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要:大学时期是人的身体心理健康社会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各专业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体育专业性较强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天然缺陷,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惑时,更容易会感到十分失落和沮丧,导致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了自身存在的基本缺陷和主要不足,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理论思路和实施方法。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

一、绪论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育健身运动体育项目综合活动心理健康能力素质教育建设工作,既是不断稳步促进高校开展大学生健身体育活动综合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综合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努力建设构建和谐美好健康和谐校园的基本有力力量保证。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两种主要形式。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满足实际问题的需要。健康管理教育不仅仅是需要在小课堂上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并且要保持其在课堂以外的健康教育性和持久性。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低下

课堂教学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之一,但各高校目前课堂教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教学呈处于低质量教学状态。学校课程目标的模糊性,课程内容的不一致性和不完整的课程教学方法上。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高校无论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存在普遍缺乏现象。一些高校甚至让辅导员兼职这两大系统,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培训,专业性欠缺,专业知识匮乏,使授课效果和咨询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欠缺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缺失,“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般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总是在学生的疏导和调适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心理疾病的个案治疗中,主要面对的是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统一的研究和教育,忽视了对大多数没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消极的心理预防和积极的心理辅导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障碍。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原因

1.高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忽视终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尤其是忽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终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他们一致认为,体育运动专业的青年大学生经常需要参加各种户外运动和室内体育锻炼,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恢复状况相对较好。然而,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容易因个人小事而产生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一旦形成将会对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极端的个体行为,给校园环境带来不和谐音符。

2.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欠缺

体育专业大学生多数从小从事体育训练,学习专项,所以在文化课知识掌握方面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掌握程度略低。进入大学后,环境的转换会使他们产生个体心理应激行为,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使他们产生难以适应的状况。倘若不能及时适应环境,并且不具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则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惑。

3.现代社会纷扰的信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并加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随着当前我国利用移动信息网络技术在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到来,新媒体、融合体与其他新媒体的快速相互融合正在稳步发展,信息化的一个指数型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增长,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各种不良网络文化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网红以及黄色低俗现象、享乐主义等不健康不良网络文化的不断广泛传播,这都会直接让这些普通中国大学生的正确政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受到严重性的冲击,使他们逐渐开始容易迷失方向,产生错误的政治思想行为向导。

4.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缺少先进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互联网和商业大数据日益充斥着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这种便利并未在人们心理健康以及教育领域真正得到有效充分利用。高校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心理素质测试和网络安全的巨大重要性,没有定期进行定时的学生心理素质普查和健康测验,无法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高校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改变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重视课堂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制度改革,开设各类多种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课程,将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充分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体育专业大学生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本校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于高质量教材,高校要编写出了高质量的教学教材,创新了多课程教学教材体系建设,要求教材契合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实际学习心理特点和自身心理发展需求。同时打造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聘请该专业领域的名师名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名家进校园”活动,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及相关从业者的专业性水平

高校应该定期定点或者组织职业学校针对心理健康师和体育教师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校内或者校外心理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高校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思想境界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践工作水平,提升他们的高校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或者文化品质素养。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设立专门的机制机构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接受到高校心理健康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对该学科教育的教学资金以及教学设备的管理投入,整合各项可以可持续利用的教育资源,创造一支培养主体丰富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

(五)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学生思想素质政治品德

教育有机紧密结合,实现学生个体教育知行合一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学生思想素质政治品德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推进大学生思想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和学生思想素质政治品德教育发展过程中,思想活动指导教育行为,行为活动反馈指导思想,两者的一个良性循环,逐步逐渐实现“知行合一”。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个群体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等现实原因,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对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需要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不断加强培养他们正确的身体认知心理能力和健全的心理人格素质特征,给他们自身提供和谐愉悦的体育学习工作生活文化环境,营造友善的学校育人环境氛围,帮助其大学生健康成长创业成才,为以后学生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认为,加强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不仅不但可以有效促进他们自身综合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而且它还能够在推动我国人民体育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候也贡献出了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21(3):47-50.

[2]特尔格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J].智库时代,2019,18(35):202-203.

[3]王玲.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规范发展探究———评《教育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7,9(05):85-87.

[4]张慧霞.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5(29):31-34.

[5]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专兼职教师的认知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7(10):25-27.

作者:李刚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