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高中健美操教学小组探究法意义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小组探究”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法,它可以构建民主课堂,使课堂体现生本意识,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小组探究”法在职业高中健美操教学上的意义体现。
关键词: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在职业高中健美操教学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了“小组探究法”,发现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小组探究”法,就是在健美操教学时,针对可行的教学内容,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主要通过提示、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探求学习内容的目标要求,把握其重点和难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解决教学任务,强化学习能力。“小组探究”法在职业高中健美操教学上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构建民主的课堂
使用“小组探究”法对学生进行健美操教学是基于罗杰斯“学生中心”教育思想,遵循真诚、尊重、移情的原则,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师生有良好的沟通,使课堂达到民主、平等、融洽的程度,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二、教与学本质的转变
传统职业高中健美操教学是教师示范后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练习的,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最终变成老师想要的样子,属于典型的“满堂灌”教学。“小组探究”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我探究,小组交流,老师最后点拨,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学”到“学———教”的转变,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
三、体现生本意识
“小组探究”法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地位,形成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总以为老师会解决而不主动思考,对于老师提供的方法总认为是最好的,不能创新地考虑是否符合自身特征。职业高中学生已经有较成熟的心理,渴望成功,如果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就会很高兴,解决成功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能力;解决失败会在“小组探究”中寻求更好的办法,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探究”法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这一做法不仅符合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而且是杜威“做中学”理念的体现。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组探究”法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索环境。学生各抒己见,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以至于对老师示范的动作提出质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创新往往是在与大多数人想的不一致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对于学生这种探究精神,师生交流中老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能使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培养探究能力。在教学V字步时,学生没有仅仅局限于老师的示范和讲解,通过小组探究,探究出v字步就是双脚在写一个v字,两脚之间的距离略比肩宽,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还探究出v字步可以做一些动作的变化:正和倒的V字步(前、后)、转体v字步、跳的v字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吝表扬,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创新的精神。
五、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新课改一直提倡的课堂改革,更多被室内课堂所关注,职业高中的健美操教学还处在较落后的阶段,“小组探究”法是基于课堂行为的改革,这种课堂形式学生不再消极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积极活动,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大胆发表见解,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六、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小组探究”法的健美操课堂教学,会提高学生健美操技能和素养,由于“小组探究”法中涉及师生、生生的交流和反馈,因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发展;涉及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当中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会得到发展……“小组探究”法在职业高中健美操教学上意义体现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地预见课堂生成。尽管如此,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也不能尽在掌握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和引导作用,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提示,要宽容出错,鼓励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在职业高中健美操课堂教学中,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动作要领,让学生自主探索往往不容易解决,“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要适当选择、灵活掌握、科学运用,就一定能够改善职业高中健美操课堂教学。
作者:杨宇 单位:江苏省新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林碧卿.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2008,5.
[2]李德高.展现能动特性提升探究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