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化学教育的素质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加强中学化学教育的素质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加强中学化学教育的素质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从史前时代就已美轮美奂的陶器制作,到奴隶制时代已经十分成熟的造酒工艺;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到春秋时期就已日臻完善的炼铁技术;从《黄帝内经》记载的金石入药,以至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四大发明,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在化学方面认知、发明与创造的智慧。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发明要比欧洲早了四个世纪;三国时代的马均发明的火药到了宋代广泛应用于焰火、火箭和火炮,而欧洲直到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有所接触;中国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烧制陶器,到了唐、宋、元、明,工艺已炉火纯青,而欧洲各国直到近代才开始研制并长期不得要领,他们把中国叫做“瓷器”。这些闪光的化学方面的发明与创造,说明我们中国有史以来一直走在世界化学发展史的前列,直到近代列强侵略才被超越。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让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作为化学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实验中,还要注意不断通过对起步较晚的中国现代化学工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状况的对比,通过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化学工业状况的前后对比等,逐步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化学科技发展仍然很落后的现实以及落后的原因;逐步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之后怎样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化学工业和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用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实现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到“石油”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我国石油方面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有关的阐述。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发现和利用了石油,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明确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但自鸦片战争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我国长期处于被封锁、被挤压、被摧残的状态,石油工业基本空白,中国长期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倾销洋货的市场,以致在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洋油”“洋蜡”“洋火”“洋丁”“洋碱”“洋车”等许多奇特的商品名词。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李四光的地质理论,敢想敢干的中国石油工人,先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找油勘探过程,首先发现并开发建成大庆油田,之后大港、胜利、任丘、中原等石油基地相继建成。如今,我国已逐步建立了资源勘探、石油开发、原油加工、设备制造、设计施工、科学研究等比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有效地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能源供应。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对比,对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明显而有力的导向作用。再者,化学中蕴含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对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良好的影响,这也应是中学化学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发展变化总是受自然科学规律的支配,有许多化学知识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某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甚至包含着丰富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社会观,如物质不灭定律、化学平衡原理、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各种有机物醇、醛、酸、脂等的相互转化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契合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都有可能触动或改变着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甚至对人生的看法,化学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点到,并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处事方法,都大有裨益。

二、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任何一门科学课程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首先,加强化学知识的积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化学知识同其他各门自然学科的知识一样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结晶,它由许多科技术语、定义概念、原则原理、发展规律等组成。它不仅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结晶和世代积累的宝贵遗产,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记课文,尤其在刚接触化学的初中阶段,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名称、概念、符号、方程式、定义、原理等,这些既是化学学习起步的基础,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础。没有这些化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化学这个领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细心观察、探究思维等习惯的培养。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听课还是实验,都要注意让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注意对事物进行系统、周密和精确的观察,只有这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观察,才能使学生从自然现象中获得有意义的材料,并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某种意义上说,观察能力的高低就标志着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探究思维是借助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思维方式,他强调严密的逻辑性,是一种通过已知求得未知的创新思维。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素养的生理基础和智力基础。在化学课上解答许多计算类应用题都会用到这种思维方式,只要教师悉心引导,启发思路,唤醒探究意识,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就会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形成。再次,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作风等方面的培养。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注意率先垂范,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还要学会借助榜样的力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就具有模仿性,社会上人们的大部分行为是有意或无意的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使人不断地对照、检查、修饰自己,从而实现人格的自我塑造与完善。在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一个好的榜样具有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示范等力量。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态度严谨、情感浓厚、意志顽强、为科学献身的化学家,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瑞典化学家琼斯•柏齐利乌斯等等,他们杰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化学的热情、执著和献身的精神曾经感染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投身化学事业。在这些光彩照人的榜样身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好材料。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适时注意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事业的情感,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工作意志,树立他们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首先,投身化学事业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校招生中许多化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当苛刻,尤其是对眼睛是否色盲的要求。健全的身体才能保证有健全的五官感觉,敏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身体感觉在化学实验和化学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即使拥有渊博的化学知识,但若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五官感觉也无法很好地从事化学工作。化学课除了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实验、实习、工厂见习等,实验的准备和善后、教具的制作、工厂见习时的劳动都需要在付出脑力的同时付出体力,这恰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不放过劳动锻炼的机会,既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了实际工作的劳动技能,又为自己练出一副好身板。其次,化学工作尤其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由于化学实验及化工生产经常需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试剂,容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因此,从事化学工作总是与危险相伴。无论是教学还是工作,“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根本的原则。安全意识既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良好劳动技能的基础。作为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或工厂实习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要求学生安全意识时刻在心中长鸣,从而培养他们身处危险而心境从容的良好心理状态,塑造他们既敢于面对危险,又具有献身精神,胆大心细,科学规范的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四、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与内容给受教育者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越走越近。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仪表风度、板书的工整规范、声音的柔和甜美、讲解的科学严密等,跟化学有关的审美对象更是无处不在:实验室的各种各样的仪器造型及其摆放,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实验过程中正确、规范、有序、熟练的操作;实验反应中诸如色彩缤纷、烟雾缭绕等神奇景象;实验之后生成晶体的巧夺天工等等。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组织化学课堂教学,将化学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将化学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表现,从化学知识的特点出发,教会学生站在美的角度学习知识,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化学产品、实验过程和化学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借助各种不同的条件,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美的世界,并使它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现美、感受美,从而使化学教育浸润于美感之中,使美的心灵陶醉并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素质的人。总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仅结合教学实际谈了自己的浅见。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广大化学教师作更深层次的探索。

作者:聂晓慧 单位:河南省沈丘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