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个正常的、完整的家庭应当有父爱、有母爱,成员之间的感情维系着家庭的和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犯罪、离婚、交通事故等不断发生,正常的家庭格局被打破,形成了许多特殊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把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
特殊家庭长大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其性格、行为、习惯、情绪等方面受到家庭或者社会不利条件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遇事比较冲动,且不够理智。调查表明,在特殊家庭生活的儿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两者之间相差近10倍。这些儿童的情绪容易变得消极,常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喜欢独处,待人处事冷漠。有时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起伏较大等问题。另外,在特殊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学生经常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当这些刺激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如果这些刺激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威胁”,就会采取独处,封闭自己,不与其他人交流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使人体的生物机能受到损害,最后身体与心理都将受到疾病的折磨。
二、分析特殊家庭学生学习问题
特殊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是太好。因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构成了不利的学习环境,另外由于家庭的各种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容易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家庭矛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这一类学生在课堂中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并且在课后不能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开始逃学和旷课,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特殊家庭的不利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危机”,使学生变得冷漠、孤独、自卑、怀疑、彷徨等,致使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此外,父母对于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任其自由发展,这些中小学生就容易出现品德低劣、行为偏激和自我封闭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中小学生会出现反人类、反社会的倾向,进而危害社会。
三、维护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社会、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三大殿堂。这三者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特殊家庭孩子品行的矫正,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各尽其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措施如下:第一,开设“家长信箱、家教热线”。针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不良表现,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沟通,制定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解决方案。并且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请心理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让优秀学生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同时,邀请不同层次的特殊家庭孩子的家长进行座谈,共同商榷学生的成长问题,相互交流管理、教育经验,让家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走入歧途。第二,组织家访,上门辅导。学校应当要求全体教师不定期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学校教育方案。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特殊家庭孩子行为、思想、品格的转变与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第四,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学校邀请了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开通了“悄悄话”电话专线,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努力。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用十二万分的努力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拯救“问题”学生,让其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家长、老师要共同协作,呵护特殊家庭中小学生的成长,纠正其扭曲的品格和不良的行为。
作者:袁瑗 单位: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技工学校
第二篇: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聋哑儿童是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落,其生理的缺陷造成了他们在心理、情感、性格以及行为等方面与健康儿童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聋哑儿童在心理上常常会有自卑感、孤独感,情感较脆弱,情绪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一特殊群落,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健康儿童没有区别,让他们心理上不再自卑。本文就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通过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期对聋哑儿童的心理、情感、行为等各方面进行矫正,使他们能够像健康儿童那样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关怀。
关键词:
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同样的关怀和照顾,都希望拥有一样的爱,甚至更多的爱。孩童的心灵是那么的纯真,渴望的也是那么的真切。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落,他们也曾渴望得到一样的关心和爱护,也曾渴望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可生理缺陷却使得他们不敢渴望这些再看似平常不过的需求,这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自卑感。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一心理阴影,让他们拥有像正常孩子一样的心态,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关怀,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了解聋哑儿童的心理特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较多聋哑儿童群体对自身的生理缺陷都会感到自卑,自卑的心理让他们不能很好地参加各项活动,也使得他们较多的封闭自己,不愿对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卑与自信是相对而言的,自卑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不肯定,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不符合现实的评价。聋哑儿童极其敏感,对外界的环境和评价过于重视,也许会在不经意间你可能认为没有什么的话语都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对于一些自卑感较强的儿童来说,他们越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越是有犹豫不决的心理,就越希望自己变得优秀,越是渴望将自身的优点展现出来。也有些聋哑儿童为了让生理缺陷这一自卑感得到释放,得到减轻,他们对渴望得到赞美的心理就会强于其他儿童,这也是造成他们表达自身方式不正确的一大原因。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带有异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孩子,而是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内心变得强大,让他们感受到同等的关爱,受到同等的教育。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心是让学生心理走向健康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教师更多的去了解学生,将自身融入到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只有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生理、情感和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帮助学生树立其自信心可以从鼓励、奖励等方面进行,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展示的平台,给予每一个学会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认识不可能的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实施多元化的心理教育
环境能够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我们都应该极其重视,尤其对于聋哑儿童来说,其生理上的缺陷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很多方面,以致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生活,但生活的环境是可以让他们拥有像正常儿童那样的心理需要的。所以,为聋哑儿童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实施多元化的心理教育也是对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设立对学生家长进行咨询的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以便家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通过对学生家长的定期专门咨询来间接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教师来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开发课程资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从当地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利用,积极争取社区的支持,将学生很好地带入到相关的实际情景中,再根据学生对形象客观事物的认知高度敏感的特点,巧妙地辅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使学生在这些形象的情景训练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同时还能促进其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而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拥有像常人一样的生活是他们极其渴望的,尽早教孩子说话对他们的语言运用的成熟度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看图识字、面对面的讲故事,并积极给予“唇语”的指导,使得孩子从小就能够学会看口型学说话。对于耳聋学会说话的孩子,可以借助助听器进行听觉训练,并鼓励其说话,不断提高其语言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聋哑儿童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必不可少,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多样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帮助学生打破自卑的心理,克服胆怯和不自信,为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作者:梁文君 单位:重庆市巫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云虹.浅谈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2014.06:5-6
[2]王一茹.聋哑儿童的心理表现及其教育策略[J].教育探索.2014.02:3-4
[3]罗辑.聋哑儿童常见心理困扰及改善策略[J].智富时代.2015.02:6
[4]郭辉.聋哑儿童教学中的心理状态调节[J].吉林教育.2016.16:7
第三篇:科技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根据几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索了切合我院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丰富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被重视是21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当代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不可或缺的指标。作为新生的独立学院,科技学院从成立以来,一直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办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7年12月,科技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但总体而论,大部分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为提高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对我院发展大有裨益。
一、我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课程开设较少,连贯性不强
我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只安排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门公选课,学时为24,而由于教学资源紧张和专业课程安排比较满,仅有一门的公选课也不能保证每学期都开。教学作为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对理论和实践并重,如果只靠零星的咨询和辅导及心理文化活动,是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收效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纳入必开课教学体系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二)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少,团体辅导缺乏创新
目前,心理咨询中心只安排了一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同时要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很多日常事务,很难抽出时间来全力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久而久之,同学们遇到心理问题就不再去咨询了,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同学们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咨询中心会针对大一刚入学的新生做主题为“轻轻松松交朋友”的团体辅导,对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这项活动对于彼此陌生的新生确实能起到很好的融通效果。而对大学生来讲,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内容应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更新。比如到大二,大三,大四都应该采取不同的团体辅导项目,针对不同的团体对象和问题选用不同的团体辅导方式和主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少且参与度低
连续三年,我院心理协会在新生中进行了大学生活状况调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同时形成了调查报告,继而开展了面向全院同学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协会也组织同学们看一些心理电影,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并未真正领悟到影片所蕴含的心理规律,观后缺乏影片赏析,讨论环节几乎没有。“5.25”心理文化节的一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和目的都很不错,开展的次数较少,还未形成气候,同学们的参与度也不高,所以活动的影响力和效果也不够大不够好。
(四)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不明确
在中国教育的惯性思维里,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很微妙,学校的领导决策层、普通教师、学生对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不够全面。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也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而目前主要挂靠在思政教育部门进行管理,我院则是挂靠在学工部,由学工部来统一安排布置工作,这样势必形成与德育工作相似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一系列问题就暴露出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角色冲突;学生的认知模糊,认同不足;管理上出现归属问题和工作时间、空间受制问题;工作思路被动;专职或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及专业技巧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无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运行提供保障;长此以往,会给全院上下带来很消极的影响,即: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探索
为理顺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我院科学和谐发展,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为帮助我院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可以安排如下公选课程(每学期都应该开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4学时)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冲突的分析入手,学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24学时)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为内在逻辑主线,系统介绍基本的职业规划理论、职业的划分类别、通过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自我分析与定位、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等内容。
3.《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24学时)以网络环境为文化背景,通过对种种网络心理现象的透视与剖析,激活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抑制消极的心理因素,调整不适的心理状态。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第一、教学组织上,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心理教育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按照专题进行重新整合,分不同的课程进行讲授,让心理学能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将心理学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全校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在学校教务教学公选课系统上选择自己想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做到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教学目的。第二、教学管理上,严格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建立并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具体措施包括:(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教学大纲和优秀教材内容为主导,允许任课教师结合实际有所取舍和发挥,要及时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努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互相观摩交流,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3)应用现代教育先进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4)改进教学考核和考试制度,实行网上作业,论文和考试相结合。
(二)重视个别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更,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针对这种情况,从2008年起,我院建立了“四困生档案”,四困指:学困、心困、贫困、违纪。把重点学生工作当成一项长远工程来建设,有效预防了大学生在校意外事件的发生,我们应汲取过去的经验,继续将这种做法推广并完善。
1.实行重点学生联系制
为了防止重点学生异常情况的发生,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系政工干部、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对重点学生都要经常保持联系,给予特别关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相关政工干部联系,协助处理。每名学院领导至少负责联系一名学生;每名系政工干部至少联系2名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本班学生;班级心理委员联系三名学生;寝室长联系本寝室同学。
2.把握重点,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我们可以把握三个重点,即,在重点时段、重点地点开展对重点学生的关照活动。把重点人群确定为贫困生、心困生、学困生、违纪学生、优秀生、毕业生,把重点时段确定为放假前后(开学前后、清明节、五一、端午节、十一)和各类考试前后,把重点确定为教师和寝室。
(三)拓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对具有同一心理问题的学生集中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应积极组织安排;二是心理咨询师,联合辅导员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学生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让每位学生每学年接受一次心理辅导谈话;三是举办心理沙龙活动。可以由心理协会承办,就某个学生们一致关心的热点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和研究,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四)丰富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1.建立心理宣传阵地,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渠道
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如校报、板报,网络等多渠道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广播台可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版块———“美丽心灵”,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为学生作专题广播节目。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平台,一是纸质媒体宣传平台———《心语报》,主旨是“心语相伴,有你有我”,开设心灵快递、心系天下、心事拾音、心海相约等几个栏目;二是按照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指示精神,创办网络宣传平台“心语网”,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在线心理咨询,下设新闻公告、心理课堂、心理自助、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子栏目。
2.定期举办“心灵鸡汤”系列主题讲座
心理健康讲座作为一种受众面广、教育效果好的宣传教育形式,应该得到大力提倡。我们可以邀请武汉市著名高校的心理专家学者以及对人生感悟较深的其他专家来我院做心理讲座。让同学们对生命的认识从心灵深处得以升华。
作者:吴文斌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涵义.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前沿,2006(12).
[2]林玉琼.浅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新世纪论丛,2006(3).
[3]曾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习月刊,2007(7).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摘要:
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了音乐治疗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以及音乐对学生思维和沟通方式的影响,并阐述了如何很好的利用音乐来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承受能力;音乐治疗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述
1.1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们如果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使自己的事业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要保证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也就是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心理上也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环境,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比身体健康更加重要。
1.2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的心理首先是指人具有自我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要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能够正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陷,并勇敢的面对。其次,要能够保持情绪的乐观和稳定,不让消极的情绪伴随着自己的生活,用积极地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复杂的社会[1]。再则要有较强的幸福感,不会只感受到生活中不好的事情。要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主动并积极的与人交往,且行动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具有了较高的学历和素质,但这与心理健康的程度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很多大学生学习的东西越多,反而越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疾病,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各种压力和思想观念得影响和冲击下,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堆积,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2.2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大多为90后,这些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家中是全家宠爱的对象,这就使得孩子从小形成了蛮横骄纵的性格。在大学离开父母之后,面对学校和社会上的众多问题,他们一时无法适应,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对遇到的困难也束手无策。
(2)爱情因素的影响。现在普通大学生一般在20岁上下,对于爱情有着向往。但20岁的年轻男女在心理上不够成熟,对于爱情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甚至想法较为极端。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心理上容易受到爱情的影响。
(3)事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面临着就业的问题。但社会上每年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可能会出现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这就导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很多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音乐疗法对学生沟通和思维方式的意义
3.1消除人际关系的障碍,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的媒介,成为丰富自我情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2]。特别是在集体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乐调适中使用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体验对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3.2可以调节大学生心理的不良情绪
音乐作品能起到教育启迪的作用,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真实内涵。通过音乐,大学生可以放开枷锁,自由驰骋于音乐家为我们营造的奇妙景象中。同时,音乐可以诱发大学生内心向上的一面。众所周知,情感是人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可以轻易地诱发良好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本身的特性是激发情感,人们可以随着不同音乐产生不同的各式各样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
3.3能够促进学生与自己内心世界的沟通
一般来说,音乐的创作是创作者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体验,是受到审美经验的支配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将人们内心的情绪和体验等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以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出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敬爱这六种不同的心情。音乐能够通过音调来反映一切关于情绪和品德的性情,对人的心理情绪具有很强的调试作用。
4音乐疗法的有效途径
4.1抓住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教学
在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调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学生的需求大多表现在情感需求、成就需求、独立需求、自尊需求等。如果教师在使用音乐调试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针对性的教学,会起到很明显的效果,使学生得心理情绪得到调试,缓解学生的压力,起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4.2选择适当的音乐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试
在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音乐。由于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是不同的,音乐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情绪来确定,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和旋律等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不同的音乐会起到不同的调节情绪的作用。因此,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利用适当的音乐来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例如在心情浮躁时,可以使用旋律悠扬、缓慢的歌曲来起安定情绪的作用。如果是在情绪低落抑郁时,可以采用旋律较为激情、昂扬的歌曲。在疲劳无力时,可以使用节奏轻快的乐曲来提起精神。
4.3利用音乐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音乐具有的感染力和审美功能是较强的,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感染力,从而陶冶性情,使自身的精神得到升华,得到情操提高提升。从这可以看出,音乐是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的,它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治疗可以使音乐渗入到欣赏者的大脑,使其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共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的很重要的,它能够使得大学生在平常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等进行审查,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利用音乐的这一功能,通过对各类音乐的科学运用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提升。
5结束语
音乐是一门极具审美功能的艺术,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对人们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推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意义的,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作者:莫梦娴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齐晓芳.音乐治疗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5,35(15):176.
[2]王雪敏.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2,(z1):403-405.
第五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探讨
摘要: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包含了对孩子个体身体发育、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家长的要求都比较高。本文简要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强调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的措施。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措施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阶段教学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要目标。从教育层面来说,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实现全面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健康。因此,为了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促进幼年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对家园合作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晚,前期主要在探索中不断学习和改善。虽然目前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发生,甚至许多教师和家长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另外,由于缺乏成熟经验和相关数据的参考,在实施家园合作时,教师与家长对项目的理解程度有限,合作教育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教育内容的缺乏,以及规范性管理的缺乏,导致合作教育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二)存在交流障碍
对于幼儿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其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而在这段时间内,是考验家长和教师交流效率的关键时期。交流障碍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不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或对学校的相关规定不给予支持,导致家园合作教育难以有效开展。二是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不够,学校希望家长能够充分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而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支持,两者交流的缺乏导致合作教育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三)缺乏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针对幼儿时期的心理教育,需要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和关注,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进而充分提升教育效果。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保证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教育,才能在整个幼儿时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合作教育环境的构造也十分重要,轻松、和谐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对其人生成长轨迹和发展方向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环境十分重要。良好的成长环境的构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设置针对性的亲子活动,通过家长的充分参与,能够有效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在孩子与家长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可针对性地解决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良好性格的养成,进而促进其大脑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的措施
(一)转变幼儿健康观念
从根本上改变幼儿的健康观念,是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的重要条件。在这一阶段,对幼儿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培养其乐于探索的习惯,提升其适应能力,以及开朗的好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环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促进共同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观念的转变,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和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与孩子的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交流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效率较高。
(二)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加强家园沟通等方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大班和小班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活动开展。一般来说,小班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对陌生的环境还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心理状态不太乐观,比较焦虑。此时活动的主题应是鼓励孩子充分适应环境,与身边的同学成为好伙伴。而大班的孩子对校园已经基本熟悉,但此时面临着正式升入小学的问题,孩子的内心比较紧张。针对这种情况,可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并与家长配合工作,让家长充分参与健康教育活动,保证家长的参与度,不仅能够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育共同出发点的形成,还能够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三)完善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的评估体制
完善的评估机制是提升心理健康家园合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实施家园互评的制度。学校可在每学期的期末组织一次评估,广泛收集孩子家长的想法和建议。并且,根据不同孩子在这个学期内的表现,家长和教师合作制定出针对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措施,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家长可成立观察团,对幼儿园举办的活动进行评估。这样的合作方式的优势在于,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自主、互助的教育模式,家长与教师既能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又能进行合作教育,进而充分提升教育的效果。另外,家长和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方式。例如开展“妈妈课堂”等活动,鼓励家长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孩子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结束语
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是提升幼儿关注度、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对孩子的健康心理状态和乐观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转变幼儿健康观念、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及完善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的评估体制等方式,强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与教师的合作,促使双方明确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进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提升合作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米克热阿依·艾依沙 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塔北双语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雅颉.试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J].亚太教育,2016,01:2.
[2]崔淑婧,刘馨,王晓菲.家长参与建构“幼儿成长档案袋”——一种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形式[J].家教世界,2014,20:59-61.
[3]郑红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机制的构建路径[J].中华少年,2015,22:6-7.
第六篇: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度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峰阶段,相关层次更是直接进入了矛盾突破期。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职院校所发挥的专业角色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承受的身心健康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特别是中职学生近些年来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多重压力挤压下,一些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生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学校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现代教学体制改革的效率,大力提升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
关键词:
中职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
在中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德育教程的开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摆正德育课程的教育地位,如今所有中职院校都将其视作是一项必修基础课。德育课程的核心宗旨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健康道德修养,正确法制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理想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为了完善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增强课程开展的可拓展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已经成为现实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教学如果能够渗透身心健康教育,其新课改的未来前途将会获得更宽的思路和路径。
1中职学校德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现状分析
国家于2008年正式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表示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开展需要进行创新,针对学校开展的课程内容应该添加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当前,我国新课改的步伐正稳步踏进,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深入一线教学,尝试在中职院校德育课程中添加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双课程的有机结合,最后提出了“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宏观目标。不过在实践应用中,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团委直接负责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配备严重不足。另外,尽管很多中职院校的政治教研组已经开展德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是因为缺乏具备丰富经验的指引者,所以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
1.2存在的问题
第一,德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现行的大多数中职院校德育教学目标虽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情感、态度、观念”。但是对于情感态度挂念目标的考核和实现却存在诸多的漏洞,例如:在评价机制方面单一化,与学生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忽视了现代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和可协调性;在追逐分数的同时,学生身心的发展被严重的忽略,德育和身心健康的有机融合流于形式。第二,教育资源稀缺,互动机制缺乏灵活性和鲜活性。如今大多数中职院校因为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的缺失,导致德育课的教学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相关于身心健康的教育资源更是处于亟需补充的阶段,仅仅满足于教材的内容。在一次教育部针对中职院校5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只有21%的学生认为德育课的教学是生动形象的,69%的学生则是认为课程教学内容空洞无味并且注重大道理,缺乏和生活实践的应用。第三,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被严重忽视,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了互动机制中的主体。目前超过半数的中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德育教学都处于传统教学模式阶段,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中职学生呈现多元化的个性心理特点被严重忽视。伴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甚嚣尘上,更多的中职学生开始自动养成一种依赖教师和懒惰的心理,对于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探索欲望会逐渐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的被动接受更是会让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于枯燥和厌恶,学习效果将会越来越低下。
2中职学校德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2.1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和家庭因素。我国教育的环境还处于一种强制性的应试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分数都非常看重,“优秀教师”的评比完全依赖分数的高低就可以看出整个教育体系已经逐渐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中职院校虽然没有很大的升学压力,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一小部分中职教师群体即使想要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也很难做到,毕竟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正是因为这种来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德育教学中即使教师想要做出改变,也很难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入实践教育中。第二,学校因素。中职院校学科教学管理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我国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教材即教科书,德育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还是教材。如此一来,在学科内容设置偏向于单一化的情况下,中职德育教师即使想要在德育课教学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难实现创新目标。第三,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多是以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形式存在,例如:学院管理层、富余人员等等。这种情况,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性很难得到保证,就算是想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添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很难得以实现。
2.2对策分析
第一,在社会方面,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从80年代开始,我国便陆续推出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关目标,德育课程糅合心理健康教育便是迎合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所以,在实践中,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职院校精品课程和创新课程的支持,一方面需要在政策法规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在财政投入上加大投入。第二,在中职院校方面,需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要坚持全员育人的思想理念,积极构建以学校身心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管理机制。
3结论
当前,中职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凸显的非常明显,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培养也日益重视。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中职院校德育课程中添加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主体都需要做出努力,保持创新思想,积极开拓新资源、新结构,增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教学效率。
作者:李蔷 单位:长春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郝楠.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5(04)
[2]周武兵.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4(17)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进而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观点。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进行一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青年学子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校在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切实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了一些经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文化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乃至行为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甚至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因此,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品格,具有较强心理调适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的重要手段。因此,借心理健康教育之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1学科根源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诸领域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重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适应社会生活为培育目标。二者在学科根源上既有交叉也有区别。
2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人才需求的方向发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以及优化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二者在工作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3工作方法的相似性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日常教育管理是有效抓手,校园文化是氛围,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和深化认知的水平。工作方法主要有理论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等。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教学,面向部分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的讲座、沙龙、论坛以及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实践,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二者都有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体验等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工作效果的互补性
已有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备崇高理想和远大追求的学生往往会比其他学生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辨别能力,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觉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效果上是具有互补性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现状与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不足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较少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因而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教育效果流于表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局限于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辅导咨询,缺乏对全体学生思想观念的提前干预和引导,经常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是“事后救火”。二者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本可以互相借力,融合共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各自为战,大大削减了教育效果。
2对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分容易混淆
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判断往往出现混淆,导致处理方式方法失当。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更多的是因学业、家庭、情感问题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做思想工作来疏导,更需要通过做心理辅导去处理。如果将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服教育来做工作,可以想见,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耽误对学生的及时帮助,甚至导致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存在一定难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理论很多,容易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遇到学生成长中容易出现的学业、情感、就业等实际问题就更显得因超出自身的范畴而难以有效解决了。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因高校重视不足,工作体制机制不顺畅,辐射的学生群体有限,工作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二者各自的特点使得其在教育实际中课程难以融合,教材师资严重缺乏,开展相结合教育存在一定难度。
4体制机制不顺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常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畅,工作归属不清的问题。有的学校将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放到党委宣传部,有的学校是思想政治教学部负责,有的学校是学生管理部门牵头,更多学校是几个部门都做一部分工作,大家各做各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实际效果“水过地皮湿”。机制不顺是因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找准切入点,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来将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思考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过程中既要总结经验,将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继承好、运用好,也要结合新问题、新情况创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坚持教育引导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学生为本,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育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制机制
高度重视,成立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委员会,完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亲自抓工作落实情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精神,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建设等方面做相应的安排,设立一系列打通心理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课程,建设一支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设计打造一系列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2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体现人文关怀。首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到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对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区分,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其次,价值观培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调研,比较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不同群体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和指导。第三,价值观培育要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增强感召力,通过借鉴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来拉近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而这些问题多是由于实际困难没有得到化解所引起的。要解决这类问题,单纯说教恐怕收效甚微,只有通过为学生办实事去解决。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研究他们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选取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抓不懈
心理学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从低到高、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心的长期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任务,学校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抓不懈,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王璐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2]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查颖.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6]刘锦涛,王晓丽.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0).
[7]庞彤彤.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性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8]那日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前沿,2013(1).
[9]雷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5(1).
第八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新,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渐提高。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观念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变得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社会环境呈现出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心理健康问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教育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步入高职阶段之后,学生便进入了心理转换期,同时也是独立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笔者将从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着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问题;措施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都会面临从中学教育中解放出来的困惑,以及面对社会就业的压力,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迅速转变,态度调整,从而以成熟的心态迎接未知挑战。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不适或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开展职业教育的效果,要对症下药,提出有效的策略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氛围;准确定位,完善内容体系;灵活运用,促进多元化;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以上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生活中遇到的脸更积极乐观,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开展职业教育的效果,并提出有效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先进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更高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的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转变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许多学生和家长从思维上还停留在“精神疾病”的误区。从内心里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排斥,甚至歧视。即使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感到自己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之时,也会羞于启齿,更不会找心理学老师或者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及时的疏导。轻微的心理问题如若不能进行即时的调整,积少成多必然在某一天会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改变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观念,从根本上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长足地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资源,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有序进行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投入力度,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从而使得心理课程正规化,并能最大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建设硬件设备齐全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所需要的教育场所要求比一般的教室或者办公室配置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例如建设具备先进设备的、功能齐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
2、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配备具有丰富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选择一直处于学生教育和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
(三)多渠道、全方位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内容体系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该从多角度,多渠道,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含概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调动心理健康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对各类心理问题的能力,从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预防和调整。所谓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在面对已经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三、小结
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的摇篮,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心理素质的人才,在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各式各样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有尤为重要。通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不仅仅是指的是专业素质更是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满足我国所急需的全方面优秀的高技术人才需要。
作者:胡异男 胡欣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湖北省武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娜,左妮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77-80.
[2]王鸣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举措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张蕾.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张汉芳.试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导向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条主线与两级目标[J].职业教育研究,2012,02:75-76.
[5]蔡晓艳.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第九篇:男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前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对男幼师的需求不断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广泛关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男生在性别角色、专业认同、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科学地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将二者有机整合、综合运用。拓展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思想政治;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以女生为主,男生在性别角色、专业认同、职业认同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一环,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指导的作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提高整个德育工作的效果,培养既具有健康人格,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1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受到国家、相关部委,以及高校的重视。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从他们个人成长角度,还是考虑我国幼儿园的需求情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1.1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学期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展开研究。栾文娣(2013)通过SCL-90对118名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心理健康进行测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男青年常模的心理健康水平。张瑞英,廖智勇(2012)指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自信心、内驱力、焦虑、女性化和厌倦等心理问题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总之,相比于其他专业男生、相同专业女生,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较低。
1.2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几个层面。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可度较低是压力源之一,且男生进入学前教育行业以后,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前景方面存在不足。其次,家庭陈旧观念中,认为幼儿教师都是女性的工作,不能理解男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再次,学校中男女比例失调的环境又给男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专业课内容、社团活动等都让男生感到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最后,男生自身性格特点、心理调节能力的差异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在理论基础、方法手段、教学规律、目标任务、评价体系上两者均存在差异,但彼此又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思想属于认识的理想阶段,心理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良好的政治素质是以稳定的心理状况为基础,健康的心理又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展现。
2.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方法上互相补充,工作效果上相互影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明确自身的使命和努力方向,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抽象、枯燥政治内容的抵触心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3思想政治教育与学前教育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遇到的问题不单纯是思想、品德、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和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3.1利用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融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课堂机会,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咨询、交流、团体辅导等形式,针对“思想道德修养”、“公共关系”、“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分析。还可以围绕主题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如幼儿园支教、关爱老年人、宣传文明礼仪等。不仅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还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素质。
3.2开展专业教育,增强专业认同与自信心: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开设专门的专业教育环节,教育中可以介绍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霖等的男性学前教育前辈,还可以介绍基层幼儿园里工作出色的男教师。教育形式力求多样化,如邀请专家、教师、校友开展讲座、座谈;展示优秀榜样的事迹资料;观看录像视频等。通过专业教育,激发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让男生明白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事业,同样需要优秀的人去研究、探索、实践,只有潜心耕耘,同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交叉部分主要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导员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进取意识。辅导员可以经常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谈心,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加强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帮助男生感到自身的价值。由于家庭环境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的家人进行沟通,以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亲情的保障。
3.4整合多样资源,拓展教育途径:
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健康成长提供环境上的支持。通过海报、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微信、微博等,利用新媒体搭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开展适合男生参与的社团活动,组织男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其中,让男生在实践锻炼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信念。
作者:张茜 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栾文娣,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4.
[2]张瑞英,廖智勇.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2,4
第十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策略
摘要:
随着国内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国内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仍旧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注,并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着力改善现存的各种问题。本文就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一步步加快,对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对此,国家应当加大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从孩子入手,切实提升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教育工作,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目前国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而做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1过于重视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能够帮助心理教育人员有效地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状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但是随着教育人员对心理测试关注程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对心理测试过分关注的现象。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过分地依赖心理测试,只是简单地在心理测试结果上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纸面上的测试展现出了充分的关心,但在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关注与重视,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片面性的问题。
1.2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帮助与辅导,因此从业人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有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在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能够进行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指导。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不足,各个学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证,甚至会出现由老教师或非专业教育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现象,因此教育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把握。
1.3过分强调学科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结合了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其包含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需要采用信心培训、角色扮演,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目前由于教育部门以及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在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学科化的发展,采用了强硬化的说教教育的教育方法,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怀着抵触的心态,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相应应对策略
2.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成功经验:
由于目前国内仍旧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因此对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难以进行实际的确认,所以,在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相关的教育人员可以充分挖掘现有的理论性知识,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在考虑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还可以发掘已有的实践经验与方法,在工作中结合现有的成功经验,在成功的案例与方法中吸收有效的教育方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2.2加强健康教育人员的职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需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质量,保证参与到教育工作的人员能够拥有专业性的知识作为保障。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还需要定期组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职业培训,使其能够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与教育能力,使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能够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3加大对心理学因素的关注,去除学科化:
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消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注入新的心理学因素,采取预防助攻型的教育方式,面向所有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还需要拥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沟通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与教育,从而使其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教育部门、机构、学校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与重视。目前,由于国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因此难免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及时发现现存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保障国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朝向积极、高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刘畅 单位:康巴什新区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伟平.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化策略探究[J].才智,2014,22:52+55.
[2]王文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12+114.
[3]赖运成,余函静,陈建霞.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1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