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迈入了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大环境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互联网时代背景深刻影响其心理状态以及情感趋向,这就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点以及现存问题,就如何提升这一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有效性,助推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背景;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现存问题;创新策略

纵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状况,其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将大学生称之为最彻底受网络文化渗透的群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能否牢牢把握同学们的思想动向,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积极探索一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开展育人价值的实现。基于此,探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创新策略,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特点探析

1.1针对性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各所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较为广泛、准确地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信息,从而建立起覆盖全校学生的信息数据库,为其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1.2多样性

互联网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全面、深入应用,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为该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广大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网络这一载体,实现对原有教育途径和手段的丰富。无论是相关网站的建立,还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开通,都充分彰显着互联网之于现代化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1]。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更加快捷、便利地获得德育知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其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广泛性

纵观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广大教育者多采用单纯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方法,并且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于有关内容,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倦怠甚至厌烦心理。但是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学生可以较为自主地选择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等要素的限制,这就大大提升了其学习的自由性,为其个人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探析

2.1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加多元化,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所涵盖的范围,甚至超过了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想象。但是作为一名社会经验还不丰富的大学生,对知识“爆炸当量”普遍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在面对纷杂的信息的过程中就极容易出现鉴别、判断错误的问题,因而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错误价值取向,或者是思想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之下西方国家所强调的“文化输出”,其中一些腐朽、落后文化极大的腐蚀了我国青年的身心,严重制约了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2]。无论是个人至上的实用主义,还是对金钱过度追求的拜金主义,抑或是缺乏理想与求知欲的极端现实主义,都彰显着多源信息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境,这也为各所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2网络道德问题频发

就有关网络上言论与行为自由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甚至于爆粗口的学生占比为37.4%,而有31.4%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不讲真话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还有24.9%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受到限制。这一数据,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许多学生的网络道德以及三观已经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如果不对其加以及时、有效的教育,那么将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隐患。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其成长过程中凸显出情绪化倾向。如此一来,他们在网络上敢于批判各种各样的现实,但是因其稍显匮乏的社会经验,所以很难对某一事件或者是思想进行客观、正确、全面、理性的认识,稍有不慎可能会陷入错误的思潮、观念、甚至于生活方式之中,严重制约其成长与发展。除此之外,在自由的网络氛围之中,大学生往往十分强调自我,渴望获得独立与自由,进而难免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或者家人的管护产生反感情绪,同时也会抵触社会道德的约束力,这就使其同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冲突频频发生,严重制约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育人价值的实现[3]。

2.3德育教育方法落后

现阶段,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以及这一背景下学生思想层面的变动趋向,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打破原有开展模式的桎梏,积极探索一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们多样化、层次化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原有的育人价值。但现实情况在于,现阶段许多高校未能全面认识到德育教育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因而未能给予该工作以必要的重视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凸显出短期性、临时性的特征,很难较为系统、全面、前瞻地指导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内部专门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老师十分匮乏,许多德育教育岗位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实际的工作开展状况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为了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时展趋势,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德育教育网站。但是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之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普遍存在着如教育模式单一、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过程程序化的特点,未能把握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动向与发展需求,德育教育网站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价值大打折扣。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广大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平台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也必须提高警惕意识,将互联网对其成长与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4]。这一目的的实现,也对各所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寻求创新。

3.1倡导学生文明上网

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大学生信仰缺失、网络道德问题频发的现象,各所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力度,使其可以以文明的方式获得各种知识。首先应当强化学生上网文明化的意识,可以借助于宣誓活动、校内调查、“文明上网”论坛等载体,广泛宣传有关文明上网的理论,使同学们明晰网络道德与个人素养之于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自身做起规束上网行为。其次,必须加大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督、管理与约束力度。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文明上网的问题,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其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可以认识到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如果在接受教育之后仍然不思进取、我行我素,学校则有必要对其予以一定的批评和处分[5]。最后,各所院校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长效、高质的网络行为规范机制,即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形式明晰上网所应遵循的要求,并且将学生文明上网纳入到对其综合素质的考评之中,同时将评价结果同后期的评奖、评助以及评优活动相结合,全面提升广大学生对于这一行为的自我约束力度。除此之外,应当加大对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在网络环境中的权利与责任,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律性、自控性,做到合法上网,实现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与法制意识的全面提升。

3.2推进德育队伍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对于德育工作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完备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管理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可以较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开展的新要求。基于此,各所院校应当完善招聘、管理、培训德育工作者的机制,严把德育工作的“用人关”,明确不同岗位的用人门槛以及工作标准,即应当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管理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避免出现任人唯亲或者是随意选派的不良现象,从源头处提升德育教育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应当加大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应当采用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模式,例如举办专家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或者是选派一些德育工作者前往其他学校和单位学习,使其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先进思想与前沿理念,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创新水平以及责任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6]。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对德育工作者的职业规划与引导工作。就需要各院校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科学引导,使其可以树立同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目标,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有机统一,为其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3.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现阶段,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对学生生活、学习影响的不断深入,网络平台成为同学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也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有关主体应当牢牢把握时展变化的趋势,勇于打破传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模式的桎梏,积极引入并应用各种网络化技术和平台,实现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同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需要各所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并应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和计算机软件,并且重视对德育工作者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可以有效应用各种现代化平台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其次,有关主体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交换机制,有效融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要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正确的教育,全面激发其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可以建设专门服务于德育教育工作的红色网站,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提升自身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7]。德育工作者还应当加大对网上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及时清理校内网站上各种反动、不健康的内容,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除此之外,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特点,所以必须重视不同学生的心理动向与发展需求,从实际生活层面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难题。这一目的的实现,可以借助于网络思想教育问卷调查、学生信箱等途径,确保德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实现德育教育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3.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普遍存在的大学生信念缺失与传统文化教育失衡的特点,各所高校在其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有效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与民族精神,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具体来说,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可以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将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培养其对中华民族浓厚的民族情感,提升自身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有效应对西方腐朽、落后文化对网络环境的侵蚀,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8]。除此之外,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必须坚持并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主体应当牢牢把握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及发展需求,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助力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广大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关主体应当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平台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也必须提高警惕意识,将互联网对其成长与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玉双.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77-78.

[2]何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4):117-118.

[3]舒晓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论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教育现代化,2017,4(20):173-174.

[4]张慧,姚婕.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11):95-96,99.

[5]滕慧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应用研究———兼评《用民族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人真事典型德育教育案例赏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02):111.

[6]李杏余.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德育建设问题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7(03):97-99.

[7]赵华珍.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困境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46-47.

[8]许勇,李姝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手段[J].中外企业家,2017(01):188.

作者:韩立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