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和解决对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从各个方面来探究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式,以有效增强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忽视,缺乏沟通
《2017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显示,中国农村0—17岁的留守儿童已经超过2800万,其中13—17岁的留守少年超过600万。这个惊人的数据背后是家庭对青少年教养的忽视。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家长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不重视与孩子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这无疑是对青少年行为的一种变相的纵容,也使他们从童年走向少年、少年走向青年这些关键的转折期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二)师资不足,缺乏指导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其教育水平是成正比的。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城市,教育设施、教师资源也相对匮乏,没有余力单独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教师。但是国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中都规定,学校必须配备单独的心理教师,因此农村学校只能安排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教师兼职这项工作。这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但是在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也不能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行政力量,不予支持
尽管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是很多地区的相关部门或是意识不到位,或是物质不支持,没有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落实到课堂与活动中。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德育教育的附属品,导致学校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浅尝辄止,或是在德育活动中一带而过,最终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采取直接面对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对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明察秋毫”。家长也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外出务工的家长,虽不能每天和孩子见面,也要尽可能地通过视讯设备和孩子保持联系,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这样建立起的融洽关系,可以让家长有更多机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当孩子犯错误或是存在困惑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获取家庭的支持,而不至于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
借助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国家更多的支持,因此学校要从中拨取一部分作为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保证专款专用、物尽其用。在现有条件不能短时间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求助社会,或是和城市学校结成帮扶对子,请他们派驻专业教师进行支教,指导农村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督促教师们学习相关的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逐渐能够独当一面。
(三)加大农村地区的心理教育宣传力度
农村地区对心理教育存有偏见,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学校作为实施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宣传心理教育的任务,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办家长学校、发放教育传单、设立开放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建学生社团,进行心理剧排练,在节假日走向社会,为广大群众进行表演。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新兴的事物,正确地认识它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四)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开展实效工作
农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国家的号召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和学校协同开展各项工作外,还应该为学校提供师资、为现有的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为了让学校真正重视起这项工作,教育督导部门应该下到基层,了解学校的实际困难,指导并帮助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程表中,同时在学校的年终测评工作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项。通过自上而下的落实,促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能不能身心健康地顺利成长,和家庭、学校、社会都息息相关。因此,所有的教育主体都应该立足现实情况,正视心理教育,不断探讨和完善实行农村心理教育的方法,为农村青少年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
[2]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作者:马彩云 祁志山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直滩教育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