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述(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述(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述(4篇)

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目前,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不合理,课堂缺乏活力,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师要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不合理.在初中阶段,对化学学科分配的课时偏少,导致教师实践教学的机会较少.初中时期的化学知识大多以理论为主.在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此种模式的持续教学下,会使化学教学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也会使教师只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状况有一定了解,未了解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认为只要掌握老师讲述的知识点,便能进行实验操作,而到真正操作实验时总会出现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出现各种错误.

2.实验的危险性与必要性相矛盾.因为化学自身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在化学实验的配合下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演示化学实验会伴随一定的风险,有可能损害师生的生命健康.如果化学药品存储不当,会发生一些无法预估的化学反应,导致化学药品的使用效率下降.例如,浓硫酸等化学药品,其自带较强的腐蚀性,若是操作不当,会使学生的生命受到危险.因为化学实验出现学生受伤的事件,使一些学校为保护师生安全,限制教师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导致化学教学质量下降.另外,目前的家长重视子女的健康成长,十分在意化学实验教学.为了避免在化学实验中影响子女的安全,时常告诫子女少参加化学实验活动,导致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下降,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实验教学活动.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利用直观性教学手段.教师有责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探索欲.例如,在讲“干粉灭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其反应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之后,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下,利用实验所需的标准仪器来操作相应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对化学变化过程进行仔细观察,使相关知识与实验深刻落在学生的脑海中.

2.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初中化学教学主要以实验为主,实验操作能使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直接观察,并且根据现实数据展开理论推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生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正确操作实验步骤.尽管学生有探索化学知识的欲望,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做好化学实验,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在真实的操作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初中阶段是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从而为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优化实验设备,确保师生安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确保了化学实验的安全性.例如,学校可以引入一些新兴的化学模拟实验室,通过对实验操作的高度还原,使学生获得更多实验机会.模拟实验,不仅能减少药品耗费量,还能确保学生的生命健康.模拟实验毕竟不等于实际操作.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叮嘱学生依照规定操作,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例如,在讲“检验氢气的纯度”时,教师要对化学药品与操作仪器进行检验,并告诉学生氢气与酒精灯靠近时,可能会产生爆鸣声,提醒学生在观测结果时保持一定距离.在实验结束以后,要求学生把相应的药品和器材放回原处.对于家长在意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活动这一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家长观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使家长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与重要性,从而获取家长的支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记忆能力与动手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需合理利用化学实验的特殊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学科学习中至关重要,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日后学习化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旭.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J].科学教育,2012,18(04).

2.周志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

作者:张利梅 单位:重庆市育才成功学校

第二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导学模式运用

实验导学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产生的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以教材中的实验为主要内容,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等形式,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积极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的意义

1.以实验导学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讲授实验为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只停留于记忆层面,而运用实验导学,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并发现其中蕴涵的基本原理,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提高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能够通过动手实践、实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与归纳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化学知识蕴涵于生活实际,如垃圾分类处理等都与化学知识有关.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的策略

1.创设实验导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以实验导学,教师要创设实验探究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实验探究本身充满着新奇,创设课堂实验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看到各种各样的仪器,学生不禁要探究它们有什么用途;看到五颜六色的药品,学生想知道药品的化学性质……教师要抓住化学实验的基本特点,创设实验导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例如,在讲“碱的化学性质”时,对于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如CO2)的反应,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实验导学情境: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一只塑料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请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这是化学实验导学的直观现象,以情境直观展示,激发学生探究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思考,对实验现象原因进行分析,探究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掌握了所学化学知识,并体会到化学学科的价值.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导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掌握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总结与归纳探究实验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思考并与他人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辨别装满一种气体的集气瓶里究竟是哪一种气体,看起来是一道简单的探究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并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这样,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3.启发学生主动质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能够启发学生主动质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探究的问题发现其中蕴涵的化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就会主动思考,这是开展实验导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与动力.例如,在讲“盐酸的化学性质”时,从教材的编排来说,教材并没有设计氯化氢与盐酸的区别,教师可以从设计氯化氢与盐酸的导学实验入手,让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小组合作探究氯化氢与铁反应,记录实验现象,有的小组合作探究盐酸与铁反应,记录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不同的实验现象,并主动质疑,区分它们.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突出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还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徐慧 单位:江苏建湖县高作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谈

摘要: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根本在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实验操作的标准化,不断提高实验效率;要注重发挥实验误操作的作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互动的常态化;要关注学科融合,以实现学习的多元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操作

初三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表现出一些特点:好奇心强,对物质变化现象总想弄明白为什么?兴趣浓厚,对于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都高度关注。初中化学教材重视实验教学,设计体例大致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所以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选做实验。教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抓住学生特点,把握课程标准,提升课堂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教师的示范操作要规范

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行为[1]。所以,教师无论在仪器使用还是在基本操作等方面都要严格地按操作规程进行,务必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因为纠正一个已形成的错误操作习惯要比掌握一个正确的操作技能困难得多。例如,常用的仪器镊子和钥匙在使用前和取完药品后要用干净的纸擦净,这是很多教师在做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其实,学生在看教师演示时会记住教师的动作,以后自己也会跟着这样去做。

2充分利用学校仪器、设备,灵活安排实验,提高实验效率

(1)将部分演示实验安排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完成。如第三单元第一节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可改变成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既可观察到品红在水中慢慢扩散的现象,从而分析得出“粒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同时,又熟悉了烧杯的作用及操作方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2)恰当增加学生实验。如在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中,教材设计了“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探究实验。实验完成后教师可提问:这两个实验结论都是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质量的总和,是不是巧合呢?这时可增加一个“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纳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该实验为了证明不是“巧合”可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现象,总结结论,通过增加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巧用“糊涂法”

例如,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教师可操作两次,第一次严格按规程正确操作,第二次操作时故意让燃烧匙内红磷快烧尽时才放入钟罩内,且不塞紧橡皮塞,使得实验现象不同。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学生通过两次实验就会去对比、分析,明白红磷量不足,钟罩内氧气没有消耗完和橡皮塞没有塞紧,空气进入钟罩内是造成第二次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糊涂法”的巧用其实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白”。

4演示实验可由学生操作

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把演示实验安排学生分组完成,然后请各组派学生分别上讲台演示。演示的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流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报告实验结论;观摩的学生观察其操作,分析发生的现象,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演示与交流中学生能够共同提高。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学生会指出对方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试管口没有塞棉团等等。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试管口要塞棉团?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满氧气后的集气瓶为什么要正放?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好?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思考讨论发现、提出,并解决的,比教师讲的效果好得多。

5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是青少年的天性,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对学生传授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上,而应该把书本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例如,在学习“水组成”这一节时,完成“通电分解水”实验后,教师应告诉学生:可以采用水电解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但实际中却不采用这一方法,因为电解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且速度慢。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分解水,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制取氢气和氧气,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汽车运行不燃烧汽油而燃烧水,你用什么办法实现?“异想天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

6注意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例如,“溶液的导电性”中的导电;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空气成分测定中水面为何上升等等都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又如,沼气的制取和取用;二氧化碳的循环;一氧化碳的中毒等又是与生物有联系。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各科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知道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

7及时做学生实验和选做实验

学生实验、选做实验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保证让学生实验和选做实验及时开出,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填写实验报告。总之,把握好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搞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剑锋.做好物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J].教育学文摘,2013(3):34.

作者:殷军民 单位:岳阳县麻塘中心学校

第四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初探

摘要:化学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重大.因此,好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当然,实验教学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好的课堂引导开始,到精心的实验演示,再到纠正学生的实验操作,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好化学实验.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是学习化学学科的基础.要让学生学好化学,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清楚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解物质的性质、检验化学反应原理、丰富化学学科知识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奇妙现象,以及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的关系.那么,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呢?

一、认真准备“第一课”,让学生发现实验的“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上好第一堂课.好的课堂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上“第一课”前,教师要做好精心规划,准备如下几个现象比较明显、对比比较强烈的实验.1.白“棉花糖”变红“棉花糖”实验.在小树枝上装饰棉花球,棉花球事先用碱性溶液(氨水)浸泡过,然后在水壶里面放入酚酞溶液(0.5g酚酞粉末加入95%乙醇直至100mL),浇水在棉花球上,可以看到棉花球由白色变为红色.2.“红葡萄汁”褪色实验.将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盛于玻璃杯中(可以说是葡萄汁),把维生素C磨成粉末,藏于空心玻璃棒中,底部用棉花塞好,将玻璃棒放入杯中搅拌,可以看到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渐渐脱色变成透明的溶液.3.清水变“牛奶”实验.无色透明的石灰水,用吸管向里面吹气就变成了乳白色浑浊液体“牛奶”.对于这些奇妙的现象,学生感觉比较费解,这就吊起学生的胃口.趁着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简单概述化学所需研究的对象,以及化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理解所学知识.

二、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好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设计成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最终结论.例如,初中课本中用气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这是一个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首先,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实验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别设计该化学实验的实验装置,并提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通过的一氧化碳气体能否将氧化铁全部还原?2.怎样组建实验装置,才能使过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不扩散到空气中?3.应该设置怎样的实验去检验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通过这种“课外探究实验”的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验活动.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创新能力.

三、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初中是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的阶段.这一时期是奠定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夯实学生的化学操作技能的最佳时期.教师要趁着学生的实验操作还没有定型,指导学生掌握常规的实验器材以及各种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方法,为以后复杂的实验装置的搭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边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边讲解实验要领的方式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例如,在讲“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稀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酒精灯、烧杯、试管、蒸发皿等实验用品准备好,然后安排一个学生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记录此时的颜色,并测试、记录溶液温度.再让一个学生向上述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认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待颜色变成透明后,记录此时温度.最后让一个学生吸取少量的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在酒精灯上进行蒸发,仔细观察溶液的变化,并记录其蒸发结果.这时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纠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把具体的实验操作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牢固掌握实验过程.当然,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操作,还是需要教师操作完成,以便节省时间.在进行示范时,教师要适当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一些易出错的地方稍加停顿,或者故意做一下错误示范,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细节的关注度,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意识,还能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更多的耐心.

四、巧妙设计探究习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由于初中实验的课堂时间有限,实验条件不完善,往往使学生没有机会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将一些实验转化成实验探究习题的形式,能使学生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在大脑中想象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现在有一瓶混合气体,可能有H2、CO2、CO、H2O,试着设计实验:1.判断是否含有H2.2.验证气体中同时有H2和CO.答案:1.对于H2的检验,可以将燃烧的小木条放到试管口,如果有蓝色的火焰,则说明有氢气存在.2.首先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可能存在的CO2),然后通过干燥的氧化钙(除去可能存在的H2O),再将气体点燃,并在上方放一个干燥的烧杯,发现有水珠产生,说明有H2存在,随后将燃烧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有CO.

五、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未知问题,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当然,完成实验设计这一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从简单的实验模仿开始,慢慢地让学生对实验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所谓的模仿是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设计成为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演示实验后进行相似实验的探究.例如,在讲“金属和酸的反应”时,课本中是用稀盐酸与单质铁作为原料进行演示实验.学习课本内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铜、镁、铝等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打开思路,不能只局限在学习课本实验上.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验课前需要对实验仪器以及常用的试剂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在自行设计实验时能够准确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品.通过自行设计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器材的使用得心应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总之,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所学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合理正确的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实验的快乐以及实验带来的成就感.

作者:钱小英 单位: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