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会计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会计教育论文

一、美国会计教育的模式与课程设置

尽管美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会计教育的深刻反思,但不可否认,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在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共同推动下,针对当时的会计教育危机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育目标方面,由应试教育转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由教师讲学生记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方法。在此种教学方法下,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模拟操作、案例研究、小组协作、文章研讨等具体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教学内容方面,注意在基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交际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8年2月对《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明确了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掌握良好的知识体系及至少要接受150学时的大学教育,同时还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修改了示范性课程。示范性课程内容包括:

1.一般教育。

一般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建议60~80学时。其内容包括:操行、交际、行为科学、初级经济学、初级会计、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学。

2.企业管理教育。

企业管理教育重在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建议35~50学时。其内容包括:中级经济学、企业面临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企业法、市场营销、财务、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数量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交际能力、商业道德。

3.会计教育。

会计教育建议25~40学时。其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信息系统、职业道德与责任、实习与合作性教育计划。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会计实践需要,上述示范性课程表并未深入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但规定了进入会计职业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明确了会计教育应涵盖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大致内容。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会计教育界对此给与了积极响应,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虽不尽相同但大都包括了示范性课程表所要求的三种知识。

二、英国会计教育的模式

作为发展会计职业起源地的英国,其现代会计理论及实务都较为发达。与此相适应,其会计教育一直是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而闻名。英国各大学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较科学的设置会计课程。

其课程设置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每学年都会根据市场需求及就业情况对会计课程进行总结、修改甚至替换。教师能密切关注理论前沿,当会计领域出现了新理论、新技术时能及时的添加到日常授课内容中,从而有效的避免所学理论与就业所需脱节的现象发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并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辅导、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采用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师讲解框架结构及重难点,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资料;辅导则是解答学生就学习、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研讨则是学生先通过课下准备与教师预先布置的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提炼观点,然后在课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研究讨论,由此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拓展了思维,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考评方式多样化。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7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每门会计课程每学期的1~2个综合作业,其形式有论文、报告、计划等;期末考试多为闭卷考试,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需要学生平时阅读大量参考书,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三、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会计教育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教育仍显滞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特点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就学历教育而言,其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纵向多层面横向多类型。纵向来看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横向来看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教学服务型。显然,不同的层面、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异。相比而言,对于纵向层面的会计教育目标探讨较多,但对于横向不同类型高校同一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则比较模糊甚至雷同。

(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绝大多数的会计专业学生从入学时就划分为会计专业,每一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都是按照同一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体系上课,在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占主导地位,选修课则多为限定选修课。由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而同一层次的各类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多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税法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方向课”则包括财务管理、审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国际会计等;“专业实践课”多是学生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毕业前到校外的实习单位进行会计实务操作性实习。“专业选修课”开设较多的是会计理论、房地产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外贸会计、会计英语等。对于上述课程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开设,而且课程内容也相差不大。

(三)教学过程单向性,缺乏互动。

受教育目标及各类人才选拔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会计教学过程中过多依赖教师及选定的教材,导致教师倾向于将会计作为已成定论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所隐含的内在实质,学生则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侧重于知识记忆,倾向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学习。诚然,加强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切入点,能够为学生奠定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功底,但是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现有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与启示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会计教育与会计实践应紧密结合,这也是美英两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核心原因即是理论脱离实际,同时会计教育改革也非一日之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在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的经验,更需要会计职业界、实务界与教育界的长期通力合作。

(一)重塑会计教育的目标。

对于会计教育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但是从国外的改革经验及我国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来看,如今的教育重心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教育不应只是传授课本知识,记忆当下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多个渠道加强教育部门与行业组织、实务部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技能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其次,科学统筹各院校使之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衔接。

(二)各院校基于自身培养目标调整课程内容。

从会计规范体系的更新来看,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了全面推进会计准则的实施又相继了准则应用和讲解,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中,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又相继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一系列准则的实施一方面规范了会计记录,另一方面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及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来看,企业在不远的将来将普遍实现会计信息化,如云计算、XBRL的出现导致传统的会计工作将被计算机替代。专业边界趋于模糊,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各院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后应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课程内容改革。建议若仍保持原有主干课,则应注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大大增加,因而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注意彼此间的衔接;加大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等的教学力度。

(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引入双向互动式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更新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逐渐具备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科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备课重点将是课程组织而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讲授法外还应注意结合使用提问、课堂讨论、随堂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此外宜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调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及更深入的思考。

2.积极开拓学生实践渠道。

受多种因素影响,会计学生到实体企业实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从以下几点予以改善:利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会计软件的开发与教学,同时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建设国家级实验师资培训基地,有重点的培训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师资队伍;建立国家级、省级经管类专业实验师资交流机制,实现优势实验师资共享。

作者:杜祥彩 崔建新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