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教学体系的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会计教育教学体系的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会计教育教学体系的创新

1创新会计教育体制机制,构建“校企共同体”

1.1搭建“供需双方”交流平台,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

结合国情,建立以教育厅(局)等政府部门为中介的多渠道“供需双方”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以用人单位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至院校等教育主体,院校以此信息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培养目标,并力争取得用人单位支持的长效对接机制。一方面政府部门可邀请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类似于会计教改研讨专题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类似于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大型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优势,利用其“关注教育和交流面广”资源来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再就是院校可通过举办反哺母校等活动,邀请杰出校友授课、座谈等形式,主动与校友会接触交流,动态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建立流动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1.2构建“校企共同体”,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能

通过构建“校企共同体”,形成教育、政府、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由学院、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构成的多元化会计教育主体,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宏观调控功能并应以合作的姿态与院校、企业等共同推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也是继续教育基地,因而应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与政府、院校等部门合作,并参与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之中。院校应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不断地新陈代谢会计专业知识,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共建核心课程体系,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媒体及创新教育方式;当然在倡导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和学习成为“非正规环境下”的教育时代,注定个人也将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主体。

2建立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目的在于创设职业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倡导政府主导,校企共赢,构建契约方式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是校企合作新模式,基本体系是“校企联动、联通岗位、共建课程、创建课堂、双师共育”。

2.1校企联动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校企联动是指校企双方按照校企合作模式,贯穿企业全程参与会计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双方“共建生产性教学基地、共建工学交替管理制度、共建研发中心、共建创业基地”,从而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求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之中;另一方面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教”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都要以企业的需求为标准,从而凸显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2.2联通岗位

联通岗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其核心是“首岗胜任、多岗适应、可持续发展”。会计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诠释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构建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始终将企业岗位需求这一主线贯穿至整个课程体系开发之中,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建核心课程群、共同实施教学项目,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企业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3共建课程

以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知识需求为主线,从职业岗位(群)出发,在明确会计岗位所需基本能力、专项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提炼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模块,紧扣专业核心模块对其进行重新解构,形成多个有利于组织教学的子模块,以此为依据构建主干课程体系,建立以精品课程为主线,以“会计学原理、财务与成本管理原理、财务核算与管理的准则和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准则和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为核心课程,以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为主的教学软件,全面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2.4创建课堂

创建课堂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重新构建,使其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在校内教学中首先力争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践教学环节: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如设置虚拟的银行、税务机关、虚拟的企业及供应商、客户单位)、仿真的会计工作内容(如会计核算、分析、检查)、仿真的会计工作程序、仿真的会计信息载体以及仿真的会计岗位(如基本岗位分工、成本会计、出纳)等,让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按会计实务规范流程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实际操作。其次,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建上,将课程内容分为课程导入和课程项目,课程导入部分摸拟企业的实际资料,在此基础上按各个项目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教学组织中以《工作任务单》形式将涉及基本概念、方法、技能融入其中,在完成基本理论和方法讲授后,提出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际操作。最后展示项目完成结果的实际资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做到“学”和“做”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体验会计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并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成功是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5双师共育

“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但又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双教”能力教学团队作为职业教育特色,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具体措施:首先是充分利用“校企共同体”平台,要求各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并鼓励参与适度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便于专职教师把握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熟悉企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人才要求,进而指导其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快速提升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参与学生管理,便于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而不断地提升管理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其次是与企业的兼职教师身份互认,角色互换,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建立系主任与厂长、教研室主任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的长效联系、信息反馈制度。

最后是建立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师资资源库,通过有选择性地对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使其熟悉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教学方法、手段,使其能承担实践性的教学指导工作,同时把能胜任教学的企业“会计专家”聘为兼职教师,并带教津贴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双师共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校企共同体”,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一线三级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共同体”为主体,依托校内实训室为第一级平台,通过课程嵌入式实验、实训、专业基本技能等训练,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第二级平台,按照“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完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为第三级平台,将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融于一体,凸显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完成对会计岗位能力的学习、运用与提升。

3总结

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所具备的“硬技术、软技能”素质,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传授所谓“硬技术”即宽泛、扎实、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涉及学生的生存、发展、创新等关键能力,还要着力培养所谓的“软技能”即信息磷选、系统思维、团队合作、跨文化理解以及终身学习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校企共同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又利于扎实基础知识、拓展基本技能、增强“专业核心竟争力”,还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社会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

作者:黎霞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