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探究(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化学教学探究(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化学教学探究(8篇)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探析

1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为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教学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手段。为有效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浓、针对性强的生活化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将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及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加深对化学知识及化学生活化的理解与认识。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利用简单的一个问题,或是一个小实验及相关的视频等。例如,在开展有关离子反应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将存在水垢的热水瓶或热水壶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其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水垢形成的具体原因。在经过翻阅相关资料与讨论后,学生得出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而这一物质产生的原因便是水中游离的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发生了离子反应。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水垢去除的方法展开讨论与思考。由于之前已经学过酸碱中和的相关概念,学生便能迅速想到利用厨房中常见的食用醋来去除此种水垢。通过设置逐层推进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学生能将已学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充分利用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意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而会对社会上有趣的事物抱以较高的关注。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联系热点新闻与化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对课堂注意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其社会生活经验,深刻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的魅力。例如,在开展有关氯气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某家庭妇女在同时使用了洁厕剂与84消毒液后,差点中毒身亡的新闻事件,并让学生对其中毒的原因展开分析。经讨论发现,由于洁厕灵与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分别是盐酸(Hcl)与次氯酸钠(NaClO),当这两种物质混合的时候,会发生酸碱反应,进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氯气。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热点新闻,不但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化学知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使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应用化学知识,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正确导向。

3借助实际生活经验将难点简单化

教学不仅是指教师的“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在已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师生共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一种双边活动。再加上高中化学的概念与知识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与较大的难度,因而仅凭借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是很难充分理解并掌握化学知识的。为将教学难点简单化,高中化学教师就需要凭借生活经验,将其中涵盖的知识提取出来,进而得出所需理论。例如,在讲授有关铝的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铝的相关概念及性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不能将醋、酱油等食物直接盛放在铝锅中,以及不能利用钢丝球来直接清洗铝锅存在的顽固性物污渍等展开探讨。学生凭借自身使用铝锅的经验及所学的知识,便会明白,醋为酸性物质,而酱油等为碱性物质,不能直接盛放在铝锅中是因为二者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对铝锅造成破坏。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借助实际生活经验,深刻体会到铝的一项重要性质便是会与酸、碱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用钢丝球清洗铝锅会产生划痕,表明铝的硬度不高。通过开展生活化的化学教学,学生能对化学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并从化学角度出发对实际问题展开思考与感知。

4开展合理的化学实验

考虑到高中化学是一种包含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通过设置与生活相联系且富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化学知识展开积极自主的学习。例如,在开展氧化钠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大家都知道水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那能不能用它来点火呢?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对于这些与常理相违背的问题,学生会抱以极大的兴趣。随后,教师再开展实验操作:将适量氧化钠用棉花包住,将其放置于石棉网上,待往上面滴了少量的水后,棉花真的燃烧了起来。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充分理解了氧化钠与水反应为放热过程,对物质的化学性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开展生活化教学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提升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及化学实验等,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质量的提升。

作者:刘光 单位:安徽省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新思路研究

1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感悟

同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类似,在培养学生化学技能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常规的过程,也即“感性-理性-应用”这一认识过程。作为一门立足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不可或缺。而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也都离不开实验教学。此外,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求学态度和方法的形成也来源于此。但是在该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教学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客观的实验条件,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现有知识水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制订实验方案,既要把握好实验过程的趣味性,又要掌握尺度做到严谨有效,必要的时候需要在过程中加以及时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沉浸在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学到应有的化学知识和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动手实验,要具有设计性或探索性,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由于具有相当的开放型答案,因此能够激发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不可或缺。例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这就使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又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教学,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解决问题,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学生合作实验实践是这样的。整个过程分两大阶段,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组装制取氧气的整套装置,教师巡回视察,具体点拨。各个小组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总结实验装置的注意点,尤其注意细节问题,例如棉花、伸入大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等,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也即氧气制造阶段。教师应该提前要求学生注意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通过预测性思维,使得学生主动思考,而在获得实际发生效果后,分析之前所预测的想法和实际现象的不同,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针对非正常现象,探索其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如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从而认识到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必要性。通过这一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显然光靠教师解释是无法获得这些体会的,而且亲自实践,在实践中体悟的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备考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解答这样一个题目:一小块Mg-Al合金分别放入6mol/LH2SO4和6mol/LNaOH中,它们都可以组成一个微型原电池,指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结论。这是一道考查原电池的基础试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结论,题目设置的知识的灵活度较大,不少学生认为:在两种介质中Mg都是负极,Al都是正极。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复习Al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用单桥线标明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通过讲解,学生明白:最后启发学生把上面的方程式拆成两个电极反应:负极:2Al+8OH--6e-=2AlO2-+4H2O;正极:6H2O+6e-=6OH-+3H2↑这样,Mg-Al合金在两种介质中形成原电池时,原电池的正负极刚好相反,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呢?结合物理知识学生很快想到用电流表来检验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的流动方向,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最后让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装置图,并通过具体操作验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多种课型组合,满足学生合作学习需要

多种课型结构的选用和有机组合,可以衍生出多变的教学场景,给学生以多种习惯和爱好的满足,有利于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一般来说,化学教学常见课型及形式大体如下:课型主要形式:研究课型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广泛收集信息,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倡团队合作,分成研究小组,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并研究成果。活动课型建立以某一专题为主的专题网站,学生围绕该专题检索信息,通过讨论板和电子作品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达成教学目的。复习课型以单元内容为中心建立专题网站,采用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的形式,达到知识巩固、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新授课型基于新授课内容开发专题网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形式获得新知识。各种课型的的共同特征是通过专题学习,分析整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使得学生在该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相关能力。而每次学习的积累,又为下一次的探索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强调的是,常见课型可以单一选用,或轮流使用,也可以组合、综合运用,同时不管何种选择,都要突出实践意识,养成探究习惯,这就易于优化学生学习习惯。即使是高考备考,也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探究形式,这种通过实验、实践和探究过程,形成的智能掌握,最能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有利于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学生高考发挥出正常水平。例如高考备考训练时,我们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说明Mg(OH)2在NH4Cl中溶解的原因。首先让学生分析NH4Cl中存在的微粒,归纳出能使Mg(OH)2溶解的两种机理:(1)NH4Cl中NH4+水解出H+,2H++Mg(OH)2=Mg2++2H2O(2)NH4Cl完全电离出NH4+,2NH4++Mg(OH)2=Mg2++2NH3.H2O区分哪一种机理关键在于溶液的酸碱性环境。在酸性环境中较难判断(1)(2)的正确性,但是可选择中性环境,因为如在中性环境中能溶解,则(2)对,反之(1)对。于是,焦点集中在寻找中性或接近中性的铵盐。我们把合作讨论和课外资料收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外网络搜索,终于找到NH4Ac。最后,在实验室中用NH4Ac证明(2)机理正确。显然,单一的课堂解题训练,许多问题可能解决不彻底,结合复习课型、活动课型,让学生有实践和广泛涉猎的机会,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结合生活生产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学科来源于生活生产,是对生活生产中诸多现象的提炼,而反过来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指导。在对高中生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有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及时提出实践性的意义,并帮助其分析具体问题以解决可能的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另外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关注程度,学以致用。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4总结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实践、探究和三者的有机结合,可说是化学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有助于学生化学技能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进一步实践创新。

作者:陆艳姣 单位:宜州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提问探析

一、目前高中化学提问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教学提问设计,形式化现象严重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调查发现,一些教师缺乏对教学有效提问内涵的认识,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等设计问题,流于形式,一般是表面化的问题,缺乏引导性和针对性,另外,一些问题是单纯地为了巩固基础知识,缺少有效教学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即便教师进行提问,形式也过于简单,如“是不是”“行不行”等,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却没有发挥提问积极作用,影响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提问是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桥梁,设计灵活、新颖的有效提问,成为化学教学的重点.

(二)提问缺少梯度,学生参与性不强

目前,高中化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缺乏提问梯度,致使学生不能够全面、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对学生日后构建化学学科体系十分不利,影响学生思维程度发展,另外,学生参与性不强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加快课堂进度,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提问,且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学习,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学生“高分低能”成为普遍现象.

(三)缺少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如果没有对问题进行评价反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后,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教学组织和结构.因此,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是必要的.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一)增强提问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方式,丰富问题内容,增强化学问题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探索问题,发现化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喜爱化学学习.例如,在学习氨气性质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实验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在大烧瓶内加入干燥的氨气,并在滴管以及烧杯中装入相同的HCl溶液,挤压胶头滴管,形成喷泉.教师可以针对上述实验现象,提问学生“氨气性质是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仪器中加入纯净水,并提问学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讨论并总结化学知识,促使学生能够理解氨气溶于水等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日后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给予适当引导,调动学生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影响下,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内容和具体要求,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另外,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并非都能够有问必答,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调动学生思维,最终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例如,在学习糖类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醛类内容,设计问题:“淀粉在稀H2SO4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并在其中加入Cu(OH)2溶液,并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学生如果没有得到答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提醒学生已经掌握的醛类知识,学生在教师提醒下,能够很快找到问题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强化和巩固原有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与合作学习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提问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但是,我们不能够仅限于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简单模式中,教师还可以将其与合作学习方法结合到一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乙酸乙酯实验时,教材中是利用饱和Na2CO3溶液收集该物质,一部分学生对实验产生了疑惑,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物质不能够收集乙酸乙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疑惑,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了解乙酸乙酯性质后,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并引导其总结原因.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增强问题探究性,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调整和完善,不断优化化学教学问题设计,诊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发展、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提问趣味性、探究性,加强与合作学习方式结合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俞善娟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探究

一、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深入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化学知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每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成绩的高低.化学实验这一直观手段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以及化学定律、化学原理的领会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化学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把收集到的表象概括,然后形成概念.这种认识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牢固,并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演示实验.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各方面内容,为演示实验的进行做好准备.对于一些不容易把握的实验教师在课下要进行演练,以确保课堂演示实验能够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所用到的药品、器材、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有所了解.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必要时要做好观察记录,在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同时要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不能够只是看到实验的表象,只是感觉热闹有趣.在实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共同的探讨中得出结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实验现象,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对实验中的一些细微现象也能够察觉.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懂得实验操作容不得一丝马虎,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通过教师的渗透,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三、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也只是教师进行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了事.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之外,对于一些便于操作的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不应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也不应该照搬课本.例如:在进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然后向试管中滴入水,接着立即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当中,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上述反应产生的溶液少量,把溶液滴入装有4毫升水以及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当中,观察会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课堂上都积极操作并动脑思考,思维更加活跃,并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懂得如何去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化学实验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物质,以及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物质变化与外界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变化与能量之间的关系,而所有这些几乎都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显现出来.要使学生了解上述种种联系和关系,就必须借助于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实验可使学生受到最为生动、实际的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内因与外因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和观点的教育.

五、总结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化学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化学实验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最好的载体之一.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化学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教育教学功能,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使学生培养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吴娟 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

一、实施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启发式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要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来看,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的参与,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的实验,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同时也便利了我们实施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学习、深入探究,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们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铝的化合物Al(OH)3的制备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是铝盐和碱反应可以得到Al(OH)3,学生常用的碱有两种强碱NaOH、弱碱NH3•H2O,到底是用哪一种碱和铝盐反应可以制得Al(OH)3?我们就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我给学生提供实验药品:Al2(SO4)3溶液、NaOH溶液和氨水.学生动手实验:往两只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氨水.部分学生很快就发现都有白色沉淀生成,就草率下结论说:两种碱都可以制得Al(OH)3.部分学生又发现加入NaOH溶液的试管,中间过程有沉淀生成,但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又消失了,加入氨水的试管继续加入氨水白色沉淀仍然存在,这些学生很容易想到生成的沉淀能溶于NaOH溶液而不溶于氨水.通过实验探究大部分学生不难得出:Al2(SO4)3与氨水和NaOH均可反应生成Al(OH)3沉淀,但Al(OH)3溶于强碱不溶于弱碱;所以应该用氨水和Al2(SO4)3溶液反应来制备Al(OH)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质的性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案例引导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典型而恰当的例子以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容易取得“反三”的效果.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即把教学中的内容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是学生感知到的东西,也是他们较为感兴趣的知识,所以引入案例对于落实化学学科的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据此,化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化学与自然现象和生活具有广泛联系的优势,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去观察、操作,通过生动形象,具体多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他们的感知,激发他们探求其中“奥秘”.还要由近及远地联系学生已有一定感性知识的问题,唤起他们的直观联想,引导他们去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启发学生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全方位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学,这其中对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高中课堂了,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演示、视频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这样就能打破很多抽象知识在呈现过程中的局限性,多种途径和角度向学生呈现所学知识一方面能够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难度,同时也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展现新时期化学课堂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结构化学时,像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学生对物质的空间结构缺乏想象力,很难理解,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使用软件Flash软件制作成球棍模型空间旋转,立体直观.学习有机物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二维平面结构转变为三维立体结构,将有机物的结构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枯燥的分子变得活灵活现,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如在课前讲授内容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与所学相关的影像资料,调节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能够丰富学生们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再接触学习内容时兴趣会更浓,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我们就很容易落实课堂教学任务了.

四、总结

总之,新课革呼唤新课堂,新课堂要求教师给学生减压,减压意味要向课堂要质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作者:李霞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研究

一、如何渗透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一)利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通常教师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化学教育也是如此,那么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地将环保知识与基础知识相结合.例如在讲述“CO2”过程中,应该对“温室效应”的成因进行分析;那么,温室效应即为全球气候变暖,它主要是因为工业生产过程中天然气、石油与煤炭等的大量燃烧从而释放大量的CO2导致的.经过这样的间接环境教育,必定会令学生的环境意识大大提高.

(二)通过以往的化学污染问题渗透环境教育

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化学污染事件进行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有害化学物质给环境和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的理解.40年代初期,由于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发生,美国的洛杉矶被人们称为“烟雾城”,此事件的主要成因是汽车尾气、汽油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漏油等产生了许多碳氢化合物,而此类化学品在强光的作用之下,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

(三)通过习题渗透环境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控制方法即为反馈,而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习题是反馈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环保试题,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化学教材中都穿插着环境教育的相关习题,目的就是引发学生对环境意识的积极思考,进而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利用习题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该适当地提出一些环境与人类有关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教育的重点内容,进而使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人类和臭氧两者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大气臭氧的分布和含量能够改变全球的气候,同时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吸收对万物有害的紫外辐射.

(四)通过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培养途径.经过近几年的相关教学研究发现,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通常对化学实验都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学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在此环节中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动手、观察能力.第一,应该摒弃以往在实验教学中废物随意丢弃的不良习惯.现今,依然有绝大部分化学教师延续着以往的实验教学习惯,错误的认为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现象和数据,却忽略了实验后对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实际上这种教学手段应该不断的改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处理废气和废液的方法,做到将一切有害化学物质进行合理处置,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环境教育.第二,应改进化学实验.由于部分化学实验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所以必须做好其密封工作,所以对于此种实验应该使用密闭装置.在实验开始之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实验装置处于封闭状态,以免实验过程中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同时对于会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该加设尾气处置.

(五)利用探究题为切入点,进行环境教育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视,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洗衣服是每个人生活中必须要做的家务,那么洗衣粉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如果大家看过洗衣粉的说明书,应该都知道包装上都有注意事项,不能让儿童接触或清洗水果、蔬菜等,这足以证明洗衣粉自身的毒性作用.事实上,经过调查发现,含苯、磷等的洗衣粉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造成的水体污染会使鱼类大面积死亡.通过探究这个问题,可想而知人们对洗衣粉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了解更深刻,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应该尽最大可能选择无苯、无磷的洗衣产品.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未来展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果应用以上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并且不断完善各项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环境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应该适当地举办一些环境问题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加,也会让环境压力逐渐减轻,作为高中化学的教学者,肩负着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教师们应该不断努力探索,进而在不久的将来为实现绿色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起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学者应该积极不断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方法,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才会使社会快速发展。

作者:王婷婷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化学教学运用组织策略思考研究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后,有研究者进行了高中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复习等方面的学习策略上表现不佳,缺少高级学习策略的系统训练。然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特别是高级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缺乏重视。关于化学教学中组织策略运用的己有研究或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个案研究,尚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准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习策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进而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关于组织策略的众多研究表明组织策略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保持、提取与运用,然而组织策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研究尚不多,将组织策略较长时间的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组织策略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策略并探究其教学效果。

2.组织策略的本质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组织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温斯坦(Weinstein,C.E.)和休莫(Hume,L.M.)认为,所谓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结构既可以是有关学习内容的、独立的特定结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结构(精细加工的框架)。最简单的组织策略就是将新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奥姆罗德(Ormrod,J.E.)认为,组织过程总是包括把不同的新信息片段联系起来,有时也包括与己有知识建立联系。国内学者们给的见解如:杜晓新认为,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的重要项目后再进行归类,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刘慧灵认为,组织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种结构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知识点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从而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保持与提取与运用。综合以上国内外诸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组织策略首先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即首先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点,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彼此内在的联系,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是关于新学知识的独立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

3.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组织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归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可见对学习策略的习得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学习中高中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教学实验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涉及四个阶段:第一,提取材料中的关键点;第二,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第三,发现内在联系;第四,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问卷包括30个调查项目,其中调查学习新知识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复习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解决问题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4.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结果,项目20肯定回答百分比较高为57.8%,说明多数同学在解答化学题目时,可以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提取题意要点;但有26.7%的同学对于自己能否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却并不清楚。项目21肯定回答百分比约为50%,说明有半数学生在做化学题目时,能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题意;在题给信息和己学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项目23肯定回答百分比最高为60.6%,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将题目所给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项目22肯定回答百分比为43.8%,说明超过40%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常常会利用流程图的策略来组织题给信息,帮助分析题意,解决问题;项目24肯定回答百分比最低为24.2%,说明即使在面对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时,很少学生会利用绘制表格的策略来呈现题给信息间的关系以分析题意,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组织策略思维的培养:第一,教师方面,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知识,让学生有个宏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组织策略的求知欲,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步骤,尽量提供详尽具体的步骤,教给学生“条理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潜意识接受组织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战”的机会并进行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同时提供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5.反思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之处:调查基数比较小,调查范围不够广,缺少一点的普遍性;调查的方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方式的尝试;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合作者,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针对性。

作者:季资隆 单位:福建省浦城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被动变主动学习研究

一、学生被动变主动学习的载体

学案教学法每一课时我都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教材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了学案,也精心设计了教案。这里谈谈如何通过学案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我看来,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老师就是要挖掘这种潜能。所以,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只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我就鼓励。

(二)创设多种参与方式的课堂环境。

我的学案设计中“预学自测”、“随堂检测”、“我的疑惑”、“反思感悟”、“我的收获”这五个版块需要自主完成,“合作探究”这个版块需要小组讨论,“拓展延伸”这个版块需要师生交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三)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通过课前的学案预习已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堂教学就要让他们的预习转化成已经掌握的知识,并运用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讲授“合金”时,我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后,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要断裂金属键,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哪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尝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注重学习成果检测。

除学案中“随堂检测”、“拓展延伸”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外,我还安排了定时测验来检测各章的学习掌握情况、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学案教学的成效,以便查漏补缺。例如在学完“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后,我对高二11、12班进行了测试,三套练习卷的平均正确率达85.3%,这证明我们的学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二、研究学生被动变主动学习的反思

回顾两年的研究过程,笔者认为学案教学发挥了它的优势,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了学生如何去预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但是它也有不足:1、在学案设计上,老师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甚至详细到各个环节和步骤,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2、格式化的学案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自主发挥。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教学中仍以学案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对于没必要用学案学习的果断改变教学模式,在学案制作上,多变化形式,提质保量,让学生乐学、活学。

作者:高奋华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第一中学