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翻转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断提升,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调整自我心态,处理好人际和社会关系,促进学生开发自我潜能,完善人格。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开展针对心理教育的多门课程,现阶段明显无法满足该目标,且学生易产生“抗拒”心理,最终教学效果可能不尽人意。笔者发现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效性。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总体较为单一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理论”为主,教学方法上灌输式的教学弱化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引导效果。而作为一门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最终成为学生简单的识记知识点的课程。
(二)学生的学习模式较为被动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整体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课程整体由教师设计,在课时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均由教师决定,学生无法参与进课程的设计中去,因而在课程进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的整体思路与学生的想法及课程的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等方面的匹配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经验”决定,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的在某些知识获取上效果不佳。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了心理健康认识、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及挫折应对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现阶段的境遇差异及心理发展差异,所注重和思考的问题的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使有的同学的问题和思考内容得不到充分交流,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而学生逐渐对课程的兴趣开始降低。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虽然现阶段的各高校虽基本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性要求,甚至具备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但是专业性的师资力量不足,常由缺乏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培训,所以导致这些兼职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短时间无法提高,只能解决一些易发现的问题,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的层面上,仍差强人意,有待提升。
二、翻转课堂的含义及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两名化学老师为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使用“录屏软件”对PPT课件的讲解进行了录制,并将其上传至网络供学生学习,结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随后这种教学模式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单位依托网络平台,教师提供教学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师生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问题讨论、互动交流和答疑等方式所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如今的“翻转课堂”。它的核心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性的解决问题和知识内化。”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从一个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一个“倾听者”转变为“探究者”。学生需课前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在课堂中进行分享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到整堂课中的大部分的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不局限于教师准备的视频教学资源,同时可带着问题查询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通过分享交流实现知识内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体现了混合式教学特点。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传统学习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的整合,而翻转课堂就有效的利用网络平台,将学习资料搭载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知识传播,学生可借助网络对所学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使教学资料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应用,使教师的精力更多的用到学生的难点答疑和知识扩展中去,补充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部分不足之处。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一)准备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明确教学的主题、内容、目的以及重点,并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学生的自学内容,同时可在课程前期设计中,让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进来,使设计的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易被学生接受。首先教师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即偏基础、偏专业及重探讨三大类。但不论课程内容是哪一类,前期都要设计学习导图,根据学习导图设计制作PPT及微课。再者,根据分类的不同在课程设计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偏基础的学习内容在课程设计中,侧重于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知识内容易被学生识记;偏专业的学习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应侧重于事例讲授及案例的分析探讨,使偏专业性的知识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重探讨的学习内容在课程设计中,设置相对多一点的启发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同时适当加入相关扩展性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二)课堂教学环节
针对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应的课堂教学环节亦有所差异:偏基础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和授课教师,课堂中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是问题答疑和互动交流。若是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扩大学生参与度,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答案,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引导。如若学生提问较少,心理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兴趣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设计在课程前期的微课中),用于学习小组探讨,并给出答案,这样也便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互动交流部分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性的知识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立一些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检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活动方式可以是微话剧体验、绘画心理分析、沙盘游戏及师生合作的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同时适时加入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知识内化的能力。偏专业的学习内容(如抑郁症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授课教师及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课堂中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是问题答疑和案例分析。问题答疑部分主要是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解答。重点内容为案例分析,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在相关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列举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案例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理解有关知识,使知识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学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授课教师及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对相关分析情况进行指导,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为正确的认识。重探讨的学习内容(如健全人格),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授课教师及心理教研室成员,课堂中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是集体座谈会或小组圆桌会议。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后,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授课教师及心理教研室成员对学生个性问题进行解答,对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座谈形式的探讨交流,授课教师及心理教研室成员对有关问题解答可进行补充,从而扩展其完善自我的措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三)反馈评价环节
反馈评价环节应贯穿于翻转课堂教育的始终,在各个阶段都可以让学生、心理教研室成员、督导甚至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反馈评价,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四、结论与启示
1.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课程内容适时选择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翻转课堂进行过程中,可根据课程内容分为偏基础类、偏专业类及重探讨类,根据不同的类别设计对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有助于兼顾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3.翻转课堂应注重反馈机制,便于及时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作者:吴乐 王荔玫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