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健康是个体生存且发展的关键条件,而身心健康更是个体综合素质体现的前提。中职学生尚处于未成年时期,其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是决定自身未来成长及发展的首要因素。对此,本文以西藏中职学生为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现阶段,中职院校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实践教学,而是逐步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拓展,同时该类型教学工作也受到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多重限制,致使学生心理承受力逐渐降低,丧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中职院校应以学生心理认知误区为导向,加大其心理健康关注度,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而奋斗。

一、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难点

(一)自身因素

由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从青春期困惑、学习挫败两点予以思考。首先,青春期困惑。中职学生因处于青春期发育关键时期,虽在生理上已实现成年的过渡,但却在社会认知、自我意识与事物理解等层面,仍相对较差于成年人。同时,因对社会的好奇,社会经验及阅历的匮乏,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致使生理发育、心理发育呈现不稳定状态,引发心理冲突。其次,学习挫败。诸多中职学生由于初中学习相对较差,尚未取得普高录取资格,而在进入中职院校中,更应加强的实践教学,产生学习障碍,最终在衍生“破罐子破摔”情绪的同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二)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教育理念的限制,导致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二等教育”、“不入流”的角色,而中职学生更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甚至在部分院校教师中,也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也正因此偏见心理的存在,导致中职学生自尊心遭受挫伤,产生心理阴影。同时,笔者通过对西藏中职学生家庭条件的调研,发现90%以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且经济条件尤为困难,虽享有免学费政策,但却在生活费和考证费等经济支出中,仍存在窘迫状况,使其产生自卑感的同时,出现孤僻等心理变化。

(三)学校因素

其一,普教观念。现代西藏中职院校以知识传授、技能教学为目标,侧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并非过于重视学科分数。但是,部分中职教师仍以普教观念为基准,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往往因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无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还会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二,工作经验不足。对于西藏中职班主任而言,不仅应全面掌握民族语言,还应借助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特点的变化,做到事无巨细的工作目标。在此期间,部分老教师往往会因工作量的繁重,而不愿承担班主任职责,中职院校领导只有通过对新入职教师的筛查,选择班主任任职资格。但是,由于该部分教师工作经验相对欠缺,难以对学生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最终因学生心结的存在,诱发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二、加强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一)强化社会支持力度

社会支持即为亲友和家庭、同事、伙伴及社会等个体,对物质及精神上的帮助,健康且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还可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营造。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等领域,强化对中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以此促进学生养成主观幸福感。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因长期处于留守状态,家庭直接关爱度相对较差,致使其幸福感过低。而若要严格避免该类现象的发生,父母应勇于克服各类困难,通过对孩子的多加看望,使其在感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促进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应借助师生情、同学情等社会支出系统的运用,实现亲情向师生情、同学情的转变,以此帮助西藏中职学生更快适应学校生活。

(二)侧重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其心理素质,是优化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此,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依据藏族文化背景,开展班级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拟定多元化主题内容及教育课堂,以此在要求学生自主转变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做好人际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引导工作;结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心理教育方案,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合理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

由于心理问题、思想品德问题间呈现紧密相关的特点,而在西藏中职学生中,更是将二者予以混淆,最终忽视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各类状况的出现。因此,学校应全面加强德育教育,以政治、道德和法律等角度,实现说服教育的目的,以此在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利用宣传和批评、约束和奖励等方式,达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在心理问题教育中,可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引导价值,对学生内心世界予以深刻调研,且借助沟通和倾听、引导与理解等手段,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做人道理。

(四)加强心理咨询

因受到社会因素的限制,在部分中职学生眼里,将心理咨询认定为较为羞耻的事情,而咨询者更是存在精神不正常现象。同时,少数学生将心理学、算命予以混淆,将心理咨询师看做“敌人”,仅通过外部行为表现的方式,否定自身心理问题及内心想法。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几率,还会丧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学校应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学知识宣教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对心理咨询活动予以全新认知,以此在享受心理咨询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既是解决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有效措施。对此,学校和班主任应加强对藏族学生心理特点、身心特点的思考,借助时代性教育模式的运用,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且良好的心理素养,在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民族团结做出有利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文.内地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6,(11):93.

[2]毛雪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内地西藏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心理学,2017,(7):22-23.

[3]强春华.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国培训,2017,(10):160.

[4]王瑶.新时期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学术论坛,2013,36(2):211-214.

作者:尼玛卓玛 单位:西藏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