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达的新型社会里,当代大学生因为背负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极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全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的心理以及适当的心理压力将有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更好的走出象牙塔迎接新社会。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现实情况,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大高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合理、有效的解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增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在心理健康工作的摸索道路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尽人意。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培养21世纪积极健康向上的新青年,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出现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1.高校师生没有科学认识“心理咨询”的真正内涵,部分师生甚至误解“心理咨询”以至于产生偏见。以三峡大学为例,接近70%的师生认为心理咨询是面对有问题的师生,对心理咨询业的真正内涵不甚了解,导致师生群体在爱情、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下,遇到心理障碍时不会主动积极寻求帮助,以至于各大高校抑郁症、自杀、辍学等案例层出不穷。有部分学生不愿选择面对面的方式心理咨询,原因是他们不想被所谓的“歧视”眼光看成“问题学生”,内心极度自卑,不愿正视自身的心理障碍和过高的心理压力,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对心理咨询业的不科学的认识和久而久之对心理咨询产生的固有的偏见。
2.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形式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只为工作而工作。据了解,各大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组织和单位,并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三峡大学为例,学校设有一个心理咨询点—心理咨询室,学生社团有三峡大学心理委员联合会,各大宿舍院区设有心语聊吧,各系各班都有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从老师到学生建立起一个体系全面的心理咨询网。但是当仔细评估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不难发现,活动普遍出现形式化和片面化。比如心理委员联合会每年定期举行的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只注重活动本身的开展,年复一年,活动本身并没有与时俱进适应师生的需要,从而广大师生对此不主动、不参与不过问,活动本身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此外,定期举行的团体辅导只注重选择学术方面优秀的学生主持,从而造成了参与者内心的不平衡甚至自卑心理,从而造成团体辅导成为优秀学生的施展舞台,让真正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更加的极端化,使学生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
3.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完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纷纷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很明显存在着机构不完善和缺乏专业性等问题。以三峡大学为例,全校共有师生27000余人,但心理咨询室每次仅能接待2位咨询者。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兼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主要来源于各学院党员群体、班干部心理委员以及社团组织心理委员联合会的会员。兼职人员对心理咨询相关工作不甚了解,缺乏专业性、科学性的认识,欠缺实践经验。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多为兼职老师,工作繁忙,实行轮流值班制,很难针对性的、专业性的解决学生问题,不易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由于缺乏专业性的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心理咨询方式多为面对面交流、倾听,心理咨询方式单一,结构简单,很难让咨询者敞开心扉交流,与咨询老师之间建立信任感。
4.心理咨询主要是以治疗为主,缺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问题。调查显示,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成了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高校师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成为其附属品。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问题,而不是以发展的眼光预测将要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预防性。例如,当学校发现师生间有抑郁症的倾向时才采取解决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不到根治的效果。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越来越普遍,大多数只是以治疗为己任。片面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人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馈效果不尽人意。
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建议
1.引导全校师生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心理咨询,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首先,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在人员、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与鼓励,只要校方首先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才会进一步带动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关注与信赖。其次,加大力度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是针对心理障碍者,而是日常生活可以倾诉的、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消除师生心中认为心理障碍者就是精神病患者的偏见,才能让心理咨询成为生活中常用的解决心理疾病的方式。最后,高校老师作为师长,不能仅仅只是呼吁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求助,而是应该以身作则的参与进来,为广大师生树立正确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好榜样。
2.与时俱进、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和模式才能更好地了解求助者内心实际情况,近而有效性的舒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首先,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建在线心理咨询聊天空间,积极配合学生不愿“亲自登门”的间接咨询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高校心理趋向,真正了解广大师生的内心需求以及心理困扰,以便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给出合理性建议。其次,丰富心理咨询方式。把心理咨询从室内带到室外,改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走进师生了解的、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而不是以往的小房间、白开水、纸和笔的单调模式。
3.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加强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缺乏经验,但是在长期的探索中我们不难发现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专业人才甚为重要。首先,各大高校从硬件上要全面设立咨询室、辅导室、休息室以及档案室等场地设施。其次,从人员分配上看,高校应该安排专业人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不是采取兼职老师、辅导员和学生,变兼职为主为专职为主、兼职次之。
4.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心理咨询问题,把对象从个别扩展到全体师生。心理健康教育首要任务是帮助师生积极主动的对待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次要任务是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障碍。各大高校应该以“发展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补救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辅,提升师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原则,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全面的、广泛的带动全校师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的避免抑郁症、自杀等诸多悲剧的发生。
5.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中国古代教育家墨子的“素丝说”主张环境即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正确的、有效地、科学的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才会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乐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此外,西方伟大的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也进一步证实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据调查显示,当任课老师把生活压力、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会影响学生上课心情,严重者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由此无论是高校各级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避免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此外,建立起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次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将有助于营造和谐生活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向巧利 陈冬梅 田贞珍 胡晓琼 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2]李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4):666-687.
[3]汤耀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第二篇: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及受众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如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课题。文章探讨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地方高校邵阳学院为例,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即从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角度出发,采用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反馈的信息联系平台,完善地方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机制。诸多举措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竞争压力尤其是学业与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状况下,加强和改进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改革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引入国外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与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1]。主要体现在:(1)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问题导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神秘化。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很多人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失的异常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矛盾等诸多问题的学生无关,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2],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相对而言,受资源的约束和相关元素开放度不高及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不足的局限,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及其组织机构的搭建,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而且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变得神秘化。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土化不够,重视理论宣传轻视实践运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普遍存在着照搬西方心理学教学模式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3]。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重视理论宣传,实践运用一般在个体咨询中。此外,地方高校受地域限制,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学生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足和误解,导致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3)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相对薄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成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学习,很难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规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来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
(4)新一代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大学生主题是90后,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同时他们又呈现出了思想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抗挫折能力趋弱化的特点,并且很多学生有留守儿童经历,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贫富差距等等和他们在课堂上接受到的理想信念教育格格不入,加之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很多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规范轨道,因此,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诸多元素变化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且表现出难以适应的状况。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人性积极的方面来探讨人类的心理健康,关注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发展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此时此刻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学生也不会一直消极的发展,它会随着学生积极的心态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改“问题导向”的消极影响,老师积极的看待学生,对学生来说是鼓励、是肯定,让学生也可以看到更积极的自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淡化,师生之间的紧张感消失,促进师生关系融洽;促进大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增强心理愉悦感,提高自我幸福感,学生积极改善自身人际关系,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现有资源,借助专业测评技术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对感兴趣的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制定合乎个人发展的方案,并依据目标分阶段进行合理安排、逐步实现的过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的内心,形成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挖掘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合适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自身的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主动融入学校和社会之中,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会自我管理。学生通过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极面对和处理学习生活上面对的各种问题,增强自我管理的水平,提升对自己和未来社会生活的自信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而且可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某一情景或某种心理感受,采取案例互动耦合活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在体验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通过与团体成员的交流、分享和思考,形成更客观积极的认知,重塑和发展自我。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接感知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设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表现情景中分别扮演来访者、旁观者和咨询师等多种身份来认知和感受心理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实践。同时体验式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引导角色而非教导角色,从以往传统的“你听我讲”转变为“你讲我听”、“你演我看”的演练体验式心理健康创新教育模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和感悟自己的情绪和各种感知,积极表达和讨论,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感知,而非只是知识的传达,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双方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间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以邵阳学院为例,通过围绕感情、亲情、心理压力与矛盾等迷茫心态开展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志青春、我爱我”心理情景剧品评赛、“我该如何面对”、“与你有约”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参与度高,现场气氛浓烈,从体验的多种角色来看,学生心理协调处理能力增强,面对多种挫折、迷茫等心态均总结出对应的良方来加以干预和调节等。
五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反馈的信息联系平台
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仅与学生生理变化有关,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学校氛围等有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不仅要积极的开展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外在环境的管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积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广播、校园网及校刊、校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和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与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兴趣;积极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融洽宿舍关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邵阳学院为例,通过开展朋辈辅导并建立了家困生人际互助模式,并将该经验与湖南省20余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交流与推广;以辅导员为联络员,建立家校联系卡、家长QQ群、微信群。辅导员和老师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成长氛围,探讨学生的培养方式,邵阳学院近年来建立大学生家校联系卡,辅导员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反馈,让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结语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结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而且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采取案例互动、活动互动相耦合的教学方法,从邵阳学院开展的多种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看,不同的角色转换扮演体验过程中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反馈的信息联系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参与关注学生成长,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作者:贺婧雯 夏冬晴 李姿霖 陈勋 周峥艳 单位:邵阳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邓雪.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76-77.
[2]胡燕生,夏婷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16-18.
[3]杨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26(2):65-68.
第三篇:艾滋病高发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
年轻人;学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卫生教育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性活跃期,极易受社会中各种诱惑的影响,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1],是大学生感染HIV的潜在危险因素。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2]。艾滋病正逼近大学校园,有不少省份报告了大学生感染HIV的病例,因此,加强高校艾滋病预防控制具有紧迫性和急切性。某高校为了切实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共同推进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效果。
1学校领导重视
某高校处在艾滋病高发省份,是培养师资的地方性院校,大学生不仅是艾滋病防控的主要对象,又是未来社会的健康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在该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学校医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务处、教育科学院、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部署、协调和具体指导全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确保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和高效运行。
2重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该校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职称的8名医务人员、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医学背景的教师以及教育科学院部分教师组成。学校会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外培和内培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保证学校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充分利用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辅助力量,如邀请传染病医院等具有丰富艾滋病防治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请市疾病控制中心提供专业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培训与指导等,以充实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队伍。
3多层次多方位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3.1通识必修课
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从学校教育中获得防治艾滋病知识[3]。某高校为了使大学生获得系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从2012年春季期起就开设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必修课,共修34个课时,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接受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由学校的教育科学院和学校医院里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制而成,符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内容,其中艾滋病作为独立的章节,全面阐述了防治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通过讲授知识、案例引导、插播动画宣传片等学生感兴趣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大学生系统传授在心理、生理方面的预防保健知识,特别加强了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技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根据调查显示[4,5]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达到18.1%~27.54%。而目前本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性传播为主,据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艾滋病通过性传播达90%,所以在对大学生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健康理念、性安全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有效抵御艾滋病侵袭。大学生通过必修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后,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明显增加。经问卷调查,发现受教育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5%,表明在高校开设通识必修课是一种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和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该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改变行为习惯的良好途径[6]。
3.2专家讲座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以及艾滋病防治的前沿知识,学校会定期邀请市疾病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医院有权威性的艾滋病防治专家开设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市疾病控制中心掌握着艾滋病流行的第一手材料,传染病医院专家不仅有丰富的防治艾滋病经验,还有不少的艾滋病病历资料,他们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还可利用他们拥有资源的优势,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例子,警示教育大学生,这样会更生动,更有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树立预防艾滋病的危机意识,洁身自爱,自觉选择和培养健康科学的行为方式,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邀请权威、具有经验和教学技巧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具有必要性,并且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健康教育模式[7]。
3.3其他形式
为了加大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通过各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学校医院在学生看病的门诊病历首页显眼处印制防治艾滋病基本知识,新生每人1本,这种方式学生翻阅率较高,效果不错。定期在学校医院门诊、食堂、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学生流量多的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学年至少出版6期健康教育版报,新生入学期间版报内容着重加强防治艾滋病教育。鼓励大学生在大一时就开始选修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因为大一新生刚进入到轻松自由的大学环境,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加上入学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缺少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易发生高危行为。根据调查显示[8]新生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于老生组。因此高校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从新生入校时抓起十分必要。充分利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机会,组织学生社团“红十字会”举办艾滋病防治活动,如举办艾滋病防治文艺晚会,在晚会当中开展防治艾滋病知识有奖问答,设立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台,悬挂宣传标语,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点,开展现场宣传咨询及安全套推广使用宣传活动,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进行调查问卷等,让大学生加深预防艾滋病意识,促进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
4经费保障
为了保证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顺利持续开展,某高校非常重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主要分2部分:一是大学生健康教育通识必修课的课时津贴由学校拨发,教务处根据每位老师的授课时数按学期统计发放,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二是从2014年起学校每年还争取到了10万元政府投入的防治艾滋病活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拓展预防艾滋病各项活动,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艾滋病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学校已建立起有力的健康教育激励机制,对提高大家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有积极意义,也积极推动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防控艾滋病的各项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5加强健康教育的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
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学校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学生修完《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后,期末组织统一考试,考试通过记2个学分,从考试成绩看,大多数学生成绩优良,取得了明显效果。每年至少抽查1次大学生人数不少于1000人的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定期对课程教学运行档案及材料、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及评估,根据结果反馈和调整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6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少部分大学生认为艾滋病距离自己很远,容易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有些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仍存在歧视和恐惧态度。今后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加大教育力度,以增加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危机意识,消除大学生对艾滋病滋病的歧视和恐惧。
作者:伍迎春 周振宇 官永玉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医院
[参考文献]
[1]马丽娜,余思义,宋涛.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8):942-943.
[2]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N].中国青年报,2015-12-02.
[3]张福娟,周静,高蓉,等.高校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需求高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4,27(12):379.
[4]陈峰儿,童开妙.宁波地区3856名大学生性行为、性观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2):52.
[5]李帅,崔政坤,陈义恿,等.大学生性行为与医学教育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24.
[6]张东枚,庄文敏,廖家兴,等.大学新生性观念及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89.
[7]贺素磊,韩玲,汪宗芳,等.我国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1):1022.
[8]彭晖,吕亚南,王彦文,等.非医学类大学生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95.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效果,在以前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忽略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两者对于高校学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则是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来探析两者有效的融合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心理健康;高校学生
学生在高校期间,可以说是学习知识最为专业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将更加的具有专业性,在专业领域内的教学也更加的深入。但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心理和性格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则正是针对学生的内在性格进行教育和培养,以让学生可以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现代高校学生较不足的地方。而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都忽略和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重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度问题。
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可以说学习的内容是最为专业和深入的阶段,因此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而对于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就有所忽视。其中的重要原因为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特别是在工作初期,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工作效果和初期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初见引起的各领域的重视。知识是力量,而如何运用这种力量则更为重要,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直接决定了高校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如何运用知识力量。但多数高校仍然把教育教学的目标放在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忽略了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学生对于两者的理解和认知。很多高校学生本身并不在意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而两者在教育教学中原本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政治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可帮助学生改善自身的心理问题。但因为部分高校学生并不在意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直接影响了两者融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和老师在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时,并没有针对两者存在的优势和缺点进行科学的教学分析,制定合理而有效的融合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把两者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但实质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是分开教学,并没有达到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科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开始,也是两者有效教学的重要开端,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提前做好教学分析和教学研究,针对学生的需求、社会未来发展,两者教学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而这里的教学目标应分为长期和短期的教学目标。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后,学生的根本改变。短期的教学目标则是学生每一次学习的收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包括: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效果。以不断实现短期教学的目标,来确定两者是否真正的融合并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融合的方式。
想要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最主要的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首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感到学习无兴趣以及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而通常人们在思想政治方面出现问题,往往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针对这方面可结合实际的事例来进行综合教育。事例的选择可是现在学生们所关注的话题、时事,也可是近年来所发生的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或是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然后以心理健康问题为引入,探析其中的思想政治问题。通过以实际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为教育媒介,可令高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三)注意事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都属于人们思想意识、心理情况范围,但思想政治主要是以中国国情为核心,而心理健康更多的属于心理学范畴。心理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虽然近年逐渐受到国内教育领域的重视,但因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两者在融合教育时仍有需要存在的地方。如:在利用心理学干预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时,应以中国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的工作环境为基础,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另一方方面当两者融合教育时,应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如:不同学生因性格不同所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核心。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因此针对两者的特殊性,不但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用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包括: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心理分析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但多数教师在综合教学能力方面都有所不足,因此校方应为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针对不同教师在综合教学能力方面的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同时定期举行研讨会,各专业教师可相互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教学资源。通过提供全面的学生个人信息,可了解到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真是两者融合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人的心理和思想是最为复杂,最为变化莫测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考虑,这就需要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相应的研究,以保证两者融合的教育教学可以与时俱进。
作者:王海军 单位:西京学院行健书院
参考文献:
[1]赵士兵.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