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探索(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索(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化学教学探索(10篇)

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尝试探析

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需要,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就成为人们获得今后工作、生活所需知识的必备技能。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教师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利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原理及策略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应包含五大要素。(1)合作者之间积极的目标互赖、角色互赖、资料互赖和评价奖励互赖。(2)有各自的义务和责任。(3)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4)自主独立性。(5)评估方法具有激励性。我们目前采用的教学策略是:(1)教师要优化独学和合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阐明合作意义、规则及评价标准,提高小组合作意识,这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2)构建合理的小组成员组合,每组4人~6人为宜,并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是基础。(3)形成积极互赖关系是核心。(4)教师采用观察法、谈话法、指导法等有效监控是保证。(5)利用作业、测验、问卷等科学评估方法是动力。(6)及时反思是合作学习持续有效的必要条件。

二、优化教学设计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知识的引导和整合,来优化学习环境和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指导自我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化学教学设计不仅能有效规范化学教学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有序性,还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活动的效率。化学教学设计要注意体现下列六个原则。(1)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的原则。(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3)设计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内容,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原则。(4)因材施教的原则。(5)适当地对教材内容加以处理,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6)课堂上要尽量减少教师讲授,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分组实验或分组讨论。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应充分体现化学教学课程目标的要求,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等基本要素构成。化学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1)理论转化为实践。(2)优化组合教学各要素。(3)具有系统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原则。(4)提高学生“双基”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和动力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小组”是形式,“合作”是途径,“学习”是目标。教学过程要把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要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要形成“自主学习,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竞争,各尽其能,检查评价”的格局。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1)吃透新课程标准,用好化学教材。(2)深刻领会并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含义。(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学科能力培养,重视合作探究能力培养。(4)加强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然而引导学生质疑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释疑解惑才是学习的归宿。同时要通过当堂练习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当堂评价。

四、及时反思是合作学习持续有效的必要条件

任何问题得以解决都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又通过科学评价和反思后提出新的问题为归宿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反思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是否全面落实,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知识与技能的娴熟程度如何,教与学方法是否适当,探究过程是否高效等。

作者:古宇云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价值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初中化学实践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教学主张从化学这门学科入手,结合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变化规律,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初中化学实践教学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有助于初中学生更加全面掌握分子形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微粒观”。在这一大背景下,深入对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价值进行研究早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作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由于初中学生成长环境、思考问题的方式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寻求更具适用性的教学方法。初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要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选出组长、发言人、记录人等。一般来说,教师可给予15min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围绕各小组来回走动,力求旁听每组的见解和看法。当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可选择小组展示答案,以及该小组同学是得出这一结论的讨论过程,使各小组学生的讨论思路完整地展现出来,有效规避了盲目照搬答案而缺乏思考的不好习惯,为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为例,教师以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在预习新知识后,分组讨论是什么物质,有学生提出即一个水分子;还有学生认为其代表水是由分子组合而成;另外还有学生提出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与2个氢原子构成。教师在认真聆听学生的看法后,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效衔接起来,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一个初步了解。由于初中学生之前学习的知识较零散,该教师的这一问题可将各类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或整体,有利于初中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将合作式教学全面运用到现代化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利用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实践

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一课程内容较抽象,传统的“填鸭式”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初中教师应巧用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逐渐走进化学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初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汲取新知识。某教师在讲解“物质受热膨胀,与之对应的,分子也会受热并膨胀”这一知识点时,利用生活场景开展教学实践。首先,教师将“下课铃声”类比成“分子的加热”,提出“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去了操场,上课时学生占据的空间是一个教室的面积,下课时占据了一整个操场的面积,那么,是什么因素增加了学生所占面积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学生之间距离的增加、学生本身的大小、人数的多少等要素,直接决定了所占总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下课铃声”与“分子加热”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从生活到课堂、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物质的大小取决于粒子之间的距离、粒子本身的大小、粒子数量的多少。该教师巧妙地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开展情境类比,从而达成对知识点的共同认识。该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的另一种缩影,另辟蹊径,让学生以微观角度来诠释宏观问题,久而久之,初中学生在无形之中牢记各类知识点,并学会了各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模型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

现代教学还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来帮助初中学生构建对物质的微观想象。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观察短片的同时,宛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分子与原子构成物质的过程、电子的无规则运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动画模型选择性地展示氧原子、氢原子等简单原子类型的结构,将原子核的组成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并要求学生找出不同原子结构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例如,某教师在讲解《分子和原子》这一课时,充分利用了球棍模型,大球代表氧原子、小球代表氢原子,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分子的搭建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自主完成原子到分子的转变。该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前,提出了“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物质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知识难点。

四、总结

模型教学关注初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尝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初中学生对生活中各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和体会。需要注意的是,球棍模型教学中,以球来代表原子,极易误导学生原子即为球体。因此,初中教师还应寻求出更多形状的模型,指导学生完成分子的组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刘红军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越来越重视生活化,希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化学,提高他们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虽说初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科,但是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化学源自生活,化学改变生活。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中,人口剧烈增长、环境严重污染、能源短缺三大严峻问题都和化学息息相关。实施教育改革后,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显然做了很大的改变,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明显贴近了人类的生活。不过,教材是要供全国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的,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主要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的备课要深入到所教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显然这方面很多教师做得还远远不够。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教师应该在备课前根据教学内容了解班级学生已经有的生活体验,将其与化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他们的一种生活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自然界的水》这个单元时,首先,课题1和课题2分别是《水的组成》和《分子和原子》,这两个课题可以在教室完成。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的体内、自然界都含有水,那到底这些水有什么作用,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告诉学生。生活经验使我们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就把水这样放着或者是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会明显减少。通过演示品红的扩散和浓氨水与酚酞溶液实验,使学生认识分子与原子,并运用分子与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教学《水的净化》和《爱护水资源》时,可以让学生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净水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如访问净水厂,了解水的净化步骤,使学生意识到净化不够的水对人体有伤害,并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硬水和软水。通过这些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拥有的水资源以及淡水资源,了解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进而通过调查当地的水污染原因,使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和珍贵,提高学生的节约用水和环保意识。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

初中学生在初三才会有化学课程,但是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很多事物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料库。进而在设置教学情境时,结合资料库中的一些生活实例,还原化学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中加入新知识的过程,如果化学教师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建立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加完整、扎实。比如在教学第十二章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水果、蔬菜、肉类等食品的图片,让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些食品,它们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哪些营养?从而引出六大基本营养物质,然后进入对这些基本营养物质的学习。比如在学习蛋白质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作用,还要知道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够冷静处理并不做有损健康的事情,知道保护自己。

三、初中化学教师给学生的课堂练习及作业要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能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有所运用,如果学习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对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必须要精益求精,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要让学生愿意去完成作业,而不是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这样的作业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比如学习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题后,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家里的小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除了动手实验外,还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如请学生思考在进入贮存蔬菜的地窖前要进行“灯火实验”的原因,在意大利有一个“死狗洞”,人进去没事但狗会昏迷,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并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思考,主动将其与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一起。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在长时间里与我们的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下降。但是,近几年来的新课改浪潮又将教师拍醒了,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知识的生活化。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只有从生活中学习,才能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生活中处处有可以学习的东西,所以要打破传统的围墙,将学生的生活与化学学习结合在一起,为其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作者:徐涛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合兴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读题能力培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读题的能力和解题的效率,并且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化学 读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的,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而变化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革新教学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重要性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教育的形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积极改变思想,适应教学发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开设较晚,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时间也比较有限,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全面提高教学的成效。目前,很多学生在解题时的时间安排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很仓促,看得不仔细,或是在题目还没有完全读完的时候就开始解题,最终导致常识性错误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具备较好的读题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仔细了解题目的本质,这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就会在真正地了解题目意思的前提下,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

(一)借助关键词找解题重点

初中生一般在遇到条件繁杂的题时,不能够迅速找到解题的关键或者容易忽视关键词,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题的关键,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何谓关键词?关键词就是在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点或是在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关键点。在遇到这些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些重点内容划起来,方便在解题的时候利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化工厂的废水中,其中主要含有硫酸,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抽取该废水100克,将其放置在准备好的烧杯中,同时在烧杯中加入120克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质量分数为10%。若是在此时,进行了反应,同时在废水中,不会存在氢氧化钠的成分,那么将会没有溶解的物质。那么其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如果用75%的氢氧化钙(熟石灰)处理150吨这样的废水,需要多少熟石灰?这道题里出现的两个主要化学元素就是氢氧化钠和硫酸,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最终得出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然而在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问的答案来推算,在第二个问题中的关键点则是熟石灰,那么根据所学的化学方程式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就可以得出熟石灰的使用量了。可见,关键词在解答问题时的重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关键词的选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化学的难度。

(二)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解题的关键性信息,使学生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根据关键信息进行作答。比如在一个烧火的房间里,将火炉旁边的醋打翻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这道题就是简单给了一个信息———火和醋,那么可以引导学生火炉里烧的是什么,学生就会想到是玉米秸秆,那么进一步提问玉米秸秆在燃烧后会发生什么呢?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想到玉米秸秆在燃烧后会变成草木灰,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醋和草木灰会有着怎样的化学反应呢,这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醋和草木灰会产生大量的气泡。那么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产生的这种气体是什么呢?学生根据在题目中挖掘到的有效信息就可以顺利地解答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答案的正确性。通过有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解题的能力,还可以学会如何分析化学题目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对题目的仔细阅读,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对试题进行分析,有效提炼和挖掘有效信息,这样可以掌握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地强调读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掌握分析题目的技巧,学生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三、总结

总之,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所以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和解答化学题目,而读题能力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作者:毛维芹 单位:江苏省沭阳梦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颖.利用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2]熊发福.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13(21).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实施,它给全体化学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促使化学教师必须对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如何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重难点进行思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探析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各地全面推行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同传统课相比,课程目标的设置、重难点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落实和课堂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在新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理念的改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贴近课堂实际,同时这要在教学实际中面对新课程带来的严峻挑战,思考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以下是我这几年在使用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观察、表达、质疑、分析、操作等方法提升能力。如在设计“原子结构”这一内容时,我引导、激励学生仔细观察课本表格中的各项数据,学生通过表中各项数据的比较发现了原子结构中各微粒间的关系。对学生在比较中表述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我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对学生得出的合理、正确的结论给予肯定和奖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的信心和兴趣,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求中顺利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和方法。

二、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全面落实化学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课堂知识的获取最有的效途径就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化学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操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语言叙述要准确,操作程序要规范,同时还要时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序地观察整个实验的现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达到既巩固旧知识又形成新知识的目的。重视演示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实验前,教师先要让学生认识实验中所要用到的全部仪器,充分了解各个仪器的用途,从观察仪器的形状到整套装置的完整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感受各种实验仪器形状的和谐之美与实验装置的设计之美。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实验操作步骤、药品状态和实验发生的现象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达到让学生感性获取知识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装置的特点,仪器的连接方法,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而后再观察反应过程中有没有光、热、火焰,有无颜色的变化、气泡和沉淀等现象。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认真、准确地随时做好记录,为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做好准备。

三、巧设实验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大胆的质疑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直观有趣且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如在进行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时,我问学生“水火能相容”吗?学生大笑,我马上演示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燃烧的实验,对这一现象,学生惊奇不已,纷纷问为什么。此时,我引导学生说出物质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分析热水中的白磷是否满足物质燃烧条件。这样,既轻松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兴趣得到激发,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意识,主动质疑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加强,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

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家庭小实验的设计是对课本知识的延续与再现,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家庭小实验,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自己设计的空间内进一步得到发展,让学生明白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从而产生探索获取新知识的愿望,进一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学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这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现有物品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有的用碱面和白醋做反应物,有的用鸡蛋壳和白醋做反应物,用葡萄糖瓶做反应容器,用输液器管当导气管,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矿泉水瓶做集气瓶收集制取的气体并用干燥剂制得的石灰水的变化检验气体,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课后学生相互交流做法,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有效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

五、总结

总之,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养成不断求知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必备的素养,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圣神职责。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才是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努力进取,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与学生共同成长,分享成功的乐趣。

作者:邵康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734500

第六篇:初中化学教学微课应用

摘要:

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有益的补充,不仅使课堂教学工作取得很大突破,也让学生受益匪浅。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微课教学的意义及作用,并阐述了微课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微课 课堂教学

微课即微型视频课程,其是以精短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学科知识点所开展的富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新型网络课程。将微课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实验课上难以完成的实验操作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弥补传统化学教学的不足,显著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1初中化学微课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1.1生动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微观世界具有抽象和不可触摸的特征,相应的化学知识点也都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而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知欲,使化学课堂变得灵动而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例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节课时,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微粒观。尽管氧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作为人们每天都在呼吸的一种物质,其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氧分子与氢分子结合成水分子后,却能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全然不同的物质,这让学生感到十分疑惑。此时,教师用微课动画展示水电解实验,让学生观看微观层面下水分子分裂为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形象、系统的认识,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1.2补充教材,提供实验材料:

有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才操作,有些实验需要使用或生成一些毒性、腐蚀性物质,使得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但实验是化学的灵魂,缺乏实验的观察和指导,化学就会变成一门空洞的理论课程,学习起来就很困难。而通过微课链接微视频,则能够解决这类实验教学难题。例如,用酸碱指示剂验证浓硫酸的酸碱性时,因浓硫酸强腐蚀性的特点,使得实验存在很大的风险。这时,教师以微课进行展示,模拟各种酸碱的声音,使课堂变得诙谐生动,在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实验教学的目的。

2微课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科学讲解,提高教学效率:

微课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讲授法,即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导入知识讲解的过程,以视频为载体,以口头讲授为手段,完成对化学公式、概念及其他基础知识的讲解。采用讲授法时应分成两步达成:一是热身处理。热身活动是新课导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热身活动能够减轻学生紧张情绪,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介绍本节课将要讲解的相关知识点,以及计划达成的教学目标,如知晓NaCl及NaCO3的组成、两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掌握CO32-的检验手段等。该环节可在微课视频和学生的互动中实现,无需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因此,能够让学生产生“近似上课”体验,并且能使其心神放松,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二是知识呈现。该环节与知识点的讲解及运作过程息息相关,是微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其间,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应交由微课视频,教师主要是负责答疑解惑。该环节中,教师需要在微课视频中穿插一些与讲解进度相匹配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例如,化学中的盐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盐有何不同?粗盐中掺杂了一些可溶性的MgCl2、CaCl2等杂质,对此可用什么方法予以剔除?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进行思考,还能节省课堂时间来进行其他的一些互动活动。

2.2合理演示,提高理解水平:

演示是微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用演示法时,教师可通过视频将一些实验步骤、基础知识展示出来,并由教师亲手操作和示范,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应不拘一格,适当掺入一些趣味性内容,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制作演示操作方面的视频时,可以增加一些真实的实验片段,从而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例如,在学习“氧化”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实验类的微课视频,记录切开的苹果在空气中变色的过程:首先,将苹果切成两半,分别拍下切面的颜色,然后将其中一半置入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苹果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苹果颜色变化要明显得多。这样就能得出以下结论:空气是导致苹果变色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苹果会和空气发生氧化反应而变色,从而让学生站在生活角度对“氧化”形成一个具体的了解。

2.3深刻反思,做好课堂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微课只是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对微课教学的反思,充分认识微课的优点和短板。首先,对于安全、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应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之加深理解,而不宜采取微课展示的方式。其次,微课所能传授的知识有限,有些知识十分繁琐,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时还需要教师亲自进行详细的讲解。再次,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要对视频材料进行精挑细选,避免出现过多的知识点,努力做到主题突出。最后,每一节微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早总结不足,并积极予以改进,以便下一节微课中为学生呈现更精彩和有效的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研究,积极运用微课进行科学讲解、合理演示,并认真做好课堂总结和反思,从而提高微课运用水平,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作者:王勇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故陵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陆凯.从“微课”视域角度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8)

[2]陆亮.因需而“微”-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5(7)

[3]沈玉红.化学教学之“微力量”-浅谈“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5(5)

[4]张军.初中化学微课现状、问题与思考———四川省首届微课大赛初中化学作品述评[J].化学教学,2015(1)

[5]张华.微课的制作———以中学化学微课《多功能瓶的使用(1)》制作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4(11)

第七篇:初中化学教学探究性教学应用

摘要:

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和科学实践的能力,提升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新课改形势下,积极探究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不断深化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化学教学 具体应用

探究性教学摘要:新课改的有效落实,促进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性教学作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积极倡导和应用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效果,进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多年化学教学经验,简要阐述了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创设有关情境,并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对新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初中化学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等特征。传统的“灌输式”化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把化学知识的结论或化学实验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探究的过程,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不愿意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仅仅获得一个结论,无论是记忆还是理解,其效果都不是很好。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探究问题,从而对化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描述、设计问题或者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创设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例如在教学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冬天人们通常把放煤球炉在屋子里取暖,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常在屋里放一盆水,这种方式是否真正有效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议论纷纷,非常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都能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倡导小组合作,提升探究效果

在探究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问题,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精心设计问题,让小组成员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每个小组成员通过合作交流和共同探讨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比如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需要的药品,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装和连接仪器,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各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进行木条燃烧、硫磺燃烧和铁丝燃烧三个实验,各小组成员在相互切磋、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及相互纠错中,合作完成了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同时在做铁丝燃烧实验时,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留少量的水?能不能用别的什么物质来代替?学生对遇到一些问题不明白,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在谈论中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沙来代替,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来验证猜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探究的效果。

三、设计探究实验,培养探究意识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化学实验一般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类。探究性实验是先对实验结果提出假设,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检验实验假设的正确性。初中化学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占据了大多数,在这些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按照实验规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虽然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强化基础知识,但是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难以激发探究欲望、提升探究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瓶可乐,打开瓶盖,瓶内冒出许多气泡,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气泡从哪里来?可乐瓶中出来的可能是什么气体?这时有些学生回答是CO2,那你们能够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吗?学生提议可以运用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并设计了探究方案:用一根带有橡皮塞的导管,把带有橡皮塞的一端塞在可乐瓶口,另一端插进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轻轻摇晃可乐瓶,使瓶内的气泡冒出来,然后注意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结果变浑浊,证明了学生的猜想正确。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探究内容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化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化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而应该深入挖掘和分析化学教材,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有规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实际价值,从而拉近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盐酸除水垢的过程,并且向学生说明水垢的主要成分主要为CaCO3和Mg(OH)2,用盐酸来除水垢主要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分别为:CaCO3+2HCl=CaCl2+CO2+H2O和Mg(OH)2+2HCl=MgCl2+2H2O。在学生明确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在家中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除暖水瓶中的水垢?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找到了成功除暖水瓶中水垢的方法,从中感受到探究的快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坚持科学创新的原则,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小组合作交流、设计探究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探究性教学贯穿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俊池 单位:河北省定州市赵村初级中学

第八篇:初中化学教学新课导入方法探究

摘要: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颖、巧妙的导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本文从导入技能的原则、功能和方法入手,对化学导入技能加以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新课 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今后学习成果的重要基础。在课程教学中,有效的导入新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学生在进入课堂的前几分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下面就新课导入的原则、作用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下论述。

一、新课导入原则

1.具有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教学导入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因而教学内容需要紧扣教学目标,无关紧要的内容尽可能不要生搬硬套加入其中。因而教学导入一定要围绕教学任务进行,其也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要件。

2.具有科学性。

教学内容是设计导语的基础,所有的教学导语都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有些导语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而有些导语则是构成教学内容的要件。有些导语虽然看似同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但通过这些岛屿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这也是构成教学-学习的重要组件。但是所有的教学导入都应当具有科学性,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虽然有些教学导入非常精彩生动,但如若有违科学性,无法实现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3.要联系实际。

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理解新知识,学生学习的好坏是体现教学好坏的衡量指标。因而学生也是教学导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年龄、接受度、性格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等。

4.符合课型需要。

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课型也是不一样的,而教学导语的设计要依照实际需要进行。新知识学习中,需要温故知新;知识点的讲解课中要足以承上启下;旧知识复习时则需要归纳总结。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导语去引入,若使用复习课的导语进行新知识讲解课的导入中是起不到应有作用的。

5.导语简要。

导语起到导入作用,不宜过长,两三分钟即可,否则会起反作用。

6.形式多元化。

在进行导语设计时,需要配合导入方式,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导语也应当具有多元化,利用不同的形式,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作用

1.沟通师生。

只有师生之间产生共鸣才能够令学生更有兴趣去听老师的讲解,才会在老师的指导中更好的理解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2.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教

学导入主要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多种媒体以及教师的语言,在学生同教学知识点之间设立一种不平衡关系,从而令学生的求知欲。

3.链接知识点。

在教学任务开始前,通过复习重组旧知识,可以令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洗的知识网络,沟通新旧知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新知识。通过教学导入使得学生对学习目标予以明确,并且在学习的同时构建了知识网络,更好的理解记忆新知识的同时,还奠定了后期的学习基础。

三、新课导入的一般方法

导入阶段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应注意变化,讲求新颖,适合学生特点,引起其好奇、惊奇心理,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经常采用讲历史、新闻、故事,使用新的教学媒体、演示、观察、生动描述等。

1.生动事例导入法。

教师在上课时,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动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的学习情景。

2.实验导入法。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用实验导入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3.问题导入法。

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先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间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学习目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运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时,问题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以是覆盖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问题,也可以是引发性的问题。教师虽然引而不发,不要求学生回答,但学生疑问重重,都期望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以上间题能得到及时解决,故而求知欲望倍增。

4.悬念导入法。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种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兴趣的问题,但是学生利用现有掌握的方法、知识无法解决。那么在这一问题的刺激下,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有了求知欲,这便是悬念导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在学生的心里营造期待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

5.直接导入法。

这种方式主要讲求直接、简明。在课堂开始时,教师便直接抛出这一节课学习的要求以及学习的目的,并对教学内容、程序予以明确,通过设问、讲述的方式,使得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6.旧知识导入法。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深入的方式引出新知识所设计的问题,从而到处课程内容。这种方式是目前教学导入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课堂开始前通过复习、提问或者复习做题的方式开始教学,在课堂开始建立新旧知识的支点,通过这种方式导出新知识不但不会使得学生感到新知识点很陌生、很难,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便于学习,由于有原有知识点作为基础,使得学生能够更快的加参与到课堂中。但是教师在使用该种方式进行教学导入时需要注意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作者:张靖也 单位:辽宁省光明学校

参考文献:

[1]何金融.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理化生教学,2009,04.

[2]郭建军.中学化学教学中新课导人法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3]王彩芳.化学新课导入方法研究[J].化学教育,2001,(1).

[4]傅怀俊.初中化学新课导入艺术[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2).

[5]张丽,黄郁郁.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导入技能的艺术[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第九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多集中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面,忽视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难以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对此,本文主要从化学课堂教学最佳时机的把握、课堂教学高潮的创设以及课堂学生心理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探析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前言: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大多中学已逐步将素质教育理念渗入到教学实践中,但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文化成绩仍是教学中学校与教师关注的重点,学生理论学习明显超出实践内容。在此背景下,以化学为代表的实践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因此,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

如居里夫人曾提出“弱者等待时机,智者创造时机。”其在当前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为明显的现实意义,其中时机的创造具体可从教学时机的创设、捕捉与利用方面着手。首先,在时机创设阶段,教师可从化学试验方面着手,许多实验中出现的化学反应或新奇现象都可成为吸引学生的关键点,对此便要求化学实验中应将更多探索性、新奇性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时机的创造还可从化学史方面着手,其不仅是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得以提高的必然要求,也能够作为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以“空气的成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若单纯将具体的如氮气、氧气等向学生讲授,学生很可能完全处于朦胧状态,局限在死记硬背层面。对此可将科学家空气成分分析的实验以及实验中的艰辛等融入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学时机的创设还从问题情景方面着手,对于初中学生,许多专业性与复杂性较强的化学知识很难接受,需选取适当的教学时机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讲解过程中,过多的理论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教师可在理论概念部分进行问题的创设,如“水是否会转化为油?水是否具有燃烧性质?”在学生思考中将相关的故事引入其中。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出现一名“大师”,可将药液置于水中便得到油,而且燃烧速度极快,此时在大多报刊吹捧下,许多企业开始向这位大师购买药水,最后发现这种“水变油”实质为伪科学。在完成故事讲授后,可进一步提问,学生由此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产生极强的探究欲望。在捕捉与利用教学时机方面,主要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情况适时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如关于“常见的酸”,实验中浓硫酸本身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许多学生多表现出畏惧回避心理,此时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如何做好浓硫酸稀释实验危险性的预防,以此达到实际教学实验目的。而在利用时机方面,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学生整体学习状况表现为任务繁重、时间较短,学习过程极为枯燥乏味,教师对此应抓住时机适时引入具体教学活动或其他有效的引导方式,使学生疲惫状态得以缓解,获取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1]。

二、做好化学高潮的创设

(一)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交流活动以使学生与教师、教材产生情感共鸣。仍以“常见的酸”教学为例,在讲授过程中可直接引入物理学家玻尔的经历。当二战时期德国占领丹麦后,玻尔为表示重返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留在家中,但在哪里收藏又成为玻尔头疼的问题,在反复思考中直接利用一种液体对奖章进行溶解,并装在瓶中。入侵者在搜查中并未对该瓶溶液给予关注,由此便未被破坏。在玻尔返回后直接从溶液中将金提取出来,重新铸造成新的奖章。整个故事中教师适时采取艺术渲染方式,学生会陶醉在故事中,且在故事结束后达到教学高潮,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明显的作用。

(二)形象教学手段的引入

现行初中教学更注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许多多媒体技术都可使抽象的知识内容更为形象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首先可将“死狗洞”视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当学生兴趣被激发时引导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二氧化碳性质,解决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弊端。事实上,现行许多初中化学教学中往往不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对于这种化学实验都可利用多媒体手段,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2]。

三、课堂学生心理氛围的营造

学生心理氛围的营造旨在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征,通过相关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如在学生兴趣方面,教学中应注意将更多生活实例引入,如“鬼火产生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煤气会使人中毒?”等。由于这些常见现象与学生实际生活能够达到契合,好奇心也会由此产生。同时,在课堂心理氛围营造方面,有美国学者赫茨伯格曾专门提出“激励因素”对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教师需注意挖掘学生的优势所在,适时将更多鼓励性语言带入课堂中,为学生带来“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体验。且在激励评价过程中应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角度出发,避免完全局限在学生文化成绩方面。另外,在课堂学生心理氛围营造中,要求教师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除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做到适时分析学生心理,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3]。

四、结论: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要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化学教学现状,从教学时机的把握、教学高潮的创设以及课堂学生心理氛围的营造等角度,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共同提高的目标。

作者:雎晓霞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许茂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22-123.

[2]孔祥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2:88-89.

[3]霍秀敏.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十篇:导学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探析

【摘要】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手段,它是在教育中探索、发展起来的,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对其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

导学案 初中化学 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导学案教学备受教师推崇。导学案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要想导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讲方法、讲策略,这样才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研究发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理论依据:①认知心理学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新的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而且学生能够用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教师设计导学案教学模式时,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经验及知识结构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②建构主义理论。课本知识只是社会现象比较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必须以经验为背景,这样才能合理地接受、分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方法不太实用,学生可以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才能使知识的构建更加有意义,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的;③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发展的前端应该由教师引导,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用有意义的情境及对话来代替大量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吸收和理解知识。

二、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代替了教师“教”,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总结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能够自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模式,让学生养成乐意学习的习惯。运用导学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大致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也就增多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省去了消化、吸收的大量时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学困生而言,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当然,导学案教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有所降低,相反,对于教师的备课要求大为增加。通过这种训练,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把教材内容讲解得准确、全面、生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倍努力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总而言之,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导学案教学模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体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把教师教和学生学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具体应用

导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形成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学案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比如,讲解“性质活泼的氧气”时,构建导学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自主拓展———自主评价”的教学导学案,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上课伊始,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氧气的例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取氧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取氧气的步骤,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又如,讲解“燃烧与灭火”时,首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通过图片展示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总结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然后,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必须同时满足条件才能燃烧的原因,将课堂的气氛推到最高潮;再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燃烧所必需的3个条件进行讨论,并将每个人归纳的燃烧条件准确填写在导学案上,使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让学生通过讨论,将结果填写在导学案上,并由小组推荐1名代表向教师和同学展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灭火原理及燃烧条件的对比,让学生形象地理解、领会3种灭火原理,及时整理、归纳后准确地写在导学案上,这节课的内容就更容易被学生吸收、理解。

四、总结

导学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运用导学案是一种适应新课标改革的新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燕 单位:江苏省如皋磨头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