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实验中学化学教学现状和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为问卷法结合访谈法。笔者在高一担任化学教学工作,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已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比在北京的化学教学工作,调查问卷的设计简洁,更有针对性。调查的对象为高一年级十个藏族班,人数为497人。采用不记名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回收问卷497份,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
学生的化学学习状况不容乐观,51.2%的学生觉得现行人教版的教材难度过大,57.4%的学生课后不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能够跟上老师节奏的学生只有47.8%。
原因:(1)相比藏族学生薄弱的化学基础,老师的授课内容相对过难。西藏学生的高考试题是全国Ⅱ卷,教材是人教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老师觉得如果不讲全、讲到位,好像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因为高考的要求在那里。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很难消化课堂上的内容,课后布置的习题很难独立完成。(2)独特的地理环境。拉萨地处高原,长期缺氧,而且交通不便,相对来说较为封闭,尤其是牧区的孩子,见识面狭窄。化学教学结合了许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学生在这方面是欠缺的。笔者上“氯气”这节课的时候,学生没有听说过漂白粉,了解得知,原来拉萨的水源特别好,取自冰川融化或地下水,根本无污染,有的可直接饮用,无需漂白和消毒。(3)语言的障碍。学生的母语是藏语,学生说藏语时十分流利,不假思索,但在说汉语时需要停顿,很显然需要经过思考组织语言。学生在相互解答化学问题的时候,关键的时候反而用的是藏语。尤其是化学课堂上的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有些没有相应的藏语翻译,所以有些概念和原理学生很难去体会其深刻的含义。(4)儿时的教育和认知的局限性。
对策:(1)化学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是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难度并不低,但高考录取的分数线较低,教师不如删繁就简,突出核心和主干知识;删难就易,落实重点的基础知识。老师更要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经掌握的内容,随时调节教学进度和难度,这样方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所得。笔者讲到“氧化还原”章节的时候,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了十分钟关于元素的化合价知识的小测,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会标,甚至有些学生连原子团的化学式都不会写。这种情况下讲解氧化还原的概念,势必是“空中楼阁”。鉴于此,第二天上课我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和难度,课堂上抽出部分时间带学生复习有关化合价和原子团的相关知识,看似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却更有针对性,学生会更有收获。(2)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地缘的界限,拉萨的互联网普及得较好,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齐全。教师要注意引导,把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来。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打开认识化学世界的一扇窗,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西藏的特色,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的内容:为什么把西藏称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拉萨的水为什么会没有水垢?制作唐卡的矿石颜料都有哪些?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前十分钟进行汇报,也可以板报的形式展示在班级里,这样会激发学生了解化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自豪感。(3)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放慢语速,重点问题和知识要多重复。年轻教师会犯毛病,语速过快,课堂密度过大,设身处地想一下,学生是在用外语学抽象的化学,难度不小。建议各位藏族化学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现行的化学教材编写成双语的形式。(4)“西藏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科学素养也要从小时候培养。现在西藏地区设立学前班,同小学、初中、高中一样,国家实行“三包”政策。在学前班的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朴素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2.化学实验教学情况
学生大都喜欢化学实验,这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老师的演示实验开出率不算高,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更少。
原因:(1)西藏地处边陲,交通不便,药品和仪器的购买都非常困难,投资也比较大,有些学校不具备化学实验的条件和设备。(2)多年习惯使得教师不重视实验,疏于实验,过去课堂上用粉笔画实验装置,口头描述实验现象。现在有了多媒体,以视频代替真实实验。(3)部分教师认为做实验耽误时间,高一、高二就要完成教学任务,这对藏族学生来说已经十分困难。实验势必花费学生和老师的许多精力和时间,可能效果甚微,于是选择了在题海中学习实验。(4)部分老师的演示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以求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忽略了化学实验探究的功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对策:(1)随着国家对西藏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拉萨的学校办学硬件条件大大改观。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为例,其硬件条件已经达到北京示范高中的水平,化学实验室设备先进,化学仪器和药品齐全,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几乎都能做。(2)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给学生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锻炼思维品质。若条件允许,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中学习,在实验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笔者曾带着学生在实验室上“过氧化钠的性质”这节课。在“滴水生火”的实验中,学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一个学生上来做“吹气生火”的实验成功的时候,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节课气氛十分好,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可是接下来学生分组实验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女同学不敢动手操作;药品用量控制不好;胶头滴管的使用和振荡操作不规范。部分实验组“照方抓药”以后,也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在有关原电池的实验课上,教师介绍完原电池的原理后,准备了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以及电流表之后,要求学生组装一个原电池,高二的学生大部分无从下手。(3)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部分教师认为这对于藏族的学生来说,步子迈得大了一点,既耽误时间,效果又不好。笔者不这么认为,化学实验更重要的在于培养思维品质,只要我们台阶设置得合适,加以适时铺垫,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例如,听过一个老师关于“苯酚”的一节课,教师的演示实验中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会有浑浊产生,证明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教师完全可以改成探究性实验,实验证明苯酚的酸性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在讲到“弱电解质的电离”时,老师做了演示实验,大小相同的锌片同时投入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和稀醋酸中,观察反应速率,从而证明稀醋酸是弱电解质。老师完全可以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适当地启发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的过程中掌握等量的原则。由于太关注每节课的本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良好契机。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课本上演示实验的素材,变验证性为探究性。
3.化学课堂教学
课堂上学生齐声回答问题比较普遍,老师的讲解多为讲授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广泛地应用。
原因:(1)课堂齐答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已成为学生的习惯。学生想参与课堂的心情是迫切的,但缺乏独立回答的自信和勇气。教师设置的问题,简单地回答是否即可,体现不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人云亦云。教师也可能会被活跃的课堂假象所迷惑,不能了解大部分学生最真实的情况。(2)老师的教学多为传统讲授式。他们认为藏族学生理科基础薄弱,启发式教学无法开展,往往费力不讨好,不如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让考试成绩提升得更明显些。学校之间的化学教研气氛不如北京,北京每周都有教研活动,加强了各学校之间先进经验的交流,区公开课和市公开课也比较多,其间学习了不少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策:(1)教师要减少齐答的方式,想要即时了解全班同学对某个问题的了解情况,可以采取举手表决的形式或者举红、蓝纸片表决的形式,这样一目了然。教师的问题要适应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难度适中,最好不用简单的是否回答,学生的回答要能够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看书和深入思考后能回答出来的,应该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以后才可以回答的。开始可以强制要求学生至少静默30秒后回答,不要脱口而出。(2)课堂教学应多采用基于问题链式的启发式教学,尝试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关键还在于老师问题链的设置和应变能力,适时减少梯度。笔者在“化学电源”的教学中,采用基于问题链的启发式教学突破难点,取得了良好效果。①预测锌投入稀硫酸中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双线桥标出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②预测铜片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为什么?③锌片和铜片接触后的现象。④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时的铜片和稀硫酸反应了吗?如何证明?⑤铜片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产生的?⑥如何验证电子从锌片转移到了铜片?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其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问题。同学们都认为铜片并没有参与反应,但是不知如何证明。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问题,加以引导。铜片如果参与反应,铜单质会生成什么?它在溶液中的颜色如何?铜片的质量会如何变化?总之,教师启发得当,问题难度适中,不时搭建台阶,藏族学生是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3)藏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见长,教师教学手段应尽可能多样化,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动作、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努力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观摩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解“氯气”的时候,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氯气作为化学武器开始使用这一化学史实导入,让学生课堂上伴随着解说,以小品的形式展现出当时的情景,其间着重反映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象地掌握了化学知识,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作者:姚斌 单位:北京育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