谓共享,对于新闻与传播的专硕教师而言,就是要勇于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火热实践当中去,不做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局外人、外行人,通过向业界老师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好导师。
3.“结对合作”以确保成效。当前,聘请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培养学生,也即通常所说的“双导师制”,是各大高校新闻与传播专硕普遍的师资结构。这样的师资结构可谓整合了各种有用的教育资源,为专硕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在实际运行中,个别专硕点的“双导师制”出现了名不副实的现象,一些知名的业界大咖只是出现在学校用以分配导师的花名册上,一个学期甚至一整个学年学生都很难见到自己“传说中的导师”。当然,这些导师大多是行业中的“大咖”,事务繁忙,有的也仅仅将专硕导师当成对外标榜的一种头衔,鲜有意愿和精力真的投入到具体的带学生的教学环节中。但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无论是新闻与传播专硕的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都应牢记自己身上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的过程中,一个学生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如果彼此隔绝,缺乏有效的互动,那么便很难聚到一起针对自己共同的学生进行“会诊”,交换对学生课业完成的情况,找到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今后这种情况必须得以改进,双导师之间要以“结对”的形式携起手来为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为学生的前途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双导师制理应成为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的“双保险”,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实现“师资融合”及其“资源融合”,最终完成培养目标。
三、结语
对于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而言,日新月异的媒介融合趋势既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同传统媒体要积极转型一样,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都要不断创新,教师要使自己尽早适应媒介环境的快速变迁、适应学生各种新的学习诉求的涌现。总之,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之路,注定要与时代进步同频、与改革创新同步,期待师生能够共同努力,相生相融,教学相长,为媒介融合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王艳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