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浅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浅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浅谈

摘要:文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教学设计,从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方法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对当前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心理健康类公共必修课的课程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健全人格

1引言

当前,在“地球村”大背景下,人们在物质基础满足的前提下,也在关注心灵的成长与人格的平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以积极心理学的体验式、认知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理论影响较大,也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课程教学的发展[1]。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中发〔2004〕16号),专门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心理健康工作计划,设置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确定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等。2011年教育部专门发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做了具体部署(教思政厅〔2011〕5号),进一步推进必修课的开设,条件较好的省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必修课,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实际上,各地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按照国家指导性文件,开设了选修课或必修课;有的是以讲座与活动实践形式,每学期开设几次讲座;有的学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设2学分,有的可能只有1学分,只有讲座,没有学分。研究者认为,一门课程的设置必须遵照教育学的课程设置特定与要求,不能随意调整设置,要规范性、体系性与科学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管如何改革,都必须遵照课程教学设置特点与方法,要符合课程论的一般性原则来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不能游离于教学管理之外的特殊教学模式,我们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心理体验,是按照课程设计的一般性特点与要求,从课程学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设置、考核要求等模块,在积极心理学的生活化视角下探索创新性教学设计模式。

2教学设计针对性、实践性与生活性

2.1目标多层结合

心理健康课的性质是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公共课。其总目标是让大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具有心理保健与危机预防意识,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人际沟通、自我调节等社会适应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2]。课程的目的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改善生活,追求幸福。课程最终使学生能够自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为人生发展找到精神原动力。在目标分层上,主要涉及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自我认知层面,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知识层面是一种吸收营养过程,技能层面属于体验过程,也称为消化过程,最后是自我认知,接纳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学习模式与成长模式,最终在大学生活中获得成长与提升。

2.2学分与设置安排

按照国家要求,为2学分32-36课时的公共必修课,实际教学中,一般课程放在大一入学第一与第二学期是最佳时间,而大一一般刚开始是入学的军训工作,上课大概在国庆时间,如果每周2课时,按照32课时计算的话,大概需要16周,而国庆之后,到学期结束,估计有13-14周左右,也就是难以完成此项课程教学。如果在大一第一学期完成32课时,除非将课程分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入学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数据采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认定8个学时,剩下24课时为课堂教学,这类设置的难点主要是实践教学的认定与负责教师的待遇劳务问题。第二种方法是在大一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8次课,16课时,此种方法最为简易,难点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再次需要安排,增加了教学成本。第三类设置方法,就是每周二次课4课时,8周就可以结束课程教学,难点在于增加教师数量,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心理学类学科背景,才能完全胜任。

2.3课程内容引导

由于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在内容安排方面以其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结合社会现实,体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进行,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按照国家指导意见,主要分三部分共十一章内容:第一部分是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第二部分为自我认知分析(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第三部分是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生涯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及恋爱、压力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在三部分中,以社会适应能力的学时最多,也是重点教学内容。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乐于去探索心灵,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这对于授课教师的具体内容安排是重要问题,如内容深浅考量、内容重难点、内容课时安排等,以24课时的课堂教学,8课时的实践教学为例,8课时具有典型的体验与生活性,同学们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活动,将抽象的心理健康具体化。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是公共课必修课,针对的是非心理学专业,在内容深浅安排方面,以轻专业性理论知识讲解,重体验式领悟为主;内容重难点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一般将在其他场合讲过的内容,做非重点处理,比如学习心理、生涯规划,这两个方面,主要是学校在入学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有专门讲述,可以挑选其中的难点进行分析,而对于情绪管理、恋爱、人际交往、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需要重点讲授,在课时安排方面也是需要做重点安排。

2.4多样教学方法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与其他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不同点,具有体验、生活、朋辈、分享、领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艺术系与实际性,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与案例,从形象到抽象,从体验开始,融入生活,关注朋辈鼓励,分享感受,领悟提炼心理课程内容,做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3]。比如,对于情绪管理教学,以视频启动抑郁情绪,随后大家相互交流,结合生活发生的事情,感受抑郁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相互交流找到管理抑郁情绪的方法,教师将情绪如何影响我们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家在分享中去领悟与整理,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提炼情绪的特点与管理策略。结合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心理咨询内容,可以结合大家目前所在的学校心理咨询资源,从生活性角度向大家展示心理中心的一些情况,让大家认识心理咨询,避免误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故事案例、游戏分享、神话传说,也可以采取师生参与,学生可以提前分成小组,报告分享主题,在结课前几次,开始做课程成果汇报,此类师生参与的课堂教学,也是深得学生喜欢,学生既对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又利用课堂机会进行了自我展示,而且有时候,还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比赛,做一些探索性的准备工作,比如微电影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知识大赛等。

2.5课堂设置虚实结合

实际教学中,公共必修课往往学生较多,多达200多人,往往影响教师上课的效果,尤其是一些体验式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建议心理健康课程控制在100以内。在一个人多的教室里,往往显得嘈杂,人员也难以达到统一。课堂上,注意课堂设置,比如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就要考虑到人数,合理安排,有一些体验性活动就难以安排,如果提前分好组,每次课进行分享,比在课堂上准备反而更好。如学生自己探索性做的成果展示与汇报,可以在开始上课的前几周就安排好,调动学生干部的力量,协助教师在平时指导与监督同学们完成,教师为了日常监控学生完成进度,交流课程内容,可以建立虚拟的网络交流群(课程QQ群),课程结束,可以解散。

2.6考核改革创新

心理健康课的总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标准,具有心理保健意识,能运用知识对自己人际关系、自我调节进行优化,以此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对于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的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要注意连续与完整、体验与感悟、参与和合作、展示及锻炼性原则。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可以是游戏、心理情景剧、心理微电影、心理健康调查、成长报告、心理健康主题宣传等。考核也是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一些小组完成的成果汇报,尤其是一个宿舍一个小组,这本身就是宿舍人际关系的调和剂,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相互磨合,加深彼此了解,加深友谊,最后推荐代表汇报作业成果,这也是一个展示集体能力与个人能力锻炼的平台与机会。在结课成果汇报时,教师安排学生评委,模拟答辩赛模式,最后,教师做好如同性恋问题、自杀游戏等一些现象引导。

3结语

关于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必须遵照学生特点,社会现实,贴切学生生活,只有从生活化角度,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才能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正能量、生命感、生活性,而不是沦为“低头族”“休憩”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来燕,李曼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实效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4,61-62.

[2]李从东,丁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77-78.

[3]童慧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58-81.

作者:林斗秀 杨丽丽 单位: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皖江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