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苗族装饰中的化学知识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服饰丰富多彩,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1.银饰。
“银(Ag)”是初中化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金属元素,其单质又称为“银”或者“银子”,这是苗族地区的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金属。利用学生的这一点认识基础,教师可以将其引用到化学课堂的方方面面。如“金属的性质”中讲到金属熔沸点、延展性等等,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苗族银饰引入新课;讲到物质的缓慢氧化的时候,可以利用银在空气中氧化变黑的现象来解释。教师还可以利用变黑后的银饰拿到首饰店先高温烧然后用“水”洗又变为银白色的现象,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这种用高温烧和用“水”洗的方法叫做“洗银”,银匠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发生分解反应,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工艺流程学习化学知识,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决心。
2.染布。
苗族地区的衣物布料大多都是自己制作的。其中的原料很多,最主要的是以蚕丝为主,从养蚕抽丝到拉线织布;从打蓝染布到刺绣缝衣,每一个步骤都无不体现化学课堂的原理,特别是“打蓝染布”这一步更是贴近初中化学知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直接理解就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靛青的制作是首先把蓝草割下来,放在木桶里面用水泡上三天三夜,等里面的靛青溶到水中以后取出蓝草,再向桶里面打入石灰(生石灰:CaO)不断搅拌,连续搅拌几天后静置一天,就可以得到沉淀的靛蓝了。这个制作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溶液、什么是沉淀物,还能让他们观察体会到生石灰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的这一现象。
二、苗族食物中的化学知识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距今6千多年前,便已懂得“饭菜过煮,得肉便烧”的饮食方法;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黔东南的苗族同胞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农历2月15日过“姐妹节”时吃。除此之外,他们会做很多的特色菜,如腌鱼腌肉、酸汤、渣辣等等。
1.腌鱼腌肉。
以前苗族腌鱼腌肉的工艺较简单,佐料品种少,随着经验不断丰富,用具、调味品增多。如用泡菜坛贮存,坛底用竹编架空5厘米。用快刀把鱼从背上开膛破肚去除内杂,把糯米饭粉,香料等放入鱼肚内,然后把鱼合拢,一层一层地放在坛内,用手压紧,装满坛后加盖,用坛沿水密封。施到半年即可食用,如腌1年,小鱼骨变酥软,可与鱼肉同食。现代苗族腌鱼的色、香、味、形俱佳,素有“一家吃腌鱼,香遍一条街”的赞美。这个工艺流程涉及到很多化学知识,是教师很好的教学材料。
2.酒文化。
酒文化在苗族地区的流传比较久远,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酒坛子,每个孩子都会品尝到美酒的醇香。化学教师可以将美酒的酿造引入化学课堂,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上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就可以引用酿造原理来理解——用大米、玉米等来酿酒,之前是没有酒香的,发酵让其反应之后能够闻到浓浓的醇香,说明有新物质生成,这属于化学变化。
三、苗族房屋中的化学知识
苗族地区有成片的吊脚楼。吊脚楼都是用木材搭成的,整栋楼可以不用一根钉子,也能够屹立在那里好几辈人的时间。留心观察,会发现房屋每根柱子的下端都是被烧成黑色的炭层,使柱子不腐烂。化学教师教学“碳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这一结构,然后回到学校分析总结这一现象——这里利用的是“碳的性质非常稳定”这一化学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碳的其他性质。
四、总结
总之,苗族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很多现代的高科技学生都没有接触过,化学课本里的例子对苗族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苗族地区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出化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化学教师要结合苗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化学教学将会变得轻松高效。
作者:万金光 单位:锦屏县河口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课堂进程的有效方式。思考源于疑问,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分析,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要让学生有思维衔接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酸和碱》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辨稀盐酸和NaCl溶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三个实验方案:(1)加入几滴石蕊溶液;(2)放入剪成细丝的紫甘蓝;(3)在溶液中放入洁净的小铁钉。通过实验观察,方案(1)是最优选择,如果没有石蕊溶液则可以选用方案(3)。师设疑:可否用酚酞溶液来辨析呢?学生根据酚酞溶液的特性来思考分析,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都不变色,所以不能明显地分辨。我们身边的很多蔬菜和水果也是酸性的,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后的探究活动认识蔬菜和水果的酸度。师提问:为什么污水处理厂常用熟石灰处理酸性污水呢?当人们胃不好时,为什么吃一些苏打饼干就可以让胃舒服一点呢?这样,学生由对酸的认识进一步思考酸碱的中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二、加强推理思考,激活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需要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化学知识在输入时总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有快有慢,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推理思考,让其思维在比较分析中不断激活,这样,学生的推理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一单元时,学到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条件,学生需要掌握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置换出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盐必须溶于水,也就是盐溶液,金属还不包括K、Ca、Na、Ba,因为将K放入CuSO4溶液中,得到的不是Cu,而是蓝色沉淀Cu(OH)2。教师可以设置题目,把未知金属X放入Cu(NO3)2溶液中,金属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如果放入Mg(NO3)2溶液中,则无明显现象。让学生讨论X、Cu、Mg三种金属由强到弱的活动性顺序。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反应现象可以得出活性顺序为:Mg、X、Cu。
三、动手实践操作,训练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也称为整体思维,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思考,变静态的知识为动态的经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但是对知识的形成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实验来验证。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知识时,需要用眼睛看得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学生的思维会随着实验结果的产生而更清晰。尤其是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知识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的影子,提高学习的兴趣。如《水的净化探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家里的生活用水也需要净化处理。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做实验。净化处理方式有静置沉淀———只要把水静置一段时间,上层的水就可以澄清。但是水中还有其他小的悬浮物,怎样才能吸附过滤掉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化学知识知道在污水中加入“明矾”进行处理。因为明矾中的硫酸铝经过水解后可以生成带正电的氢氧化铝胶粒,能够和带负电的泥沙胶体中和并沉淀,这样水就变得越来越清澈。学生在等待水变清的过程中,观察课件演示净水器中活性炭净水方式,并动手操作。由此发现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更强,还能去除水中的异味。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开始制作“净水设施”。小组合作做“过滤净化水”实验,同时把实验步骤归纳整理。有的小组过滤后,水仍然混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讨论得出的原因有:(1)玻璃棒把滤纸捅破了;(2)滤液的边缘太高,超过了滤纸的边缘;(3)过滤的仪器不洁净。学生在实验中思维更加活跃,逐渐形成立体思维。
四、总结
化学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知识的输入中不断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教学智慧发挥学生的探究主动性,积极思考,归纳推理,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卢士见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教学法运用
一、生活化问题,增强学习有用的意识
化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化学实例很多,教学中以这些熟悉的实例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如学习《走进化学世界》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教学中:世界上物质千姿百态,但又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相互变化着,你能说出生活中变化着的物质吗?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节日的焰火、燃烧的情景、钢铁生锈、牛奶变质、水的沸腾等,熟悉的情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把学生吸引到化学学习中。再如铁生锈是学生日常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上海港的建筑群、飞机的视频、埃及的金字塔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的材料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金属?见过哪些金属制品?这类问题的提出,显然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又如,学习《CO2和CO》时,对于CO2的性质,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家中装修房子,用石灰水涂墙壁,为了使墙壁快速干燥,人们往往在室内放一盆火,然而,火刚点燃的时候,墙壁会更湿,你能解释其中原因吗?问题的提出,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探索答案的平台,经过讨论、思考,学生不难得出: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钙,碳酸氢钙遇热分解为水和碳酸钙。因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对于《金属的性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银的导线性能比铜好,为什么电线用铜而不用银,为什么水龙头要镀铬,为什么不镀金等问题的提出,既与生活密切相关,又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是新课改下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如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学习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教师可以简单陈述Mg、Fe、Cu、Zn四种金属,与酸反应时与金属的活泼程度有关。再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何设计简易实验,试验四种金属的活泼程度的不同?引导学生用四支试管,分别加入Mg、Fe、Cu、Zn,再分别加入稀盐酸,并注意观察反应的现象,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学生观察,四支试管中有不同量气体的生成,有的气体多,有的气体少。那么,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学生不难总结出Mg>Zn>Fe>Cu。再引导学生换一种酸,如稀硫酸试一试,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或者学习《CO2和CO》时,教师走进教室时的随身携带的一瓶可口可乐,会立即引起学生关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用力震动这瓶饮料,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睁大眼睛、屏心定气,看老师故弄玄虚,静等老师的精彩表演,有的暗暗揣摩和猜想。待老师震动饮料瓶一会儿之后,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饮料瓶里有什么变化?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有气泡产生。教师继续追问:这种气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气体是什么?如果不摇动,是不是说饮料里就没有这种气体呢?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立刻引发学生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也终于明白了饮料瓶进教室的用意。这个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将问题和生活及所要学习的知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四、趣味化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问题的提出,除了注重问题的生活化、探究性、情境化外,问题的提出的趣味性更值得关注。趣味化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学习《水的净化》时,教师提出问题:混有泥沙和菜叶的污水和纯净水有什么不同?假山喷泉用的水是中水,那么中水和纯水又有什么不同?和学生一起探讨: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等含有大量杂质,而变得混浊,那么,如何使这些天然水变成纯水,才能供我们引用?这样的问题提出,为学生探究“水的净化”埋下兴趣的种子。
五、总结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巧设妙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同时,问题教学也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凸显。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尽量采用问题教学,用问题浇开学生的思维之花,让创新思维在问题的课堂上绽放魅力。
作者:常秀珍 单位:盱眙县第六中学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体会探析
一、正确处理好“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关系
“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内容,依纲靠本,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必须及时和恰当地给学生指点和指导。及时就是在学生感到困惑、迷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面对的实际问题时,教师予以指点和指导,及时清除学生思维的绊脚石;恰当就是要有启发性,想方设法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切勿将结论端给学生。否则,学生不但思维受到抑制,而且会产生依赖性心理,“学为主体”就无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毫无意义了。
二、分散难点,合理安排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其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学生只有初步掌握元素符号才能学习化学式;掌握了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才能掌握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及计算主要集中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其数量多,且枯燥乏味,是教学的难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注重将难点分散,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从讲绪言课就开始陆续出现,注在物质名称的后面或正下方,让学生多见、多写,讲到第二章第四节时,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例如:H2O,Fe,Mg,C,S,P,O2等)学生己经掌握,然后再揭示它们的内涵。这样,元素符号、化学式书写的难点就分散到前二章内容,对第三章以后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以后再在讲课或作业中分阶段有计划地加以练习、巩固,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立足基础,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突破难点,才能谈得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否则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精讲和学生精练的有机结合而获得。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和帮助学生消化教材,但讲必须要精讲,依纲靠本,围绕如何突破难点来讲,否则就会变成满堂灌。练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根本方法。但练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时,两个演示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的同时,教师应该讲清楚(1)何为反应物和生成物;(2)何为“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3)何为质量总和;(4)何为质量守恒等基础知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掌握了上述基础知识,才能突破这个难点。
四、总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已不完全符合当前教学形势的要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有待每位教育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探索、尝试和总结。
作者:孙健博 单位:江西省会昌县第二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策略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化学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更是以后化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质疑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对于事物提出疑问的能力,初中生对于化学学习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必然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不解的疑问,因此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迷惑,只有问题得到了解决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学生才会在化学的学习中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后续的学习和授课才会更加顺利。其次是质疑能力不仅仅是对化学学习重要,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必然的,这时候就必须要积极请教老师或者周围的同学,只有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学习才会提高效率;最后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符合国家对于新型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标准,符合社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2.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2.1设计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产生质疑
传统的课堂中老师是课堂唯一的主人,老师按照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办法产生的效果并不很乐观,在教育改革和教育转型的大前景之下,老师必须改善他们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个人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制作不同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个任务很艰巨,但是却必须实施,首先老师要和同学有效沟通,消除学生对于老师的恐惧心理,把老师当做自己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克服了这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课堂立刻就会变得不一样,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研究,任何不懂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可以请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教育模式才是培养学生的最佳方式;其次就是老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应该多向有经验的学者或者前辈请教,只有老师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也就理所当然地提升了。
2.2有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课本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课本设计符合国家对于初中生能力培养的各种要求和标准,因此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设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总结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解能力。
2.3创造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氛围
作为初中生不像高中生一样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还处于没有压力,相对学习比较轻松的年代,因此老师应该根据他们的质疑特点营造恰当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后续的质疑能力培养工作才能开展。初中生比较喜欢的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老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讲一个小故事,小典故或者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集中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是老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或结束的时候留给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给每个学生机会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这样不仅仅是给有问题的学生一次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给所有学生一次学习和解惑的机会,使得多有学生整体水平和理解程度得到提升,久而久之那些一开始不敢提问题,羞于提问题的学生慢慢适应之后会开始挑战自己,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学生们会变得享受每节课的这个环节,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学到知识的时候。
3.小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初中生化学学习中质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质疑能力的培养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仅对老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是一个挑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配合程度也是一个考验,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和合作。而且培养质疑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不仅是初中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初中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初中生化学学习会更加轻松、高效初中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将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提升。
作者:陈富国 单位:福建省建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六篇:初中化学教学课堂趣味性浅议
一、实质性课前化学相关理论引入
初中化学的教学总是会伴随着很多初中化学现象的引入,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让学生在引言中体会到现象内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产生学习的兴趣,避免相反的事情发生.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的内容,将知识在教案中转化成其它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融入一种与知识相关问题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试着寻找不同方法,从而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并不是问题琐碎,而是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突出重点,启发思考.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讲《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水果汁的检测,通过实验的方法,采用pH纸测试,让学生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注意到酸碱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这样趣味性教学就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针对课堂或者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问,但不作答复,当做是探索性的问题,既可以总结当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启发学生产生学习下一节的兴趣,为上好下一节课创造条件.再例如,在讲《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时,事先准备好上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药品,希望同学们通过实验的形式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两个学生分别用不同量的反应物进行化学反应,探讨反应物物及生成物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影响,教师引入知识点,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实验.
二、开展合作与自主探究教学
教学模式是多样性的,但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环.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提问的同时,学生通过课堂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定会显示不同的效果.对与初中化学的理解,我们都能想到它的实验实用性.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概念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更能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中.从实际问题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地引入化学知识,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提高教学趣味性,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此有实际的认识以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讨论中.例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的教授,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有的家用铁器为什么会生锈?如何抑制铁生锈的发生?学生分组参与讨论并进行实验,学生对问题表达实验讨论后的观点,教师进行评论,最终引入相关初中化学概念,敦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紧跟教师思路不断思考.教师在课堂之前,做好几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的教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引入环节.有的学生对现象引入感兴趣,学生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获得知识,对实验与理论混用的方式更加容易接受,教师需按照需求进行有序的讲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并应用这些初中化学知识.课外教学是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使其课后也能像课堂上一样高效地学习,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发挥课后对课堂的延续作用,不单单是课堂,而是课内外大课堂.
三、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学,师生关系始终是讨论的话题,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授课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不管不顾,更应该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授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课前主动预习,课后教师引导复习的步骤,由于各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不同给课堂教学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内容偏向抽象,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充足,教学内容重复性高,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存在质疑,不能及时地将这些困惑解决,授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学科主题讨论会,探讨趣味教学的方案,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在讲授《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节时,通过门捷列夫等人物关于发现元素的故事引入课堂,使达到能够缓解课堂压力,对于元素的性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能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化学教学中,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从情感、心理、学习方法及认知能力等方面逐步深入了解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方案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应该体现教学的趣味性.
四、总结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源泉,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这些“贫困生”,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广泛接受各方建议,努力做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此时,学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辅助资料以及必需的生活经验,在进行化学实验等时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学生缺少必备的表象积累、创新思维的视野受到限制的外在表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断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对于现代的教学手段,尤其是针对于初中生来说,选合适的引入方式和适宜的教师讲解会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龙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南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