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除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等客观问题外,更为重要的教育理念的落后。积极心理学引入中国后,不少研究者以它为指导开展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效果显著,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早在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0.23%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之后的许多学者也不断地对各种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何瑾(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负性情感较多等[2]。张秀梅(2007)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州大学2004级共4148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福州大学1992级的纵向比较,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严重化趋势[3]。郑洪波(2009)等人通过对三峡大学2007-2008年637例心理咨询案例对比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神经症、人际关系、恋爱与性等问题,建议社会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力度[4]。宋海燕等(2016)对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800名90后在校学生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南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检出率为22.63%,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五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组SCL-90常模(P<0.01),说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5]。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显著

大部分研究的结果都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福州大学的纵向研究更显示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恶化趋势[3],这也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领导层面的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干预手段较为单一等等[6-8]。随着国外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一些知名学者[9,10]开始意识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理念上的落后,一直以来重个别,轻全体,重问题,轻发展,重治疗,轻预防,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未来的新方向。

三积极心理学思潮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96年,Seligman以高票当选了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主席,他认为:“当人类还受制于饥饿和战争的时候,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和平时期,心理学的主要使命则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11],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Seligman提出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只针对病态心理,关于人类幸福和美德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团体和社会制度[12]。其实,积极心理学并非新的学科和流派,而是融合了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并使用心理学现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去研究幸福这一人类终极目标的一股新思潮。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心理学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最初发展,与人类对自身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关注密不可分,这也使得心理健康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沿袭了医学的思维模式——即把病治好就代表着健康,这也导致心理学界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研究远远多于对幸福感和美德的研究。然而,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质疑声开始响起,没有心理疾病就代表着心理健康吗?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更高标准——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去追求幸福感和感受幸福感。

(三)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预防的看法

在如何预防心理问题方面,传统心理学的预防观是针对成员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而采取措施,并从外部制定规章制度,期望用这种方式来预防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发掘人自身已有的优势和心理力量非常重要,相比治疗或改进个体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而言,能产生更好的预防效果,在预防工作中应该着重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心理力量。人类自身存在着很多可以抵御各种精神疾病的力量,比如,爱心、意志力、勇气、乐观、智慧、希望等等。

(四)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看法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治疗中,心理咨询师应通过帮助来访者增加对自身性格优势和美德的认识,鼓励并引导来访者使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和美德去解决各种问题,获得更多的自信和价值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传统的心理治疗强调消除症状不同,积极心理学的治疗观与预防观一脉相承,强调通过调动来访者自身的优势和力量,当这些优势和力量开始系统化地运转的时候,心理问题和症状就会自然消失。

(五)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看法

综合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心理治疗观和心理预防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建立自身的优势和美德,从而获取积极体验并更好地适应环境。发现的本质是增强觉察力,使个体关注到自己生命中的积极面,产生幸福体验;建立则是通过积极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克服困难,体验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建立自信,自信心可以让人充满希望,进入到良性的循环当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全人类共通的优势和美德包括:智慧、克己、仁爱、公正、勇敢和超越自我,而如何在大学生中培养出这些优势和美德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与难点。

四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的现状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传入我国,不少研究者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开展了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何瑾、樊富珉(2010)的研究发现,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团体干预,效果显著[13];俞晓歆、耿文秀(2012)等人对上海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开展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显著[14];黄文倩、张蓉(2012)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其负性症状和知觉压力水平,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15];臧凯、李英(2015)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干预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效果明显[16]。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性,但是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完善。首先,诚如吴波、黄希庭(2013)所指:部分干预研究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系统性、针对性不足,干预方案与干预目标之间的因果联系不强[17];其次,干预大多以团体辅导为主,但团体辅导大多在数月内完成,时间不长,但干预的项目过多,如人际关系、情绪调控、自我概念、思维方式等等,而这些心理资源中的任何一项都需要长期的干预才能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因此效果很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最后,大多数团体辅导在招募对象的时候已经说明干预目的,而且评价手段大多数是自陈式问卷,因此难以避免被试为了迎合组织者而使测试结果产生偏差。

五展望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18]”这与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国的许多研究者也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在探索有效的积极心理干预训练,希望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之,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任重而道远。

作者:叶娟 黄远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