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思考(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化学教学思考(3篇)

第一篇:寄宿制高中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在寄宿制民族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寄宿制民族高中的现实情况

寄宿制民族高中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受到生活环境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相对匮乏,即便是化学这样一门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学科,也成了纯理论特抽象的课程。

2.高中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

从心理学角度看,年龄在15~19岁范围内的中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此过程中,感性认识的外界信息主要是靠形象思维获取的。

3.高中化学课自身的特点

化学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有些实验我们肉眼可以观测到,有些实验涉及微观领域的化学信息,肉眼无法观察到结果。有些实验有毒、对身体有害,我们无法在课堂上实验。有些实验因为药品价格高,无法在课堂上做实验,无法演示给学生看。种种客观原因,使得化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信息技术在寄宿制民族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1.利用信息技术做模拟实验

例如,在讲解晶体结构、电子云和原电池原理等较复杂微观过程时,就可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形象、又直观,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效果,提高可视度

例如,在实际操作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学生基本观察不到钠熔成小球、在液面四处游动,听不到发出的“嘶嘶”响声等现象,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如果将这一实验从俯视的角度直接实物投影到大屏幕或是拍成录像,上课时在实际演示后及时播放,则全班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浮、熔、游、响、红”五大现象,可视度强,演示效果好,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可以达到教授的课堂效果。

3.信息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实验简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缩短化学反应时间,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为化学反应时间长而无法进行课堂演示的实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仅仅是轻描淡写一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而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调快”这种类型的化学反应速度,把整个反应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给学生观看。

(2)有些药品昂贵的实验,通过模拟的方法,既加强课堂效果又节省开支。做黄金溶于王水实验时,由于黄金价格高,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做这种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即能起到与演示实验差不多的效果,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3)模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错误实验操作和爆炸实验,加深学生印象。学生总是对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将信将疑,若用实验录像来展示可能会造成的危险,学生势必会印象深刻。例如“稀释浓硫酸的实验”,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错误操作造成的极大危险实验播放给学生亲眼目睹,以加强警示的效果,还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4)对有毒实验进行模拟操作,这样既保证教学安全性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有毒物质的实验,如Cl2、NO等有毒物质,若防护不严,将会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可借助计算机全面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毒性。

(5)模拟化工生产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物进行教学实验,比采用平面示意图或拆装模型的方法效率高,效果明显。

4.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来源更广,并帮助学生在课堂外继续拓展知识领域

由于化学每周课时数相对较少,而化学知识总量不变,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加。信息技术不但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在课外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拓宽知识领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大课堂内外的学习容量,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是教育的必然结果。对于寄宿制管理的学生而言,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自身摆脱以前学习的不足、更快地加强学科的学习,还可以开阔眼界,放开思路,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作者:何海夷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江南校区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自我纠错能力培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培养现状

从目前来看,高中化学教学还没有针对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培养问题,展开细致性的计划教育工作.以学科学习任务为例,化学教育的知识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复杂,有理论性的,有探究性的,有论证性的,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很难找到一种妥善、有效的方法,通过教学手段把这些知识资源融合到一个教学体系内.这就导致,学生有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涨,但迫于课时压力,教师不会给学生留更多的探索与研究空间,有些问题只会被提出,再给出答案,学生根本没有独立自考的时间,也就没有自我纠错的机会.该现象,在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学中极为普遍,可以说是“通病”.学校,教师都明白、认识到了教学中的“弊端”和“漏洞”,但客观的教育环境及教学任务已然形成,要想改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进行多方面的教学科研探究,方可解决.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上文提到,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思想是要透过教学行为、教育手段来鞭策、修整的,这虽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途径,但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学生自我纠错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的教育意义深远.笔者总结了相关参考资料文献的观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创建自主管理体系

要想让学生有意识、有想法的看待问题,必须要给予他们相对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不光是在校内、在校外也应如此.一方面,化学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和计划,拟定安排自由讨论课程,创建自主管理体系,在这节课中,以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为主要核心,教师提出学生疑惑、关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相互”纠错,提出异议,最后,整理结论,评价学生纠错思想、观点的优劣性.另一方面,在给他人纠错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自我纠错,如,针对学生言论观点中的错误,找出错误点,提问学生,启发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如此反复,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自己想法中偏激、不合理的地方.自主管理体系看似是一种学习模式,但它却可以把自我纠错转化成一项思想一种意识,纠错不会引起学生排斥和抵触情绪,反而会让他们积极的面对与参与.

2.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意识对自我纠错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知识与技能更是不可忽视,因为,如果没有知识与技能积累,学生即便在教师指明问题和错误的情况下,都不会认识、理解到自己思想和学习行为上的错误.为此,下一阶段,教师应针对某些重要的化学专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素质的培养,如,以化学反应类型为例,搜集化学反应式,把同种类型的反应式罗列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找规律、研究特点,最后帮助他们总结化学反应式分类的特点.通过集中、系统的学习,学生会对化学反应式的分类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和娴熟的判断经验及技能,这时,再鼓励学生在学习及研究中自我纠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培养的前提,无论何时,化学教学都不应抛弃,都要高度重视.同时,为了能够给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培养创造公平的自由空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探索型、研究型活动,把特殊、兴趣的化学问题带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做课外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与教师交流沟通.学生一旦进入了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此一来,就会在探究过程中反复的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纠错,最终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三、结语

总之,化学教学中可以插入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的教学环节及模块的地方有很多,如果要想完善此项工作,高中学校、广大化学教师都应积极努力的投身于教学事业中,依靠自身的便利条件,启发、刺激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自我管理思想.

作者:王一心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化学史高中化学教学功能及实施

一、新课标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作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化学学科尤其如此.教学过程中如果基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适当引入相关的史实,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理论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刻地加深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化学知识是有阶段性的,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其内涵是不同的,从而培养他们从发展的高度把握化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性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从古代人们利用谷物酿酒制醋,利用植物提取药物,发明造纸术到近代对纯有机物的提取分离;从以化学家柏则里为代表的“生命力学说”到维勒第一个人工合成有机物等.这些化学史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相关知识,也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二)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化学史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化史,学习化学家发现问题,进行推理判断以及验证的完整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思想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可以讲述门捷列夫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艰难的探索,以惊人的洞察力抓住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性质的两条主线,并创造性地坚持以化学性质为主修正相对原子质量,进而采取比较的方法寻找元素间的规律,从元素外在的多样性看到了内在的规律性,作出了元素周期表,并预测了新元素及其性质.像这种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而深刻地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科学假设—事实验证—科学结论,这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的综合品质,主要体现在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高中化学新课标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养得以提高.化学史是一部记载着人类文明进步和无数化学家们及劳动人民不息奋斗的科学史,它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有效发掘和利用化学史料中丰富的资源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化学史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史上曾创造过辉煌的化学成就,如西汉造纸术、宋代火药的发明与运用等,但也曾经经历过近代化学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屈辱时期.在化学教学中,利用这些史实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化学史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逸事,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从中获得智慧与思辨的享受,从而激发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化学史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全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公民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化学科技尤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和土壤或水域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这些污染的伤害,“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等,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这些史实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加大化学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化学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应结合教学实际加大化学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一是要深入研究化学史的发展过程,在学习化学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对各个时期的化学知识状况进行历史分析,判明重大发明和研究方向产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客观分析和评价过去科学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二是深入了解化学家的生平及研究成果,因为任何一位化学家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研究成果都能够对化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化学历史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有素的化学家队伍,取决于他们对学科的领导组织才能以及他们的个人品质,这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三是深入挖掘化学史故事,在教学中,将化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按年代和理论与实验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将其中所发生的动人故事系统地串联起来加以讲述,用讲故事的方法谈化学的历史,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优化化学史的教学组织形式

化学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学实施的场所可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教育形式.对于化学史课堂教学,从时间分配角度又可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教育形式.采用集中教育形式是指所介绍的化学史实,在内容上较为系统和完整,需要集中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例如,学习原子结构时,系统讲原子结构发现史、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等都可以采用这种集中的教育形式.分散教育形式是指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引进化学史的一种教育形式.化学史料中有许多科学探究的生动事例,比如侯氏制碱,玻尔的诺贝尔奖章,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分散教学形式引入这些历史素材,设计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的另一种有效、可行的组织形式.围绕化学教材,选择适当的题目和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化学史书籍、科普资料,以及有关的科学史书刊.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网络逐步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收集材料,整理后通过个人主页、讨论版、共享、信箱等多种形式,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用的化学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一般来说,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内容大致有科学方法的介绍,科学家的介绍,化学发展的规律、化学概念、学说、理论的提出、发展和演变,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化学文化,元素化合物发现、研究的历史等.通过开展这些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达到学习化学史的目的.在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优化化学史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化学知识的教学规律的把握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兴趣的提高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教学的设计、方法和过程

教师作为课程的二次开发者,需在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力求教学设计、方法和过程的优化.例如,关于合成氨知识的教学,在讲授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用PPT作为主要内容的展现形式,用Flash动画展示合成氨工艺流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合成氨化学史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①哈伯的生平简介为主题的切入点.②哈伯与合成氨工艺为重点,包括介绍合成氨工艺哈伯法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初,人们就认识到氮肥在农业中的巨大作用,为了解决有机肥短缺的问题,很多化学家致力于合成氨研究,但研究曾一度陷入低潮,连曾经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夏特列在合成氨实验中也因危险而放弃研究;哈伯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发明了合成氨工艺;介绍合成氨工艺哈伯法反应原理、条件及特点等,提及博施对哈伯法中催化剂的成功改进;哈伯和博施在合成氨工业上的巨大贡献使得他们分别获得了1918年和1931年的诺贝尔奖.③合成氨工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④现代合成氨工艺及发展前景.⑤展开讨论与反思.基于化学史角度的合成氨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合成氨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合成氨工业的用途.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尤其是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双刃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正确的科学伦理道德观。

作者:常彦春 单位: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