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摘要:儒家在先秦时期所奠基的德育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融汇吸收各家所长,是中国传统社会近两千年的主流思想。通过漫长的岁月积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积极向上且行之有效的德育理念和方法、途径。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身处21世纪的高校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着极大的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当前和今后社会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借鉴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来安抚人心,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有益于大学生群体修身养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关民族复兴、文化强国和社会稳定,事关在本世纪中叶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1](P29)先秦儒家德育设定的“学为圣贤”的人格目标,为传统士人打造了不屈的风骨,从此时开始奠基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成长起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品德,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体现。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但是,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先秦儒家留下许多德育理念与方法仍然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德育理念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

孔子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谨慎小心,若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技能。孟子也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怎样的教育才是得民心的“善教”呢?孟子提出“明人伦”教育,他认为“明人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和首要任务。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决定了“德育优先”。从先秦儒家的德育专著《大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纲领”内含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先修己德,彰显出自己美好的品德,然后再以此普及天下大众,进而臻于不断接近至善的理想境界。从“明明德”开始,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是先秦儒家给我们规划的德育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为了增强操作性,孔子把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划分为小人、君子两大层次,又把君子划分为贤人、仁人、成人和圣人等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孟子按美好的道德境界的标准,划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荀子则把古代士阶层的道德境界划分为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小人五个层次。正是这种清晰的德育目标分层,才更好地给予了士人们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断积善成德,直至“学为圣贤”。今天的学校德育,从小学的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进行层次性区分,减少内容重复性,进行德育目标的合理衔接,有侧重、有步骤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慎重思考并努力改进的地方。只有把这些目标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子目标,才能真正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尽善尽美”的德育理念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并推进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春风化雨般无声无息地滋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拥有优势和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地吸收、弘扬与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儒家德育文化的内涵。孔子主张成人之道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指诗经。他对弟子们语重心长道:“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可以用来激发情感,可以了解社会风气民俗,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可以用来讽刺社会的不公和抒发情绪。正是这种中庸克制的品性构成了中华民族温和中庸、温柔敦厚的底色。很多优秀的儒家德育资源蕴涵在文化典籍、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格言、诗词等形式中,有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形象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有利于弥补正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的讲授,它直接关切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美好的品德结合在一起,以美好的形式,融入尽善尽美的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益学识,还能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激励气节、美化心灵。

三、“反求诸己”的德育理念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知识教育,仅仅靠教师的他教传授,是难以使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得到受教育者内心真正的认同和遵循的。只有通过激发学生本身的主体性,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他们的自觉性具体化。在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方面,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中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自先秦儒家开始,士人们在追求“德”的路上就是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为仁的过程中,自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孟子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信这些品德是“我固有之也”,并不是外力强加给我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尽心章句上》)。在先秦儒家看来,“圣贤”的存在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明明德”“新民”,使之“止于至善”(《礼记•大学》)的教化功能,二是“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的提升功能。前者重在教化,后者重在自修,教化与自修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圣贤的存在及其对人的教化,自修者就会失去追求的目标和皈依;而没有个人的努力自修,则教化之功无以实现。为此,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孟子提出“反求诸己、反身而诚”(《孟子•公孙丑上》)。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上多下功夫,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花样翻新,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也才能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四、“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强调,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孔子曰:“力行近乎仁”(《中庸》),身体力行就是仁,道德不是心里知道,嘴上倡导,而是实实在在的践行。所学知识要用到生活当中,不可以与生活相脱节,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努力去奉行、去检验。儒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真正的归宿。孔子极力反对只说不做,“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说得多做得少,君子认为是耻辱。所以,他提出考察人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这种听其言观其行的思想,成为儒家德育的传统。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修身》)听到、见到、了解到,都不如行动到。从这个思想出发,他把学习分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能否把习得的道德知识付诸自己的行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而是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行动中。所以,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要重视和增加实践环节,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坚定对社会义务和责任的体验,培养奉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基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养分,才能真正培养我国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带领他们进入丰盈、诗意、审美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王笑风 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