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及效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调节自身言行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效用,本文结合课程主题梳理、解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内涵,并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能,以期为教学工作提供思路,充分发挥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能
1前言
自2011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程,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趋于完善,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方面开展专题研究[1],展现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影响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采用的教材不同,所选择的主题内容也略有差别,对于一门课程的发展而言,课程主题和内容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但课程内在的逻辑结构应是稳定的,课程的核心目标应是一致的。本文尝试结合课程主题来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释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力。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内涵
现今使用较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课程主题主要包括心理与健康、学习心理、心理适应、自我探索、人格解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恋爱与性、生涯规划、生命教育、压力管理、危机应对、团队合作、网络心理等[2],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深度理解主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课程的意义,也有助于指导教师备课、授课。
2.1内部世界:处理个人与自己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学会心理调适的技能,能做到助人自助。首先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标准,用科学的方法自我评估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生活中能够自我调节一些困惑、烦恼等,然后能够引导和帮助身边的同学做到自我调节、心理自助。“心理与健康”引导学生转变传统认知,重新界定健康的定义,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自我探索”深度理解自我、定位自我,发现以往未被察觉到的部分;“人格解密”厘清生命中各个阶段的重要时刻,理解个性化的一面和性格迥异的缘由;“情绪管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言行,是成长的重要支点;“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定位大学目标、人生目标,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压力管理”“危机应对”是人生的必修课,教会学生直面困境,提升逆商。从这些章节主题涵盖的内容来看,侧重于围绕个体展开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自助力的提升,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认知思维、情绪情感、言语行为层面引导学生体验、反思,学会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与内心的伤痛告别,与内心的自我拥抱,重新接纳自己。
2.2外部世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生活中离不开与周围的人打交道,离不开个体所处的环境,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从自身出发如何看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状态,提前发展生存、生活的各项技能,为踏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心理适应”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主动融入环境,从心理上接纳新环境;“学习心理”聚焦大学学习的特点分析,拓宽大学学习的视野,抬起头来观望四周;“人际关系”教会学生成熟的为人处世之道,提升交流沟通能力;“网络心理”是在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状态,具有隐秘性,需要正确引导;“恋爱与性”涉及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类恋爱状况,如何选择爱、表达爱、拒绝爱、经营爱都需要学习,理性对待恋爱的亲密程度;“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珍视生命;“团队合作”注重发展团队合力,学会小组内的相互配合,共同挑战困境任务。这部分章节主题的内容侧重于发展学生外在的技能,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处理与各类人群的关系,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网络,我们都需要跟他人交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引导学生培养生活必备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强调的是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强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我们能够悦纳自我,同时又能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适应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能把握人生所追求的幸福和快乐。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效能
3.1宣讲积极健康的理念,注重育心效能
积极心理学认为实现人性本善目的基础是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即建立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和充盈感等[3],在个人层面具有积极品质的人更具有乐观的处世态度,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从关注消极方面转移到关注积极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来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塑造其积极的人格品质,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最终让学生养成一种即使在困境面前也能寻找积极因素的思维方式,并内化为一种观念[4]。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他人、社会,从积极的角度思考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由内在影响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的人生,凸显育心效能。
3.2培育精神文化素养,发挥育人效能
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营造积极的生存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学习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引导教育、交流分享个人体验,而且强调开展课外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力争将心理健康知识、积极的心理理念、正向的经验等外展到学生生活的环境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课上与课下的联动效应营造温暖、积极、阳光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环境中感受到爱与温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到日常生活中,将课堂上的所思所感分享给身边的人,传播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有收获的学生一定能在日常的言谈举止当中发生一些改变,从而提升个人素养,彰显课程的育人效能。
4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度较高,虽然平常通过活动、宣传、讲座、体验等各种形式引导他们注重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是学生受益面最广泛、主题较为鲜明、覆盖面最广泛的方式。随着心理科学理念的发展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十分有必要,把握课程的育心和育人效能,深刻理解课程章节主题的内涵,有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取舍课程内容、如何创新教学方式等,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课程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自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沛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8):84-87.
[2]江光荣,梁宇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东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7,1(1):155-156.
[4]李小青,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7(5):88-90.
作者:蔡新华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