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管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管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造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缺点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

1.保密性、隐蔽性

网络环境具有匿名性,非面对面等特性,因此是一个相对比较私密和个人化的环境,大部分人的戒备心理和防御心理比较少。相关研究也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人比较容易自我暴露,呈现真实的自己(true-self)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自我(true-self)。相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面具”自我,网络环境中的真实自我更有利于个人表达自己,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涉及道德和社会敏感问题的心理健康,如:自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以及成瘾行为等。因此,网络干预的保密性和隐蔽性相对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助人自助

现有的心理咨询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的理念,即很多心理咨询师相信只有来访者才是最了解自己状况的,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合理、科学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即“助人自助”。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在这方面也许有些力不从心,但网络心理干预在某种程度上能很好地弥补,通过论坛、BBS、空间、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实现“助人自助”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心理干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交流

(extreme communities)。网络平台相对没有太多的限制,如:论坛、BBS、Q群、微博等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相对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自由可能也会带来网络干预问题。网络心理干预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书写表达、情绪表达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状态,但是由于这种网络表达的自由性,可能很难界定有效表达和无效表达,尤其是与心理健康无关的闲聊等。因此实施网络心理干预必须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即网络成瘾区分开来,现有的研究一般把上网时间和网络活动主题作为区分健康上网和病理性上网行为的依据,每天/每周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正常网络使用时间,网络活动的主题不明确,尤其是主要以游戏、聊天等为主可能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有一定关系。另外,网络干预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同时,也可能减少大学生与家庭成员、周围同学、朋友的面对面交流,减少这些人际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反而可能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如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因此,在网络干预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控制这些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2.信息渠道相对单一

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网络干预主要还是以文字和图像为载体,通过文本和图片对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如:外表、语气、语速、表情等有利于咨询交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可能就会忽略,但是这些非语言信息有时候甚至比语言信息能提供更多的学生信息。因此,相对面对面的传统心理咨询,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也可能是影响网络心理干预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非语言信息的缺失可能对心理咨询活动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限制了心理干预的进行。

3.网络成瘾

中国互联网心理中心最近的调查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约为5.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了近1/5。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逗留网络时间越长,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因此,适度地使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过度地使用网络反而可能会诱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伦理性

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相对私人化的网络空间,但是心理干预的研究又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干预过程和效果的状况,因此研究的需要与隐私保护的权衡是网络心理干预研究中的重要伦理问题。相关的姓名、联系方式、兴趣爱好等各种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网络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专业性

网络心理干预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心理治疗,对于咨询师的资质要求相对比较具体和客观,网络心理干预对于干预者和被干预者都是相对未知的。因此网络心理干预过程中对于干预者的专业基础和技能的掌握状况也是网络干预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通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大学生网民占了很大的规模。网络心理干预具有匿名性、开放性,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因此网络干预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视角,我国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也对此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网络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多种干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干预。自助网络心理干预模板主要是通过心理知识、心理图片,以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相关的心理专题为主。心理互助的网络干预模式主要以QQ群、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为依托,通过朋辈辅导和老师指导为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通过在线咨询、咨询预约和离线交流的网络心理咨询模板。

(一)网络自助式干预

近年来随着网络治疗(Web-based treatment)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心理干预,很多研究通过网络的论坛、E-mail等平台进行抑郁状况、家庭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网络的自助式干预对这些心理问题具有一定效果。

(二)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很多网络心理干预都以认知行为治疗(CBT)为指导,通过E-mail、聊天等形式进行干预,通过实验组前后测的比较来衡量干预效果,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国内部分研究者也通过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干预也表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三)小组治疗

(Group Psychotherapy)通过网络建立社交群体,群体内成员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网络互助活动的小组治疗。小组治疗能节省心理咨询或干预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群体的力量产生积极相互影响的效应。网络干预的小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容易产生共情,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等。相关研究也表明这种模式对于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体上说,新旧心理健康模式的差异并不具有相互排斥性,新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并不会取代旧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反两者新旧模式却是相辅相成,两者在理论基础、干预技术和策略等方面都比较相似。因此,整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比较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探索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作者:梁丽娟 黄妹 朱唤清 单位:海南医学院心理系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