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析(5篇)

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拓展

摘要:

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不仅可以弥补化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实验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实验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和课程内容;再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实践该课程的策略和评价方式。

关键词:

课程开发;实验教学;实验拓展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提出相关建议,建议“编制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其内容包括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1]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作为中学化学第二课堂,很好地采纳了化学课程标准的建议,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研究又一次从侧面推进了实验教学。作为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补充,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那些在化学学习上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巩固知识,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扩充,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进一步内化学生的认知[2]。教师在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研究过程中,既是教学者,又是开发者,这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扎实的化学知识、敏锐的思变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这些都有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开发

1.课程目标

作为初中化学的选修课,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不仅为了改变教师的陈旧的实验教学理念,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1)在“做”中学,使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工具

课程的实践过程应该是学生“做”的过程。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与参与者,他们要运用已学知识去提出和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数据处理、分析与论证、进行实验评价与改进,这些过程能使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能使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工具。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学习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兴趣,实验越有趣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所涉及的实验都是和初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知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本课程所涉及的实验都来源于生活,更易产生共鸣,擦出思维的火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3]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外小实验开发

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课外小实验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学生实际等开发设计的。这类课外小实验首先要求与初中化学知识紧密相联,其次这些实验由于是要求学生课外完成的,所以可操作性相当重要,要慎重考虑其操作的简捷性,不能过于复杂,所用物品或仪器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的物品,否则即使实验本身设计得再精彩也是不可采纳的。再次还要求所设计的实验趣味直观、生动形象,并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自制净水器,可采用找材料、设计方案、加工处理、讨论完善、尝试制作、实验展评等活动形式来进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在课外实验的实践中主动发展。又如土壤pH值的测定,雨水pH值的测量等许多课外实验的开展,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吸引力了。

(2)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并不是化学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都是很好的教材。应该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生活是学生的教科书”。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是很多。通过家庭小实验来了解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利用胡萝卜、紫萝卜和各种有色花瓣制作酸碱指示剂。

(3)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开发课程资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主研发实验,这类实验将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利用学生的提问开发课程资源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利用学生的提问来进行拓展性实验的开发正是迎合了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化理解和应用的需求。所以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捕捉相关信息,并进行一定的选择,从而开发课程资源。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盐的性质之后,学生主动提出要检验日常生活中吃的钙片中钙含量是否真实。②利用学生的探究过程开发课程资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解放的时间,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最好时机。可以预先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进行推想、对比,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拓展性实验内容方向发展。探究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分析能力,通过探究、讨论所用物品、仪器等来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最后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来对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作出多元的评价。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污染内容时讲到二氧化硫会引起酸雨,学生对降雨比较感兴趣,都想要探究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怎么样,于是就产生了“调查周边地区水体的水质以及调查自来水厂的水质并测定各种水的pH值”等实验。

(4)利用教研组集体智慧开发课程资源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所在的教研组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有独特的风格,对于实验也会有自己的思考,要充分挖掘这些思考中有关实验的灵感,然后进行精心编排和设计来开发课程资源。

3.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和化学教材知识是息息相关的,它包含了初中化学知识,又应用了中学化学知识,同时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恰当的补充和拓展。本课程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和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的拓展性实验。

三、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实践

1.课程实践策略

(1)利用实验,积极探究,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因此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利用实验所产生的种种神奇现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5]由此可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作为教材的重要补充,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结论性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有明显冲突的点来进行探究,或者利用教材上的结论对身边的事物进行验证。比如在学生学完酸碱中和反应后,可以对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进行检验。这样既联系了生活,又很好地应用了中和反应。

(2)利用实验,少数带动多数,全面提高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对实验的把握能力更是有所差异。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原有化学基础的差异性,探究过程或实验结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时学生之间就要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及时沟通。这样不仅少数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探究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可以帮助一批处于被迫实验、动手能力又比较弱的学生,还可以共同探讨实验结果,集思广益,使实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程评价

美国课程著名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4]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用评价的结果去分析学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综合评价,找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有展示自己学习才能的舞台。

(1)查阅资料能力的评价

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需要查阅资料。这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实验能否顺利展开以及学生到底是真的带着疑问和探究的思想去进行实验,还是按部就班地依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作出评价。虽然本课程的每个实验前都介绍了该实验的相关知识背景,但是这些有限的知识还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整个实验。因此,要求参加本课程的学生在学习前,针对课程中所包含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等作一定的文献查阅,以达到初步认识实验。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10%。

(2)实验原理的评价

本课程实践过程中要针对课程中包含的实验原理等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纸笔测验。测试的重点要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不要做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并且不要孤立知识点,要将知识点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该评价占总成绩的20%。

(3)实验过程的评价

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发挥好指导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一定的评价。包括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合作能力的评价等。该评价占总成绩的35%。

(4)实验结论的评价

实验结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者论文等。实验结论的评价是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包括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突发事件、实验数据等的处理能力。同时以调查报告或者写论文的形式来总结实验,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如在调查周边地区水质以及测定各种水的pH值这一实验时,要求学生对周边水质情况写调查报告,该报告中就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对取得的样品的筛选能力,对样品的水质检测能力,对检测所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最后归纳和总结能力。该评价占总成绩的35%。

四、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结论

初中化学教学拓展性实验课程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的开发和实践,不仅可以弥补化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其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吴飞飞 单位: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

[2]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陕西:西北师范大学,2001:22-31

[3]陈新峰.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5):62-65

[4]汤新华.美国的教师评价制度:多元评价———以德克萨斯州拉斯弗瑞斯诺斯学区为例[J].中小学管理,2009,9:53-55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更生动探析

摘要:

化学是一门将实验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检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科学,从而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学教育的需求,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实验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目标

1.推动教学内容的变革。

化学属于实验科学,体现出显著的直观性。将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比如,用flash制作一个有色气体当成空气的动画展示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很容易理解气体的密度直接决定了向上排空气法还是向下排空气法,与集气瓶瓶口方向并没有关系。如此,化学实验教学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推动教与学的变革。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全新的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亲自操作,对新知识不断发现,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实践

1.放大了细微实验现象

目前新的化学教材中,实验的比例逐步加大,可是很多都属于演示实验。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空间限制,并非全部学生都可以看清实验现象。整合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可以放大实验现象,使全体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例如:电水解的实验,宏观上发现正极形成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负极形成可以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的氢气,那么在微观上怎样达到这样的转变?利用水分子分解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又彼此结合过程模拟的动画,将抽象变为直观,帮助学生加深了理解。

2.模拟错误操作。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Flash对错误的操作情景进行模拟,再现错误操作可能引发的危害情景,加强学生对实验的重视,严格规范实验操作过程。比如: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的实验中,帮助学生分析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中,若暂停加热,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时,可以利用课件演示模拟,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水倒吸进试管,之后向试管底部缓慢倒流,随着玻璃清脆的开裂声,在屏幕中央出现了试管破裂的画面定格,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3.模拟危险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实验存在着危险性,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可能会伤害到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实行模拟实验教学,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稀释浓硫酸实验,学生通常会有疑问:向浓硫酸中倒入水,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一实验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平时演示的机会很少。教师可以将此实验制作成Flash,采取动画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硫酸溶液飞溅的现象,配合音效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危险性,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程度。

4.模拟微观粒子运动。

化学是对微观粒子运行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在物质中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无处不在,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体会。很多学生认为物质微观结构的有关知识非常抽象生涩。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对微粒运动进行展示,表现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师点击互动白板资源库,投影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图像。学生通过对图像认真观察,逐渐调整自身对微观粒子内部结构的认知,猜想原子构型。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课前备课。

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素质修养,加强教学能力。教师必须强调化学实验课堂知识点的课前备课工作,紧密联系化学知识点与现代信息技术。

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水平。

3.重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水平。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重视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有效提升了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化学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化学。

作者:张轩 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河头中学

参考文献:

[1]韩敬换.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2]孙宪启.认清化学教育误区,促进探究教学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13(12).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高效探析

【内容摘要】

从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入手对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实践。本文剖析了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并从实验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用具等方面的改革等角度,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走向高效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入手对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实践。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特色内容。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初中化学教学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初中学生化学实验学习效率的提升。文章立足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贴近学生生活,创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贴近学生生活,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激发

学习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是其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促进化学学习思想的综合化。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化学知识也处处服务于生活。开展生活化的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科如此平易近人,他们会从心底里喜爱上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知识。

2.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培养

在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动手实践。利用生活化的实验组织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历去感知、理解化学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思考。生活化实验的开展,能够加快学生消化化学知识的过程。将生活引入化学实验教学中,会让化学知识变得感性,利用生活经历去开展实验,会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生活化的实验会给学生更多主动实验的刺激,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多发现化学知识,观察实验现象,主动动手与操作。

3.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的实验教学,对于教师的化学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在实施生活化化学实验教学前,教师需要对生活化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设计,更要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合理组织课堂结构。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与生活现实结合在一起,需要实验素材的开发、实验方法的创新以及实验技能的提高。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1.对实验设计进行生活化改革

受到学校实验条件以及场所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许多初中化学课堂中实验都是由教师演示的。学生的实验操作都是对教师演示实验的重复,自然学习实验的兴趣不足。要解决化学实验教学的这一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实验演示的地位,突出学生的实验操作主体地位,对化学实验进行生活化改革。生活化的初中化学实验,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2.对实验内容进行生活化改革

化学知识具有应用性,学科学习内容也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对初中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生活化改革,摆脱课堂教学的限制与化学考试的限制,发现更多有意思的生活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化学学习实践中去。初中课本中的许多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在学习PH值测定时,教师可以将这一内容与生活中的酸雨测定结合在一起,用生活情境优化实验的内容。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去发现环境问题,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力量与化学实验的神奇之处。同样,在学习强碱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其较强的腐蚀性,引导学生制作一个神奇的叶脉络书签,让化学实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一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有利于学生化学实验积极性的提高。

3.对实验用具进行生活化改革

化学之所以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学科,不仅因为其知识面较为广阔,更因为化学实验能够给初中学生的生活添加许多色彩。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会利用十分规范的仪器组织学生实施实验,加大了化学实验学习的学术性。教师一味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无疑抹杀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简化一些化学实验,从生活中取材,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生活中的废旧电池、眼药水瓶、吸药器都可以成为化学实验的生活材料。如在做硫酸遇水散热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体温计去简化实验,用体验室的水银头去蘸取水与硫酸再置于水中,观察温度计变化。这样的生活化用具让化学实验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实验创新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知识较为浅显,绝大部分化学教学内容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化学实验的内容、工具等进行生活化改革,让学生能够利用生活资源去开展实验,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观念的开放化。将化学学科的生活特性挖掘出来,并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改革课堂实践,有利于学生通过化学学科重新认识生活。

作者:方明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中明.谈农村初中“生活化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J].化学教与学,2013(4).

[2]周爱忠.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3).

[3]谢书祥.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和探索[J].理科考试研究,2013(3).

第四篇:仿真化学实验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

摘要:

仿真化学实验是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虚拟实验,能够很好地模拟真实实验情况,使实验更直观,更真实,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课堂演示实验效果,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

仿真化学实验;课堂演示实验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虚拟实验,能够很好地模拟真实实验情况,使实验更直观、更真实。仿真化学实验室作为目前中学化学学科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术软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鲜明。仿真化学实验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下面针对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增强课堂演示实验效果

1.课堂演示Cl2、CO、SO2等有毒气体制备和性质实验,O2与H2的点燃爆炸等危险性实验。众所周知,许多化学实验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许多化学药品有毒性,因此很多化学实验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借助仿真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化学环境下进行学习。

2.演示多装置实验,如CO可燃性、还原性及尾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性质等多装置的实验。这些实验由于所用药品、仪器较多,实验操作比较复杂,现象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看见,但如果我们用仿真实验,就可以克服这些问题,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的安装及实验现象。

3.模拟错误实验操作,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在H2还原CuO的实验中,若先加热后通H2,反应完后若先停H2后撤灯,铜又会被氧化;在浓硫酸稀释时,水如果加入浓硫酸中,水会沸腾,飞溅伤人;当加热液体超过三分之一的试管且试管口朝着人时,液体冲出管外且灼伤人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就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

二、运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增大实验复习容量

化学实验是每年中考必考察的部分,化学实验复习内容繁多,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复习,教师很难把所有的化学仪器、药品、装置等一一展示,更无法将中学阶段众多的实验重新演示一遍。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再现实验用品、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还可以进行仪器组装练习等,不仅提高课堂容量,加深理解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实验题的解题能力。

三、运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化学概念、规律的讲解中,经常会采用实验演示法,对一些抽象的、难以观察和课堂中难以真实再现的实验,教师无法进行实验演示,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的困难,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概念、定理或规律,甚至逐渐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而采用仿真化学实验室对这些实验进行仿真模拟、永久再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微观现象可视化,瞬间现象永久化,可以避免过于空洞的描述,使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这些难以理解和观察的实验现象或概念更清晰、直观、深刻地印入学生的脑海,实现对抽象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也有助于发挥演示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学最优化。如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将水分子的分解过程进行演示,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分子在电解的条件下分为两种不同的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无数个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和氢分子,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分子由原子构成,又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化,也理解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运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中学生课后通过做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时,会遇到一些情况复杂的化学场景,尤其是对复杂轨迹的分析,可以在仿真化学实验室中建立相应的化学模型,对软件自动生成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利用仿真模型再现习题中的化学情景,加深印象,进一步分析问题,细化知识点。对课本中的实验与探究部分的预习,更是可以通过仿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加深对化学现象的印象,便于对化学规律的理解。

五、总结

总之,当课堂无法完成的实验、要突破实验的重难点、复习实验等我们考虑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一定要明确它是一种创设真实情景的工具,在教学中,只应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不可盲目地运用,更不可将仿真实验取代传统实验,应该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分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作者:畅亮 单位:酒泉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肖微.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潘琼.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3]于国树.初中化学课程虚拟实验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行为偏差及矫正研究

摘要: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讲解代替实验、多媒体演示代替化学实验、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验证性实验代替探究实验”等教学行为偏差,这些实验教学行为背离了化学的学科特征和“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改“讲解”为“动手实验”、改“机灌”为“现场实验”、改“演示”为“学生分组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关键词:

实验教学;行为偏差;矫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建立和巩固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行为偏差是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综观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虽然老师们知道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以讲解代替实验、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验证性实验代替探究实验”等教学行为。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

1.以讲解代替化学实验

目前,还有一些贫困山区,实验条件差,再加上教师自身能力及惰性,书上的实验基本都是以讲解为主,据了解,存在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考在实验操作及技能方面的考核存在一些困难,再加上初三化学课时紧、任务重,助长了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教学行为。如在一次下乡听课活动中,一位老师在讲“氧气的性质”时,没做实验,而是将现象、表达式、结论整齐地写在黑板上,叫学生抄下来记住。强化记忆几分钟后,请学生起来背,有一个学生把硫燃烧的现象背成了铁燃烧的现象。如果老师是做了实验的,那学生就不会记反了,而且课堂也不会枯燥得一点化学味都没有了。

2.以多媒体代替化学实验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大量通过多媒体手段代替真实的化学实验,不管这个实验是否易操作。学生从视频、动画等中获得有关实验的过程、物质的气味和状态等,就象看电影一样,没过多久就忘了。这样学习化学实验是毫无意义的。重庆市化学教研员钱胜老师曾说:“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生,连二氧化硫的气味都没有闻过,盐酸、硫酸都没亲眼看过,那他至少化学这科不算合格。”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青年教师教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1-8,就是让学生看实验视频。视频看完后,他布置了一个小测试:做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的实验,忘了加指示剂,猜想:反应后的溶液的溶质有哪几种可能?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学生看完题后,一头雾水,教室里一片寂静。为了打破这个局面,老师开始讲实验,讲了几分钟,也没几个学生听懂,后来只好作罢。我想,如果这个实验是亲自实验,学生一定会一目了然的。

3.以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

2011年版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必须开展八个必做的化学分组实验,而实际情况是较多的教师一个也没做,做了两三个实验的就算好的了。除了个别学校的设施设备确有问题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老师怕麻烦,从而让学生失去了亲自动手的宝贵机会。在今年某校的初三化学实验操作考核中,学生到实验室后,东张西望,不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仪器不知怎么连接,胶头滴管不知怎么拿,量筒拿着读数等等。问学生,才知道,他们从来没进过实验室,最多就是看老师演示过实验。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记得再熟悉的操作,真正到实验室操作也会手忙脚乱。

4.以验证性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

实验教学中,有些老师根本不让学生自我探究,总是怕学生在实验中有差错、闪失,怕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设计方案而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老师通常将最佳的实验方案提供给学生,并对试剂的用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代替了科学的探究性实验。如在比较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时,老师直接给出了两套方案,一套是铁、硫酸铜、银;一套是硫酸亚铁、铜、硝酸银。而还有什么其它方案,每套方案各有什么优劣,就没作深入探究,扼杀了学生探究的潜能。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行为偏差的矫正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教学行为偏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矫正措施:

1.改“讲解”为“动手实验”

这就要求老师提高认识,实验条件具备的学校理所当然要做实验,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创造条件也要做实验。有些知识是讲不透、说不明的,但通过实验让学生从中体会就释然了。例如,有一次,我在讲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当讲到饱和溶液只是不能再溶解该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它溶质时,学生不太明白。我灵机一动,向刚才实验后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瞬间溶液变成了紫红色,学生顿时豁然开朗了。班上罗杰夫同学以此写了一篇科技小论文《水饱了》。

2.改“机灌”为“现场实验”

不可否认,对那些危险性高、成本高、时间长的一些实验,借助多媒体,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水加到浓硫酸里所引起的后果,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因危险性较大,可用多媒体来代替。但对书上出现的实验,尽最大可能不要用多媒体代替,而要开展现场实验。这就像看电影和学生亲自上场表演一样,是有区别的,学生收获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3.改“演示”为“学生分组实验”

除了要求的八个必做实验外,书上的一些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分组实验。我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将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都改成了分组实验,实验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与兴趣,小组团结协作,时而争论不休,时而发出惊叹的自我赞美,甚至还提出大胆的质疑,全班共同探讨。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精神与品格,教师的讲解是无法比拟的。

4.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用实验来验证已知知识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来获得知识。前者处于被动状态,后者是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做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时,可设计为探究实验,将棉花和蘸了水的棉花分为一组,探究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可燃物;木条和煤块分为一组,探究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将燃着的蜡烛和倒扣在烧杯中燃着的蜡烛分为一组,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氧气(或空气)。这样的改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的能动性。

三、总结

除上述实验教学行为偏差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行为的偏差还有很多,比如还有将书中的课外实验、家庭小实验置之不理的;实验时放任自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管不问的;对实验的突发情况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的等等。实验教学行为偏差对学生的危害是巨大的、长期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2]所以,追求相对完美的教学,在教学中尽量减少偏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冉光淑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9)

[2]马晓春.我国教师问题行为研究现状述评[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