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模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迎来了全新的改革发展机遇,但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高校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教学需求,因此对其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将针对我国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关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1引言

化学实验课程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主要以有关实验现象为抓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充分培养高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其创新能力等。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增强,这也是我国各个高校尤为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因。

2简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相对传统。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传统落后,通常表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未能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突显出来,相对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情况来讲,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前未能充分掌握有关的实验内容和流程,因此需要实验教师加以适当地讲解。可是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其参与过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发挥。第二,实验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高校化学课程体系中的化学实验课程主要附着于理论课程,这也是实践课程的重点内容。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学发展过程中未能对化学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教师与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化学理论教学。基于这样的客观情况,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把实验教学作为得到学分的工具,并且也是相对被动地参与化学实验课学习。受到上述有关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部分高校学生的实验能力相对薄弱,这样也难以发挥高校实验课本应达到的教育效果。第三,评价模式相对刻板。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其相应的教学评价模式相对刻板,绝大多数高校主要将学生平时成绩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来进行教学评价。虽然一些高校已经使用“实验考核”进行教学评价,可是所考查的化学实验,主要是考查学生之前做过的各种实验,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因此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由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我国高校的化学实验课中所使用的评价模式相对刻板,所达到的评价效果十分不理想。而且实验评价模式相对刻板,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符合新时期高校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第四,缺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实导致高校化学实验课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主要以演示类实验为主,对于学生仅仅是对教师在之前课中的实验过程进行重复,或者以有关指导文件为依据就可以轻松完成实验。当下许多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走入化学实验课堂,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许多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未能将相关的网络信息技术全面且深入地落实,导致实验教学效果相对有限。第五,环保意识相对低下。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可是有些高校针对化学污染方面的认识程度整体相对较低,加之一部分高校化学教师与学生自身环保意识的缺失,使得高校未能提高对化学实验所造成的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毒害废弃物,教师与学生未能使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将其及时处理与排放,因此极易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高校化学实验有关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分析

第一,提高高校实验室资源使用率,让实验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我国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特点与实际发展需要,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多种探索。对于化学实验室开放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实验类型、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等等[2]。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发展,而且学生也可以较快地学习与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学生可以个人或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使用实验中所准备的仪器与药品,并科学分析与总结化学实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型实验转变成主动型。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创新化学实验内容,学生可以申请加入研究小组开展科研训练,对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应为其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并积极鼓励学生能够针对当地生活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验课,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探索环境更为自由。高校应尽可能地提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程度,增强其教学功能,从而让化学实验室能够成为高校学生进行学习、开展研究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基地。第二,革新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正如在前文所提及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高校学生。出于达到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验参与兴趣的目的,有关学者提出应采用“全程实验”的模式: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自己准备实验所学的仪器、试样以及试剂,还有自己独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公”[3]。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均需其自行解决。通过“全程实验”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程度、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运用情况进行考查,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并处理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验过程中,难以发掘的有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最后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更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在实验课堂中应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应由以往的被动型实验转变为主动型实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互讨论。在实际化学实验课堂中,首先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加以总结,或是采用教师提出为学生进行答辩等多种途径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现场采样活动,并针对在采样过程存在的问题、实验操作重、难点等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创新与钻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有关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条件的理解程度。第三,重视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与安全建设。做好有关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仅能为学生的个人安全提供充足保障,而且还有助于高校教育及科研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可当下我国一些高校化学实验,在关于安全教育与建设工作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实验室相关的安全法规不健全、缺少相关的救治与防护措施建设等。对此,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可以将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对相关的防护措施、如何安全使用化学品还有一些突发状况的紧急处理方式等进行重点强调,除此之外,还要为学生介绍化学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应怎样正确地回收与管理等。第四,提高高校化学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基于我国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深入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化学实验室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聘用高素质高层次的实验教师。首先,高校可从外部聘用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化学教师人才。可是在具体聘用工作中,具有高学历的专业素质人才有很大的引进难度,所以高校可以将突破口放在化学实验专业能力上,也就是聘用高职称化学教师。除此之外,也可以与企业积极合作,将有关企业具有极强实践能力以及丰富技术经验的人员引入高校实验教学,以此补充自身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足。其次,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校内化学实验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教育力度。对此,高校应该首先让校内实验教师就自身能力以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为依据进行重新认识,并积极引导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汲取更具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第五,革新教学评价模式。要想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考试,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个人操作能力加以检测,另一方面则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对其创新思维与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课程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实验教学评价的主要改革方向。在教学评价中应包含学生预习报告、有关准备工作、设计方案、实际操作以及实验报告等。在评价方法中应突出强调“质性”评价,在对评价指标进行制定时,应重点评价学生实验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现实表现,尤其是要关注学生能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其进步的程度是多少[4]。不仅要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还应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加以评价。依据化学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对教学评价功能进行扩展。将教学评价视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构成环节,从而让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4结束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与化学实验教学现实需要相结合,积极建设教学实践创新平台,提高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摸索相关教学规律与方法,从而提升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将化学实验教学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以此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古丽巴哈尔•达吾提,姑丽各娜•买买提依明,木尼热•阿布都克力木.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广州化工,2018,46(7):151-152.

[2]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阿不都卡德尔•阿不都克尤木,尹学博.预习报告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8):184-187,196.

[3]杨先鸣.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5):122-125.

[4]肖锡林,廖力夫,王宏青,等.地方高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6):128-129.

作者:王军 单位: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