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共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共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共8篇)

(一)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前人对评估体系的建构,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管理学绩效评估或者目标达成模式等角度来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但是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工作,目标达成模式与绩效评估模式显然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体现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达到某种绩效、完成某项目标为目的,它更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从现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来看,它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主客体对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期望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评价工作认识的偏差,主要体现在评价主客体对评价的作用和最终目标认识不一。首先,作为评估计划和方案的制定者,教育管理部门希望通过评价的方式检查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水平和质量,通过评估评比选出优秀的单位作为典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变式,一些高校为了应付评比而编造各种假大空的材料,造成攀比、浮夸之风盛行,这让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成了搞宣传、搞形式。其次,由于每所高校工作基础不同,学科发展程度不一样,为了应付一致的评价标准,只能勉为其难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应付,这种本着良好初衷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反而成了一种工作负担和压力。而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专职的心理老师对评估的期待又不一样,他们希望心理评估和督导能够给领导施加一定的压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所以在评价工作汇报时难免会有所侧重,从而造成评估结论对硬件与地位估计过低。最后,在评估中最受益的是学生和家长们,他们对评估的看法也最为客观和中立,但由于学生与家长对本校的心理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又极为有限,他们的评价自然也存在诸多缺陷。

2.评价方法机械单一,偏重静态判断,忽略动态观测。评价方法是开展评价工作的有力工具,对评价是否有效起着决定性作用。现行评价通常采用材料审核、听取汇报、现场走访和观察等方式进行,得到的结果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众所周知,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着的,显然静态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不配套;另外,高校的评价工作一般是每年一次,但这种年终评估评价或者评先往往有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嫌疑,难以较为完整和准确地反映院校日常工作状况,也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效度,不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同时,现今各省市的评价标准往往缺乏有效的自我评价过程,传统评价方法都是邀请心理教育专家、领导等对高校心理工作进行强制性评估,而忽略了一线心理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3.评价指标体系不标准,难以量化。凡是评价,其指标必定应是具体、可观察并且可以量化测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就像是测量身高的尺子,如果尺子不准,再好的裁缝也裁不出合身的衣服。有些地区评价标准涵盖范围非常全面,例如包括组织领导、基础设施、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科学研究、评估督导等一系列子指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指标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例如领导重视,何为领导重视,又如何评分?这种体系虽然全面,但往往因为评价操作复杂困难而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单纯以是否开设咨询室、是否开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等作为主要指标,更有甚者,以是否有自杀等极端事件、发生次数频率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潜规则”,还有许多研究者尝试利用管理学、经济学、数学模型等对心理工作进行评估,例如CIPP理论、目标的达成模式等,但是这些评估模式理论性较强,因而对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

1.应统一对评价工作目标与功能的认识。无论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学生行政部门还是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应该是统一的。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应该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防救火工作,应该强调心理教育的终身性与全员化,心理工作是全员参与的事情,对学生的教育是终身的,应该认识到评估的目的是促使学校加大心理教育力度,使教育切实有效地得到落实、学生真正受益,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常项工作来抓,视之为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认真落实评价标准中的要求与任务,并指导和督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落实评估要求。基层心理教育部门及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融评价工作于日常工作中,时时以评价的标准要求自己,将评价工作作为自我提升的手段,充分检查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学习其他高校的积极工作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2.评价过程应具有信效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是一项专业化、科学严谨的工作。首先对评价工作人员的选拔应该严格把关,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一线的工作经验,并对评价工作的认识科学客观;评价工具更应科学有效,对各高校进行评估,使用的评估标准、体系必须是具体化、可操作、可量化的手段,并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信度和再测信度;评价方法应科学化、标准化,真正全面细致地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且结果要经得起反复评估验证;评价过程应该严谨统一,不走过场形式,根据评价标准严格执行,结合现场考察、走访、座谈以及档案查询等多种形式,保证评价过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评价体系应标准客观。评价标准或者工具是评价工作中的核心,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是许多教育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实现的目标,许多研究者也通过各种理论探讨或者实际验证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业界对评价体系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评价标准应该标准客观,应该结合教育部《建设标准》,与各省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因时因地因人制定科学全面、层次清晰完整、操作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层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4.评价主体应多样化。评价主体的素质决定了评价工作的开展质量。一般来说,评价的主体均为政府机构或者受委托的业界专家,他们本身之间不具有利益冲突,并且具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管理经验,对评估的开展确实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工作开展的主体与受益群体为高校教师或者学生以及家长,他们对心理工作的优劣好坏更具有发言权,所以除了心理教育专家、高校管理专家、心理工作主管领导以及专职教师外,还应该考虑让家长、社会人员以及学生本人参与评估打分,并且这一群体应占据一大分值权重。易娟等(2011)认为应该将评估客体主体化,评估者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评估中去,不失为一个创新的提法。

5.评价工作不应只看重结果,更应该重视过程。学生心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心理工作更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评价工作不应只看重结果,更应该重视过程。有些地方在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高校是否有自杀事件作为评估是否优秀的一票否决的潜规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优劣应该是以学生是否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受益,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为标准。同时对危机事件的评估,也应该注重预防预警工作的开展情况,而不应以个别极端事件的发生而否认危机预防与处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过程远比绩效结果重要,所以评价工作应该融于日常工作的考核中,对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引导性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工作的实效功能。

6.应做好自我评价工作,并建立良好的评价反馈体系。建立评价与反馈体系,旨在督导自我检查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自我检查与反省,对工作中的不足予以改进,对优势予以发扬和推广,总结经验,吸取他人好的工作经验与方法,重新完善自己的工作模式与制度,扬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但是自我评价具有非常明显的自我褒奖的倾向,所以在制定相应评价政策时应注意防止自我评价中过度的自我保护趋向。尤其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应在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评价中好的经验及典型事例予以公开展示,以此完善制度或者积极应对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米银俊 黄艳苹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二)

一、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首先,高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具有动态性和针对性,教育具有多元性特征,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当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简单传授。教育心理学证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学术色彩,生成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并具备一定的“超前性”,这样才能明显提高教育效果。

二、关注“边缘学生”群体

高校要对校园中的“边缘学生”付出足够的关心和照顾。相对于普通学生,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比如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接纳,不要怨恨社会和生活,帮助他们确定符合实际的理想,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还要为这些贫困生创造一定条件,让他们勤工俭学,优化生活条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要科学定位自身,抓住机遇提高自己的能力,方能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于高校女学生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她们正确对待当下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提升心理素质。

三、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

首先,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展开专业培训,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他们面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使他们系统学习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促使他们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与技巧。其次,还要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大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作者:王宏 单位: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在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焦虑心理。随着全国高校大学生扩招的热潮,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每年递增,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作为一名专科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其压力尤为突出,而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包括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有着眼高手低的“通病”,坚决拒绝环境偏远的,坚决抵制辛苦且薪水一般的,加之现在的就业形势对于大专学历的毕业生的劣势明显,给当代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很强的迷茫感,进而产生焦虑心理,少数同学还会产生恐惧心理。

(2)不成熟的爱情观。对于进入大学继续教育的大学生,离开了父母和老师严厉的看管,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加之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年龄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时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周全的考虑,很可能会产生不成熟甚至偏激的爱情观,影响到正常的心理健康,且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们人生的正确人生观和爱情观。1.1.4孤独心理。特别对于大一的新生,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及室友,或是性格内向或有某些身体缺陷或家境困难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己与世隔绝的心理,内心充满孤独和寂寞,不愿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交流,甚至不愿与父母进行沟通。

2、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势,教育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每年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和“12.1艾滋病日”的宣传,通过举办晚会、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影片赏析、现场心理测试与分析指导及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学院心理机构由开始的1名心理咨询教师发展到现在的6人,其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及以上的资格证书,在教师规模和专业水平上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经费上也给予有力的支持,具有专项的培训学习经费,有利于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结构不合理

学院现有的6位心理教育的教师仅有一人是科班出身,其专业水平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心理教师队伍均为女性,对于某些特殊的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努力转变部分老师和同学对心理健康的误区

很多学校在课程的定位和授课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即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归为简单的德育问题,很多的老师和同学简单的认为只有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走入心理咨询室,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3、加强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也是一个与社会过渡的平台,而且大学生全体的可塑性很强,个体与个体间有很强的榜样性,只要做适当的、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产生明显的、积极的效果。

作者:谢纯单位: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四)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近些年,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因此,也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形式化、概念化,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涵养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还有,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课程开成了专业课的模式,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不但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增添了学生应付考试的负担,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也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另外,一些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上给与排斥,他们认为心理健康咨询,就意味着有心理疾病,会被人嘲笑和鄙视,因此,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排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这种心理,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鲜明的社会价值观,自我意识比较严重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鲜明的社会价值观,由于一些学生知识水平以及社会道德意识比较低,是非观念比较模糊,集体意识淡薄,容易盲目追求时尚。特别是一些学生受社会流俗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易产生严重的随意性,一些学生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就会出现逃课现象,同时,一些学生在生活上也我行我素,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敌对情绪,在思想上存在小集团主义思想,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网恋和早恋现象等等。另外,由于一些学生缺乏鲜明的社会价值观,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因此,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欲望和不满,不愿意帮助别人和与人沟通,不懂得怎样和谐的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依赖任性,欠缺自我反省意识,在处理问题上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共享和尊重。脾气焦躁缺乏耐心,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容易产生极端心理,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不懂得自制、包容、反省和妥协,不懂得尊重和关心别人,这些极端的心理,也是一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

(二)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如今,应试教育一直影响着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许多学校和家长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容易忽视。另外,现如今的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长辈们的溺爱中成长,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练,因此,在他们的思想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学生的自我意识都比较严重。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自理能力差,一旦进入大学生生活,在心理上理想与现实就会出现反差,导致内心的失落和郁闷,同时,由于进入大学生活,在教育方式上与中学时代不同,在学习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自主性,教师授课主要是启发与引导为主,一些学生由于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并且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承压能力都比较薄弱,在新的环境中,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新时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平台,为学生传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片面重视教师的作用,没有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理念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这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理论、方法、内容上存在差别,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心里是否健康也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落实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过场。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同时,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自尊和自信,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能力和不足,相信自己的处事能力。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长处,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支撑点,体验成功的快乐。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问题也是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是树立自信心,避免消极情绪的一个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树立自信心,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够实现愉快工作的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不断鼓励学生、赞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便于帮助学生着眼于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心,用自信的精神去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我。

四、结语

在新的时期里,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在人才培养理念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作者:向静芳单位: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五)

一、构建新型大学生整体性体育课堂

首先,教师要以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为主体,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创新的教育的方法为教育方式去实现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课堂。其次,要懂得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针对学生主体的反应,教师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善以帮助学生接受课堂内容,适应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去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科学的组织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得到相应的教学成果。整体性课堂也可以使体育活动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团队精神的和具有体育素养的全方面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思想必然要求现代体育与体育课程以追求整体性为教学导向。整体性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了使学生们养成整体性的体育素养,帮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团队精神,热爱体育,享受体育的价值观念。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强调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们对体育与体育课堂的热爱,强调体育运动的潜在价值,强调通过体育课程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个性的发扬,形成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形成,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意识,这样也能提升教学质量。整体性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新一轮教育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体育课堂是教学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教育课堂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其实现的重要意义。

二、体育教育决定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教育改革大大地影响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就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整体发展的重要性,需要在当代的教育事业中将其作为重点的发展对象,在教学中普遍运用起来。我认为当前体育教育中对与发展学生的整体性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教育中注重的往往是教学的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超出自己本身能够承受的教学要求,这就会出现运动负荷,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上没有学到整体合作而且对于自主能动性也是一个较大的弊端,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乏味,忽视学生之间还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整体性的发展。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的课堂教育,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样不但会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会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及时沟通,这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会加强,一旦学生们对体育课有了兴趣,当然就会对体育课堂有了主观参与的积极性。以运动自身为目的,不但使学生在运动中实现一技之长,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也会更加注重体育对学生个体的价值,会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重新认识,对于生命的新的定义,对于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对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重视。研究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课堂对现代教育的实现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三、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整体性课堂的具体方法

研究以合作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课堂和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合、训练以及学习的规则方式等,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在教师中主要起着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恰当地进行体育活动,教师还有示范、说明,评价等作用,在课堂教育的45分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方法在学生中起着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友谊,发展学生个人魅力等作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相生相息,不可分离的两个有机主体,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就影响着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同样,学生容易接受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大的。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主要是想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的实力,教育改革一路走来,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是非常符合我们现代教育的要求的。所以,教育人士都应该为教育改革作出相应的贡献,不仅仅是在自身的方面还应该在学生接受的方面靠拢,这样才会提高教学质量,同样,学生也会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收获。研究以整体性为发展方向的教学方法,要遵循以下三点:一是要坚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配合。二是要确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三是要以教学的内容为基本,教学的方法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教学的结果为最终的目的。其目标是在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在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课堂的实现上,教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体育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体育课堂有兴趣,把体育课堂当做是学生们放松自己的领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己的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可以自己的展现自己的光彩,可以畅所欲言,当然前提就是学生们要先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这样的课堂要求学生和教师们要及时的沟通,及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针对团队意识去训练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训练并进行相应的比赛,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感情,还有师生之间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对于集体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结束语

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课堂是现代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这个教育课题,需要在教育中不断地去加强其实践的意识与实践的方法。在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课堂时教师要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策划,教学理论,努力实现由古老的教学方式向创新的教学方式转变。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课堂也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领的作用而学生应该起到积极参与的主体的作用。所以,在构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课堂是我们教育事业由以前的教学方式向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这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共同实现。

作者:文瑾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六)

一、在陶冶学生的情操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在教学《鲁班学艺》一文时,对古代文化的渗透与传承,简述如下:在学生自学文章后,我告诉他们鲁班是一位知理守礼的人,请同学们找出来,如他下马向大娘作揖行礼;收拾工具,静候一旁等师傅醒来,抓住这些情节,适时地告诉学生中国的礼仪和尊师的传统;在鲁班勤学技艺不怕吃苦时,引用孔子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当讲到鲁班为民修桥造福时,引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鲁班哭别师傅时,适时灌输“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当鲁班先将斧头等工具磨快时,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师傅的教学,则概括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后总结:鲁班为何能成为木匠祖师,因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理重义的高尚品格。如果我们具有这样的品格,也能成为一个像鲁班一样的人,这也是我们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标准,在这堂课中,润物无声的渗透、传承了传统的文化。

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渗透

语文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的又一重要部分。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组建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开展相关活动的延伸等渗透心理教育。例如,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教学生认识很多节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我结合这些节日进行心理渗透———感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了让爱老敬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延续,在敬老节的前一天开展“我为长辈送爱心”活动,通过在班级开班会、回到家里为长辈洗一次脚、洗一次头、奉一杯茶、问候一句话等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用行动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戴:还组织学生深入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与素昧平生的老人们一起欢度敬老节,感悟到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更要爱与自己长辈们一起走过的老人们,让他们在寂寞中感到一丝温暖,在苦闷中感到一丝快乐……小溪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我的奶奶为我的父亲操劳了一辈子,今天我第一次给奶奶洗脚,我惊讶了———奶奶的脚像树皮一样粗糙,脚后跟也皲裂甚至张开了一个个血口,一放到水里得多疼啊?我不能想象奶奶就是用这双脚每天接送我上学、放学,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能再让奶奶为我操心了,我要让奶奶安享晚年……

作者:柳丽霞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育红小学

(七)

一、“三多”评价的多项目

传统的教学评价依据单一的学业成绩考核学生,评价项目仅限于学科成绩,一考定优劣。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在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之上,单一的学科成绩难以衡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情绪正常,适应环境,人际和谐,人格完整等。依据心理健康特点,教育评价的项目应该包括:

(一)外在行为变化的多个项目

这一维度上的项目主要考核学生外在行为的一些积极变化,比如,近一点的变化:对于心理健康是否有正确的了解,有没有能够正确对待心理健康课,对心理教育课堂的意愿、参与性等有没有发生变化,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跟他人的交往有没有发生改变,在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上有没有进步;远一点的变化:学习态度有没有发生积极改变,有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是否学会了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消解,有没有学会适应环境,有没有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是否已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等。考核学生这些关系到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变化,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并提供及时的帮助。

(二)内在心理发展的多个项目

这一维度上的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的发展,比如,是否能够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有没有形成友善、乐观、合群、宽容、独立等积极心理品质。内在的积极品质发展是心理健康不可忽略的项目,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考核学生这些积极品质的变化,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二、“三多”评价的多形式

传统的评价体系采用总结性评价,轻过程、重结果。个体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心理发展本身又很复杂,了解个体发展的过程更有指导意义,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这很不利于指导学生成长,应主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追踪性评价多管齐下,重视评价的指导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一)诊断性评价

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的评价:依据评价项目要求,在教学活动前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点、心理状况等。为每位学生做好心理档案,对有个性缺陷、心理缺陷的学生要多加关注。

(二)形成性评价

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内在品质发展和外在行为表现的信息,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积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调整。

(三)总结性评价

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将各阶段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查看参与活动的学生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对于没有积极变化的学生,要及时调查、了解原因,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受益。

(四)追踪评价

在结束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甚至学生毕业后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对于某些品质而言,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考核。因而,可以通过追踪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的在校表现虽已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本身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三、“三多”评价的实施细节

一个评价体系的好坏,除了跟体系自身合理与否有关之外,还取决于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的把握。“三多”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渠道获取信息评价离不开信息,收集来的信息是否翔实对评价有很大的影响。相较于单一的信息收集方式,多渠道收集信息得到的消息更翔实,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自我报告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

(二)不宜“绝对评价”,也不该“相对评价”,应注重“个体内差异评价”“绝对评价”是指为学生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学生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是否达到一定程度。心理健康至今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为学生制定绝对的评价标准毫无意义可言。再者,心理健康是个动态的过程,根本不合适用一些既定的死标准来衡量。“相对评价”是指为学生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学生与这些对象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什么可比性。再者,心理健康是相对隐私的信息,将学生的健康状况排名分出名次优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以学生自身状况为基准,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学生只与自身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其评价原则是:原来不好的,现在好了或者有改善了;原来好的,现在更好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更有针对性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更符合心理健康的评价要求。

四、结语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价,它更多地要求人性化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比较。它不讲究学生与学生之间获益多少的比较,只在乎学生自身的成长。合理运用评价体系,才能正确评价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收获,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作者:廖芳芳 单位: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系

(八)

一、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原因

精神压力大。其一,由于工作压力大,警察的精神时刻处在紧绷的状态,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工作压力很容易使心理产生问题。其二,工作压力大,也使得很多警察无法更好地照顾家庭,而这也会使很多警察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其三,由于在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中总会出现在最前沿,由于执法总要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再加上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警察也常常不被人理解,成为人们发泄不满的出口,这也会使很多警察感到委屈和困惑,增加他们心理上的负担。其四,与工作性质相关,警察所面对的,经常是负能量,他们要与杀人放火、作奸犯科的犯罪分子周旋,要处置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他们感受过太多的负面情绪,看到过太多的人性阴暗面,而他们却要在这种种不和谐之中传递、输出正能量,这无疑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一般说来,警察院校的教育对象就是未来的警察。不过,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许多警察院校的在校生结构都较为复杂。既有作为未来警察培养的公安类专业的学生,也有非公安类的普通专业学生;既有高中毕业的应届生,也有有过大学学习经历甚至具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警察院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公安专业的大学生。因为公安专业的学生就是作为未来警察来培养的,这类学生在入校前经过了严格的筛选,要通过文化测试、体能测验、心理测验等多个环节的考察,因此,相对来讲,这些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

除了公安专业的大学生以外,许多警察院校也设有普通专业,如法律、文秘、计算机等专业,这些普通专业面向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招录。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其在各种素质能力方面,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并无明显区别。另外,根据公务员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国家政法干部队伍建设,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有相当数量的警察院校从2009年开始还承担了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接收了基层公安机关定向招考和委托培养的学生。总之,警察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结构较一般大学要复杂的多,各类学生心理素质不同,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各异。这一点与一般院校非常不同。在管理方式上,警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方式。这是一种准军事化管理方式,不仅适用于公安专业的学生,也适用于普通专业的学生。作为警察院校的特色管理方式,警务化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个“严”字。所谓“严”,就是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强调令行禁止,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这种严格管理方式,会对警察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从而使其与一般高校相区别。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管理方式相关,在教育内容上,警察院校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忠诚教育。培养忠诚的人民卫士是警察院校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几乎所有的警察院校的校训中都有忠诚、责任、奉献的字眼。忠诚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首先表现为诚信,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应当诚实、讲信用。它还意味着责任和奉献,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就是在国家发生困难、人民群众处于危难之中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忠诚也意味着服从,甚至是严格服从。警察院校特别强调忠诚教育的特点,使得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忠诚教育交织在一起,具备了特殊的内涵。

二、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表现

警察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合格警察,而警察这个职业是需要特殊强大的心理素质的,而且,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名合格的警察还要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警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获得,它本身就是警察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完成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作为以培养警察为目标的警察院校,应当特别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其培养的人民警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麻烦。因此,警察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重要性要高于一般院校。由于警察院校的教育对象结构较为复杂,因此,与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警察院校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更为复杂,其心理素质结构必定不同于一般院校。作为警察院校的主要教育对象,公安专业的学生由于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其整体素质相对较好,心理素质也较一般院校的大学生要好一些。

警察院校中普通专业的大学生,从心理素质上来讲,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是相近的,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较为相似。而警察院校中由基层公安机关定向招考和委托培养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大,且很多都具有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大多在心智上比较成熟,心理素质较好;然而他们中间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同于普通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工作、生活和家庭有关。而且,如果这类学生存在心理疾病的话,其矫治可能比普通专业大学生要困难一些。警务化管理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警务化管理方式的确会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统一的集体行动,会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融入群体的能力。体能训练,会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缓解其心理压力。警务化管理方式,使大学生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在群体中成长、奋斗,增强其归属感、自我调整的能力,使其通过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相互竞争、相互约束而日益成熟、豁达和坚强。另一方面,警务化管理方式也会使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更为突出地暴露出来,在某些情况下会使一些学生的特殊心理疾病恶化。在一些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某些人的心理问题可能会被很好地掩饰。在一般院校,由于较为自由、独立,很多大学生更容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某些大学生的轻微甚至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但是在警察院校,由于实行警务化管理,集体行动、统一训练,群体性交往是必须的,而且管理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某些大学生的潜在心理问题暴露出来。如果是轻微的心理问题,这种暴露也许会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但如果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疾病,则其暴露不足以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心理诊治,这种心理疾病很可能会继续恶化。

在警察院校,忠诚教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忠诚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通过忠诚教育,有利于培养警察院校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具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的宽广胸怀和优秀品质,这种人格培养当然会促进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忠诚教育的人格塑造过程,也需要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参与和介入,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影响、锻炼、塑造在校大学生的忠诚品格。因此,在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合到忠诚教育中去,以有力塑造警察院校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应对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合格警察的特殊重要性,警察院校应当加强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里所谓的加强,并非是简单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能够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具体而言,警察院校应该设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心理调适。警察院校应该针对警察所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展开模拟化、情境化心理课程教育,使学员在情境体验中完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警察院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应当学习心理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在校生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警察院校就不能够像一般院校那样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模式,而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更为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公安专业的学生,应当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对未来的警察职业有较强的心理准备和预期,强化其心理素质。针对普通专业的学生,可以参照一般院校的要求,根据其年龄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适应群体生活,培养其健全人格。针对定向和委培专业的学生,则应具体根据其学历、工作经验等因素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境,疏导心其心理压力。总之,警察院校教育对象结构的复杂化,要求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特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警察院校,警务化的管理方式本身会在总体上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警察院校的大学生相较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其整体心智应该会更为成熟。然而,就个体而言,警务化管理方式会使某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暴露。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警务化管理方式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还需要专门的心理矫治。因此,对于警察院校来讲,在发挥警务化管理方式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外,更要注重加强个别学生的心理矫治工作,通过个别化的心理矫治工作提高警察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具体而言,警察院校应当建立健全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机构,开展定期、常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和调整。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通过团体咨询、个别矫治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健康。忠诚教育作为警察院校的教育特色,面临着新的挑战。警察院校当前的大学生,已经跟他们的教官不太相同了,他们当中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环境也比以前更复杂、更多样。面对新的培养对象和变化了的社会环境,警察院校的忠诚教育也不能再是简单的价值观念灌输。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上,警察院校应当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及管理人员应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和理解。换言之,警察院校在进行忠诚教育时,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通过营造人性化的、友好的、有利于沟通理解的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到忠诚教育中,以有力塑造大学生的忠诚品质和健全人格。

作者:潘伟 赵玮玮 庄严 单位: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